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街舞》第三季,雖然導師大換血,依舊很炸。
將 Krump跳到極致的張藝興,精通各個舞種的王一博,40多歲依然值得respect的「小太陽」鍾漢良,帥氣可愛,充滿童心的王嘉爾,給大家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驚喜。
在最新一期的節目中,導師王嘉爾憑衝上了熱搜榜。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曾經主動放棄史丹福大學Offer和倫敦奧運會,選擇韓國當練習生的大男孩王嘉爾。
歌手、詞曲創作人、主持人,這都是王嘉爾身上的標籤,然而他身上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標籤——「運動員」。
王嘉爾的父親是被稱為「亞洲第一劍」的香港擊劍隊前總教練王銳基,母親是前中國隊體操隊的周平,外公則是被譽為「超聲學奠基人」的醫學泰鬥周永昌。
王嘉爾從10歲開始練習擊劍,
12歲在全運會中獲得了金牌,
17歲摘下了亞青賽男子17歲組佩劍個人金牌,
在他的個人運動生涯中,一共拿下了三枚亞洲冠軍、三枚全國冠軍、九枚國際和香港冠軍,世界排名第11名。
17歲的他,一時風頭無二,甚至有望在倫敦奧運會上大展風採。
除此之外,王嘉爾還是個精通5種語言的學霸,拿到了香港大學和美國史丹福大學的offer。
可以說,王嘉爾將來不管做職業運動員,還是走學霸路線,憑著家世和自己的實力,未來都是無限光明的。
然而,因為對音樂的熱愛,王嘉爾選擇放棄了參加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資格,放棄了已經到手的香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offer,隻身一人飛往韓國,開始了長達兩年半,從0開始的練習生生涯。
看到這樣的選擇,你是不是驚呆了?鮮花大道你不走,偏要去走一條看不清未來的荊棘小路,更讓人費解的是,他的父母竟然支持他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要是一般家庭中,孩子做出如此「叛逆」的選擇,家裡早已經雞飛狗跳,亂成一團,父母是絕對不能同意孩子「毀掉」自己的人生。
在王嘉爾的家庭中,面對兒子為了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放棄大好前途的選擇,父母卻選擇了支持兒子。讓人佩服!
生活中,王嘉爾與父母的關係極為融洽。王嘉爾母親的社交帳號中,詳細記錄了兒子成長的點點滴滴。
在一次節目中,王嘉爾說,自己小時候因為過分活潑好動,被老師認為是「壞小孩」,甚至建議他去看醫生。
然而父母沒有強迫兒子做乖學生。而是頂住經濟的壓力,將他轉學去了更為包容的國際學校。王嘉爾動情地說,為了負擔自己的學費,母親每天都努力工作加班,吃飯也要精打細算。
如今,面對兒子「華而不實」的夢想,父母依舊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尊重。
所以,在今天的娛樂圈裡,我們看到了一個事業蒸蒸日上,被無數粉絲喜歡的王嘉爾,他禮貌自律、溫暖紳士、尊重女性、情商高,他靠著自己的努力和父母的支持,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在舞臺上閃現著耀眼的光芒。
冰心曾說「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成長,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選擇。」
雖然兒子已經在擊劍運動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如果繼續深造,前途不可限量,但是當孩子說,自己最愛的是音樂時,王嘉爾的父母沒有指責他的不切實際和不務正業,而是用行動支持了兒子從頭再來,經歷吃苦,經歷汗水和眼淚,去爭取明天的鮮花和掌聲。
紀錄片《零零後》中,有個叫一一的小女孩,她從小就獨來獨往,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玩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面對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都會感到擔憂,認為她長大不合群,性格孤僻。然而一一的父母卻認為女兒很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認為一一在獨處中怡然自得,說明這個孩子獨處能力非常強,這是一種優勢。
所以他們從不要求一一改變,而是尊重她的天性,讓孩子自然發展。
長大後的一一,依然喜歡獨處,但也不缺少朋友,她善於思考,思維敏捷,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女孩。
一一的父母同王嘉爾的父母一樣,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強制她改變,順應孩子的發展,讓孩子成為了她本該成為的樣子。
我們總是喜歡給孩子打各種標籤,
我們看不到孩子對世界的探索欲,認為孩子太淘氣;
我們看不到孩子獨處的珍貴能力,認為孩子孤僻;
我們看不到孩子問「為什麼」是因為好奇求知,認為孩子囉嗦煩人;
不聽話、不懂事、撒謊......,父母不斷地挖掘孩子的不足和缺點,卻看不到孩子「缺點」背後的天性。
我們不斷用世俗的眼光和角度,去打磨孩子,磨去他的稜角,磨去他的光輝,當他變成一顆和其他人一樣的,平凡無奇的石子後,家長才鬆了一口氣「這才是一個正常的孩子」。
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特質和天性,而這點在孩子的身上彌足珍貴。作為父母,應學會尊重和保護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優點,幫助孩子發揚他的特質,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讓他的生命充滿張力。
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
如果王嘉爾按照之前的路子走,一生平坦幸福,可是他偏偏挑了一條讓所有人意外的道路。王嘉爾的父母,沒有強迫孩子一定要走之前的路,而是尊重和鼓勵孩子努力,加油,去實現自己的夢。
最近看《樂隊的夏天》,大張偉提到自己小時候熱愛音樂,卻被父親強烈反對的故事,淚灑現場,他說,這個事情不能碰,心中會痛。
父母對孩子夢想的否定,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絆腳石,這種阻攔和否定,或者