(原標題:陳經:越陷越深的美債危機,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迎來大爆發)
2019年5月,筆者在觀察者網發表了《從柯林頓到川普,美債危機詳解》一文,指出了美債存在嚴重危機,不少讀者關注。但當時只是理論性的探討,一般認為危機爆發還早。筆者也只是大著膽子看到2025年,還要個五年,具體怎麼爆發也沒說。
沒想到,轉到2020年,百年一見的疫情席捲全球。美國確診人數至6月24日高達2338275例,累計死亡病例121119例,是世界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川普政府犯下種種大錯,檢測、隔離、治療等行動遲緩,導致疫情失控。但面對股市大跌、失業暴增、公司破產的危機,美國快速推出按人發錢、大幅上調政府開支、美聯儲無限量QE等財政貨幣政策,力度讓人目瞪口呆。
發生了重大危機,各國多少會有些財政貨幣政策幫助有困難的民眾與企業。但這次美國政府做得特別過分,毫無心理負擔、隨手就搞出幾萬億美元花用的架勢,讓人看了心裡發毛。
從每年的美國政府年度預算看,各屆美國政府其實有改善美債指標的長遠計劃,對十年後的各類經濟指標都有規劃。而實際表現卻往往與這些規劃相差甚遠,受到種種「幹擾」無法實現目標,指標總體走向惡化。
新冠疫情這種罕見的重大事件,讓本就不甚健康的美債指標,再度加速惡化。這也讓筆者本來模糊的危機爆發預期,變得有現實意義了。
另一方面,種種關於美債體系指標的討論,往往有些誤解。常見的是定義混淆,說的國債不知道對應的是哪個數字。國債高到什麼程度會出問題,也比較迷糊。如常見的說法,「國債佔GDP比例」超過100%或者150%會出問題,比較大而化之,缺少細節。
本文根據美國曆年政府財政預算,搞清楚定義,仔細分析美國國債的演變,進行定量的細緻討論。例如,在釐清定義後會發現,討論美國國債與GDP的比例,用數字小一些的「公債」(約18萬億美元)比較合適。如果用National Debt總額23萬億來估計,就與美國歷史不太適合。
美國曆年財政赤字
上圖是美國從1900年開始至今的財政赤字演進圖。在1970年之前,赤字是不常見的。但之後就成了常態,而且數值越來越大。政府有赤字,就需要發行等量國債補足開支。這些數據都會體現在政府預算中,美國政府預算的演化很有意思。
美國財政年度是從上年10月到本年9月,如2020財年是從2019年10月1日到2020年9月30日。總統會代表政府在上年的2月或3月,提交下年的財政預算,由議會審議通過。中間會和議會討論,如5月又提交一個修正版。最新的2021財年的預算,川普已經在2020年2月提交了。雖然2020年底就是大選,總統可能換人,但是2021年預算還是按慣例由川普做。
議會審議通過了預算案,政府就得到法律授權,可以將預算中的錢花出去。通不過就扯皮,甚至政府關門,不是沒錢,而是沒有花錢的權力。不管如何,美國政府總能搞到足夠的錢。常態是支出多於收入有赤字,就由財政部發國債補足。但是發債有個總額上限(Debt Ceiling),需要議會批准,不批就發不了債。議會需要保證美國政府不亂花錢,有財政紀律。
一、柯林頓「2013年清償公債」的路線
柯林頓扭轉了公債佔GDP百分比滑向深淵的趨勢(圖表摘自2001年美國政府預算)
議會最看重的財政紀律之一,是公債(public debt)佔GDP的比例,不能超過70%。在2008年之前100年,除了二戰的特殊時期,美國都嚴守這個「鐵律」。柯林頓的歷史功績,就是將美國國債佔GDP比例從要突破70%的軌跡中拉了回來,降到了40%以下,未來軌跡甚至要清償公債。
2000年2月,柯林頓8年總統任期最後一次,提交了2001年預算案,文件長達421頁。這個文件充滿了激情澎湃又嚴謹紮實的行文,以無可辯駁的漂亮經濟數據,嚴正申明了美國政府對於財政紀律的敬畏。光看標題就充滿了浩然正氣:「成功建立於財政紀律之上」、「面向21世紀增強競爭力」、「恢復對政府的信任」。
推出這個文件的美國,是有充分自信的,理論自信、實踐自信,甚至還離奇地顯得較為自律。要美國政府文件都有這水平,還真能算得上「燈塔」。柯林頓說:
我們艱難地選擇了削減赤字、平衡預算的道路。一年年,我們拒絕了政治上有吸引力、但經濟上不明智的減稅政策誘惑,因為這會讓我們的承諾(減赤)走向反方向。過去兩年我們努力還債,讓國債規模減少了1400億美元,歷史最多。我們終止了赤字,打開了通向新時代經濟機會的大門。縮減國債就意味著減稅,讓美國家庭受益非淺。這說明,嚴守財政紀律就能幫助每個美國家庭。
美國2001年政府預算與國債預測表
1999年,美國國債餘額(National Debt或者U.S. Debt)5.606萬億美元,絕大部分是財政部發行的。按持有人分成兩部分,一類是「公債」(Public Debt),持有人是社會公眾、機構、外國政府,其中還有美聯儲。另一類「政府間國債」(Intragovernmental Debt),持有人是政府內部部門,如社保基金、聯邦退休基金。這些政府基金收了民眾的養老錢,就搞些穩健理財收利息,買財政部發的國債說得過去,比放著不動要好。1999年美國公債3.633萬億美元,政府間國債1.973萬億。有時人搞不清定義區別,「國債、公債」混著用。其實國債比公債大不少,區別還是不小的。
柯林頓政府還估計,到2013年要完全清償公債(圖中顯示**是指小於5億美元),這是前所未有的強力目標。要取得這麼好的成績,主要就是靠財政盈餘。1999年政府實際盈餘1240億,到2013年要盈餘4790億,有錢還掉公債。
而政府間國債是健康的,民眾上交的社保和退休基金、醫療基金錢越來越多,這些都是政府收入。用這些錢買國債理財,是給民眾福利的好事,2013年要增長到6.8萬億美元。倒不是說國債就要越來越少,到2013年總額還是增長了一些。但原則是,欠公眾的最好還掉;政府基金買國債就以多為好,說明民眾收入強勁上交基金多,社保類支出少,政府基金盈餘很多。這是分析美國國債時需要注意的,這類國債多了不能算壞事。
當時還對之後10年的名義GDP數值進行了預測,每年名義GDP年增約5%,2010年美國GDP將達15.47萬億美元。這個年增5%,就是美國特色的宏觀調控,還真能搞得差不多。
二、小布希的「正常公債比例」路線
那麼,柯林頓報告中的長期預測,和美國實際經濟表現,有什麼差別?先來看小布希8年任期最後一年發的,美國政府2009年財政預算。這是小布希在2008年2月提交的,當時金融危機還未因雷曼倒閉事件大爆發,次貸有點小爆,貝爾斯登已經出事了。
美國政府2009年預算,財政收支與GDP預期,2008年及之後為預測值
美國2007年名義GDP有13.668萬美元,倒是和柯林頓報告預期的13.477萬億差不多。但是財政收支就不太對勁了,2007年原本預期盈餘2920億的,小布希給弄成了赤字1620億。財政收入符合原計劃,2007年收入2.568萬億,和2000年預期的2.559萬億極為接近。但是2007的開支就比預期高太多了,原預期2.267萬億,實際是2.73萬億,多出了4630億,盈餘就變赤字了。
2008年更差,收入減少、支出猛增,赤字要安排4100億,原預期盈餘3140億的。這是因為小布希搞事花錢比較多,打伊拉克軍事開支大,出了9·11事件,國土安全花錢也多。但是小布希預期的是,2012年又能轉成財政盈餘,還是要走「正路」。
國債方面,柯林頓2000年預計2007年公債降到2.054萬億,實際是增至5.035萬億。政府基金持有的國債3.916萬億,倒是和預期的4.234萬億差不多。公債佔GDP的比例,小布希這裡列出來了,36.8%,還是很安全的,後面也準備把比例再降到33%。
但是將公債降到零的目標已經取消了,2013年預計公債6.097億,是要不斷增長的。小布希是採用「和GDP比例適當就行」的理論了,公債佔GDP比例正常。這倒也不是不行,還算健康。美國議會提升國債上限,壓力也不大。
2008年9月25日,財長保爾森跪求議長佩洛西挽救危機
如果光是9·11、打伊拉克花多了錢的事,小布希政府應該問題沒那麼大。但是2008下半年雷曼倒閉事件爆發,美國金融一下就崩潰了,事情大得不得了。財長保爾森苦求議院同意超常規的財政開支計劃,阻止系統崩潰。但小布希反正也要下臺了,事情就歸歐巴馬了。
三、歐巴馬的「大發國債撐經濟」路線
美國政府2010年財政預算(2009年5月修改版),2009年及之後為預測值
鍋雖然是小布希的,但歐巴馬上臺後2009年發布的第一份財政預算,就是史無前例的巨額赤字:1.841萬億美元。這個紀錄直到2020年才將被另一個超級事件打破。2009年公債狂增到8.531萬億,一下增多2.7萬億,這種動作絕對超乎想像,議院也得去理解出啥事了。
一年之間,美國經濟基本面就完全變了樣。柯林頓2013年清償公債的志向高潔,小布希時期也還算正常,還是有財政紀律的。但到2009年,歐巴馬預計2013年公債要12萬億了,佔GDP比例急劇升到68%,預計到2019年都在70%的危險邊緣試探。這個「路線圖」,和一年前小布希的版本簡直是天翻地覆。
回顧這段歷史,是因為2020年,美國又面臨了同樣的大變局。川普2020年2月剛發了一個「正常」的2021年財政預算,一個月後就疫情失控了。年底大選不管他能不能連任,勢必像2009年的歐巴馬一樣,出現一個面目全非的財政預算「新路線圖」。
歐巴馬推出的「路線圖」,公債佔GDP比例猛增,巨額財政赤字也成為常態。這不是因為出了孤立危機事件,而是美國經濟在小布希的8年中,已經埋下了巨大的問題。美國要撐住經濟指標,只能走上年年大發國債的道路。起碼在10多年內,政府財政盈餘是不可能的,到2019年赤字還將高達7790億美元。剛性的支出,大幅超過收入,已經成了美國經濟的長期基本面。其實每年算下細帳就能理解,是真要花這麼多錢,不大發國債補赤字不行,怎麼也回不到從前了。
2008年金融危機,並非一次性的突發事件,而是一個深刻的美國經濟運營的「模式切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即使沒有雷曼倒閉事件,美國的赤字與國債路線圖也會變成這樣。2020年的疫情是個誰也沒料到的偶發事件,但它同樣可能引發美國再一次的「模式切換」。
美國2013年財政預算表,2012年及以後是預測值
4年任期將滿,2012年2月歐巴馬提交了2013年的預算案。2011和2012年的實際政府赤字,比2009年預期的又多了4000億和8000億,但已經這麼高了,反正就是突擊多發債。公債佔GDP比例,2012年突破了70%,要往80%走了。和2009年的路線圖相比,2014年及之後的赤字和發債規模變動不大。
GDP預期也沒怎麼變,美國政府的GDP預測值永遠是最穩定、最準確的,十年後數字出來還真差不太多。這其實是個有趣現象,國際上中國美國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在GDP長期規劃上就是與眾不同,這是一種國家能力,原因比較複雜。美國安排GDP增長的能力,主要是能發債應對危機,保住社會運行需要的經濟增長。而中國通過大搞進出口解決了外匯需求之後,自己也有一套創造信用保經濟增長的辦法。
美國2013年財政預算表,公債利息預測
這一年還首次出現了每年公債利息的長期預測圖表,就是表中的「Net interest」。之前公債利息高也就2000億出頭,不算多。但公債上到十幾萬億美元,即使不還本,每年都要付利息。社保等政府基金持有的國債,收了國債利息同時也增加了政府的支付能力,不能算是政府利息負擔。公債規模明顯在膨脹,後面利息負擔會很明顯。
上表中的「Primary deficit」指的是,除了公債利息以外的政府收支赤字,2011、2012都上萬億,預算赤字主要是它造成的。但是看長期趨勢,政府需要收緊開支,讓「Primary deficit」減少,甚至轉為盈餘。而公債利息就上得很快,2022年要8500億,赤字全是它造成的。這說明公債規模急升,已經對預算產生了很大影響,長期的正常開支都受到擠壓。公債利息升這麼快,除了規模,也有對低利率轉成高利率的估計,因為當時的零利率環境感覺很不正常,在琢磨要加息了。
美國2017年財政預算表,2016年及以後是預測值
歐巴馬在8年任期最後一年的2016年2月,提交了2017年預算。數據預測和2012年的版本差不太多,2015年赤字好於預期。政府收入、支出、GDP的預測值都降了一點,公債規模預期值也降了一點,維持公債佔GDP比例在75%-76%。歐巴馬應該是沒什麼想法了(或者說不想忽悠了),他的路線圖裡直到2026年,還是會有7930億美元的赤字。
美國2017年財政預算表,公債利息預測
公債利息方面,歐巴馬運氣不錯,任上有歐債危機,2014年後石油價格大跌,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危機,這壓低了美債利率。2012年本來預測2016年公債利息要4830億美元,實際是2400億。所以表中的公債利息比起四年前估計的值都降了一些,這樣正常開支就可以搞多些,不用追求盈餘。
四、川普的「MAGA」路線
再往後,就是川普時期了,他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公平地說,從最初的預算案來看,川普是想把國債和經濟數據往好裡調整,是真有些想法,要MAGA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他還以特有的創新宣傳方式,賣力鼓吹取得的一些進展。
2017年5月23日,在提交給議會的2018年預算修正文件中,川普說:
新預算將讓我們重歸經濟繁榮,也有錢支持其它值得優先做的事:基建、學生貸款改革、幫助工薪家庭。我們將讓努力工作卻被長期忽視的納稅人重歸榮耀。一旦我們戰勝了經濟停滯,回到了有力的增長,許多渴望的目標將有望實現。
現在就看議會的行動了。我請求全力合作,清除長期阻礙人民夢想實現的經濟頑症。小打小鬧的時代結束了。展望建國250周年,我呼籲所有議員加入我,一起勇敢奮鬥,為國家做大事。我們有讓人們放飛夢想的力量。讓我們開始吧。
美國2018年財政預算表
在2017年3月提出預算案中,剛上任還滿懷豪情的川普提出了2027年財政盈餘的大目標。與歐巴馬一年前預算中預計2026年赤字7930億不同,川普只安排了1100億。政府收入與歐巴馬的規劃差不多,但是開支計劃大幅減少。GDP增長比歐巴馬的目標調高了一些,但由於美國GDP增長穩定的特性,也高不了多少。政府公債規模,到2026年要比歐巴馬的小2.76萬億美元。到2027年,公債佔GDP比例要降到60%以下。川普計劃,2020年第一個任期結束,財政目標和歐巴馬的路線圖差不多,但是打好經濟繁榮的基礎。在第二個任期,就發力創造經濟奇蹟,讓美國經濟重回偉大的繁榮。
美國2018年財政預算表,公債利息預測
但是這個「2027年財政盈餘」的計劃,如果再考慮公債利息支出,就顯得有些不對勁了。2016年除去公債利息,日常收支還是有3450億的赤字。到2027年,日常收支要改善成6540億的巨額盈餘,把6390億的公債利息填平,這樣做成整體盈餘。
這等於是說,要搞一個比柯林頓還大的經濟奇蹟。而對於公債利息的數值預期,也比歐巴馬做的表降了一些,2026年公債利息支出6290億,比歐巴馬的預期少1580億。從這個表也可以看出,川普是反對加息的,希望有個低息環境,減少公債利息支出。但他這個情緒主要是通過股市表現出來。
美國2019年財政預算表
川普2018年2月提交了2019年預算案,與上年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醒目的是,川普在2018-2020年三年中都安排了近萬億的財政赤字,每年都比2017年的表中多了4000多億。說不清川普是「墮落」了,還是變得「務實」。發行公債也不裝了,佔GDP比例搞上80%,先過日子。
2017-2020這四年,要全面超越2016年時歐巴馬預期的發債計劃,美債指標繼續惡化不管了。也許這年川普真正面對了一些美國深層次的經濟問題,知道不好搞,大發美債撐經濟無法避免。2024年往後,就還是說要改善赤字,安排公債佔GDP比例往70%走。但應該是不太認真,先顧眼前了。
美國2019年財政預算表,公債利息預測
公債利息預期和上年變化不大。主要還是Primary deficit在川普執政這幾年降不下來,遠期雖然還是吹要盈餘,也不能吹得太離譜。
美國2020年財政預算表
川普第三次提交預算案,是2019年2月做的2020年預算案,與上年相比變化不大。2019和2020年的剩餘任期,赤字和發債目標繼續提升,但也就是加個1000多億,算小調整。2029年忽然列了個赤字大降到2020億的目標,代表殘存的一點減赤想法。
美國2020年財政預算表,公債利息預測
2018年的公債利息正式突破了3000億達到3250億,還比上年的預期3100億高了一點,2018年美聯儲四次加息,後面預期的公債利息都多了一點。公債利息預期數值會有些小調整,但在未來越來越高,這個趨勢沒法改。因為公債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之前歐巴馬時期發的低息債券陸續到期還本,其實是沒錢還的,要換成利息高的讓人家買,利息負擔就越來越重。這都是明牌,不能忽悠說未來利息支出能奇蹟般大降。為了減赤,就只好忽悠說其它開支要大幅盈餘。實際常規開支赤字也是一年年越來越高,只是假設在某年後能奇蹟般好轉。
美國2021年財政預算表
川普在美國疫情爆發之前,2020年2月10日提交了2021年預算報告,與上年相比變化不大,數據有所好轉,公債佔GDP比例到2029年能編到70%以下了。那時他知道中國有不小的疫情,但是做夢也想不到這病毒會把美國痛擊成這樣,還是照常做預算。
美國2021年財政預算表,公債利息預測
2019年美聯儲終於在壓力之下,三次降息。這對川普是有利的,2019年的公債利息支出3750億,就比上年預計的少了180億。因此後面公債利息列的都比之前的預計少了一些。
以上是川普四年預算案相對「正常」的變化。社保等政府基金持有的國債,從2016年末的5.372萬億,增長到2019年末的5.869萬億,還沒到柯林頓規劃中2012年就應達到的6萬億,說明民眾收入增長不如預期。公債從2016年末的14.168萬億,增長到2019年末的16.801萬億,增加2.63萬億,增長18.6%。其實是遠不如歐巴馬第一個任期增長快的,2008末到2011年末,美國政府公債增加了4.3萬億至10.1萬億,增長74%。
如果按這個預算案來,美國政府公債佔GDP比例大約會是在80%那磨嘰。後面吹說要降成70%以下,滿足議院的財政紀律要求。但降不下去,也還是會吵吵嚷嚷之後批准預算過日子。
五、新總統的「危機邊緣」路線
美國疫情在2020年3月大爆發,這個2021年預算肯定得作廢了,連2020年正在執行的預算也得重搞。
聯邦預算委員會4月14日宣布,2020年政府開支增加2.2萬億美元,調整到近7萬億美元,而政府收入預計減少5700億美元。原本預算裡就規劃了1.1萬億赤字,政府財政赤字將超過3.8萬億美元!委員會還提到,新的危機開支幾乎不可避免,2020年赤字會更高,因為疫情大爆才1個多月,後面花錢的時候還很多。委員會還預測,在2021年美國經濟強勁復甦的前提下,財赤也將有2.1萬億美元。
也就是說,本來2020年預計增發國債1萬億美元補赤字的,疫情爆發才1個多月的,就要再多發約3萬億了。2020年末,政府公債將變成22萬億,2021年末24萬億,超過原本在2030年才達到的數字。而2020年美國GDP極有可能負增長低於21萬億,政府公債佔GDP比例將直接升上100%的可怕高位,甚至可能超過二戰時期的歷史最高。
美國建國以來至2011年的政府公債佔GDP比例
上圖中,除了二戰特殊時期,美國歷史上公債從未超過GDP的70%,美國政府將國債做成了不錯的理財資產,甚至成為全球投資收益基準。這個比例在歐巴馬和川普時期突破了,上到了80%。美國國債已經引發了相當多的懷疑,有「美債危機」的說法。
從預算案裡就能看出來,公債比例到了80%,做起預算來就很麻煩,總是要大幅赤字,公債利息一年年增加,減赤的年頭一拖再拖。歐巴馬和川普搞成70%-80%的比例,也知道不對,所以在預算長期規劃裡是想降到70%以下去。
但是美國應該是國運真不行了,2008年來了個狠的,2020年忽視防疫又被病毒來一下,也許更狠。比例上到100%,已經成為必然。這種情況下搞財政預算,會比70%-80%的時候,又要更困難了。
在70%多的時候,也許還能指望MAGA之類的計劃,靠經濟繁榮把比例又降下去,至少川普白紙黑字地把2029、2030年降到70%以下的目標寫出來了。
公債佔GDP比例超過100%了,引發的懷疑會遠比70%-80%的時候多。人們可能會想,啥也別信了,100%就是point-of-no-return,永遠回不去了。人們再也不相信美國國債指標能好轉了,而是看死了美國公債佔GDP比例會越來越惡化。這對其它國家也許不是大事,如日本超過200%似乎也沒事,但別的國家也不在乎日本國債比例如何,不碰它就行,日本政府自己玩。
當人們說「美債危機」的時候,可能會不清楚具體的意思。例如歐債危機,希臘是真還不上錢了,政府發行的債券違約default了,沒法印歐元。美債肯定不會違約,因為美國政府再怎麼沒錢,到還本付息的時候,總是有辦法的,不行就讓美聯儲來買新債,就有錢還舊債了。有美聯儲,美債應該不會default。
另外說「美債危機」的時候,也不要扯太遠和美元混為一談,美債和美元還是有區別的。應該先在債券框架體系裡,把危機說明白。
一個明顯的危機,是流動性危機。歐債、日債都有這個問題,所以聲譽不太行。中國國債搶著要,沒有流動性問題,但是又不怎麼發。只有美債量足夠大,想賣又容易。這是指賣給其它投資者,利息就按持有時間分,美債交易很活躍。如果出現流動性危機了,套現就困難,只有等到期贖回才不虧。硬要賣,只好開出低價可能虧很多。如果不著急用錢,會選擇不動以免砸盤做實損失,但這就噁心了,被套牢了一樣。
美債看著交投活躍,但是金融市場時常發生同向預期,也可能忽然一下就都想著套現了。那市場上立刻就能看出來,對很多交易員,這就是崩了,一些上槓桿的基金真的會巨虧崩盤。還有很多利率掉期、債券保險之類的金融衍生品,扯不清了。
另一個危機,是收益率危機。如果公債規模超過GDP的100%,在政府預算中表現出來最明顯的是,利息負擔很沉重。每年公債利息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佔政府收入的四分之一,還有一堆開支,真很難辦了。
為了減少利息開支,就要降低收益率,美聯儲搞低息環境。但是這又會降低美債的吸引力,如果最重要的10年期T-Note沒有3%以上的利息,投資者會覺得收益太少不值得。這就成二難選擇了,國債收益率高了利息受不了,低了投資者要跑。
最終的危機,是殭屍化。雖然說美債不會違約,到期只要有美聯儲一定能還本付息,但如果真是美聯儲出手搞定的,事情就大了。這說明除了美聯儲,沒有足夠的接盤者了!只有印鈔接盤了,這是很忌諱的事。如果讓市場發現到這一步了,那投資者真的會加速逃離,你美聯儲和美國政府自己玩去吧。那美債就索性搞成接近零收益率,和日本國債一樣,政府利息負擔不重,搞到200%也能玩。最後就成為殭屍了,是有個債券在那,但是沒人在乎了。
即使美債在這些危機中越陷越深,美元還是有得玩的,就如歐元、日元也還是國際自由流通,用於貿易支付沒問題。但美債就不再會是重要理財標的了,各國外匯儲備中的美債資產佔比會急劇下降,美聯儲自持的比重會急劇上升(目前是機密)。2018年羅傑斯就認為,美元霸權2030年將終結,部分就是指各國外匯儲備將拋棄美債。
如果美債方向定了,那必然就是流動性危機、收益率危機、殭屍化危機螺旋演進,最後歸於寂靜。所以美國議會才特別強調財政紀律,柯林頓要清零公債,就是不想滑向不歸之路。
2020年美國大選,要麼是川普連任,要麼是拜登。個人認為,新一任總統的預算路線,好的情況會是「危機邊緣」,壞的話就直接「切換」到「危機模式」。
看前面那些預算表格會有感覺,美國政府公債很快就會超過GDP的100%,而且之後很難再降下去了,甚至會越來越惡化。
如果美國不增發國債,公債規模維持不變,GDP不斷上漲,那比例就降下去了。但美國已經20年做不到了,政府開支總是增加容易減少難,全球政府都如此。另一頭政府收入增加不易,人們歡迎減稅,不希望增稅,想辦法逃稅。川普心氣最旺的時候,也只敢編10年以後收支平衡,不敢編5年以後,太假。現在10年後也編不動了,也許以後人們就徹底放棄了,不再指望美債指標能好轉。
新的美國總統,做年度財政預算時,赤字降到2萬億以下都難,原來想的1萬億赤字根本不夠。經濟不知啥時能恢復,政府收入只會比正常年景少。困難企業和民眾一堆,政府開支也會比正常時期高得多。就算疫情下去了,企業營收恢復要更長時間。2008年美國政府收入2.523萬億美元,2012年收入2.45萬億。有可能2023年美國政府收入,都沒恢復到2019年的3.464萬億。
歐巴馬是從上臺開始,為了恢復經濟猛發了8萬多億公債,又是零利率低息環境,公債利息負擔不大,才撐過來的。付出的代價是,公債佔GDP比例從2008年的38%,升到了2016年的77%。
川普2020年公債佔GDP比例本來就是80%了,而且利息負擔已經高起來了,已經在狠罵歐巴馬沒留空間了。為了撐住企業和民眾不破產,額外的3萬億國債已經在路上了,這還不是恢復經濟,只是制止崩潰。後面要多少算不清。
也許大發國債的計劃再多些,形勢就明朗了,人們可能直接得出結論:
美國國債沒戲了,指標肯定會一直惡化。
經濟現象就是這樣,恐慌容易,建立信心難。到了恐慌的時候,不需要理由,看衰就是理由。美國反而需要拿出證據,千方百計證明美債指標還有戲。
以前是全球投資者相信美債,來扎堆理財。美國政府利用這種信任,來化解自身的經濟困境。再往後,情勢就顛倒了。全球投資者日益不相信美債,當初怎麼聚集過來的,以後就怎麼跑開。而美國政府自己處於經濟困境,還得維持對美債的信心。以前美國怎麼利用美債佔便宜,以後就面對雙重的麻煩。如果經濟危機與美債危機一齊爆發,互相疊加,那神仙也難救了。
新一任總統必須得大發國債恢復經濟,但又要避免玩出美債危機死球,只能是「危機邊緣」的路線,試探著操作。操作得好,也就是在邊緣多蹭些年頭,想遠離危機根本不可能。
也有相當可能,操作不好,玩脫了,直接就進入「危機模式」。美債流動性危機、收益率危機、殭屍化危機,國際上公開談論,危機之火越燒越旺,出現比2008年還大的金融總崩潰。真要這樣,也是沒辦法,國運到頭了。也只有多罵幾句中國解氣了,非戰之罪,天要亡美,金融帝國竟是死在病毒手裡。
按本文分析的邏輯,美債指標改善不了,玩脫是遲早的事。筆者2019年拍腦袋的美債危機5年爆發,真有可能會實現。
如果美債危機真爆發了,是不得了的大事。美債退化成苟延殘喘的殭屍債券體系,對全球資金流向的影響是決定性的。美國18萬億美元公債,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外國持有,中國與日本政府就各持有1萬億多點。具體影響就不細論了,本文主題是論證爆發可能性。
美債危機如果真爆發了,最根本的原因,是進入21世紀後,美債體系指標總是得不到改善。剩餘的安全空間,平時就被一點點吃掉。出了大事,就被快速吃掉。這麼搞下去,總會耗盡安全空間,陷入徹底沒救的崩盤區。情況還行就慢慢糟蹋,出了災禍迅速敗家,前人的餘澤總有用盡之時。
疫情是天災,它只是加速了美債危機的到來。驕橫的美國,一切早已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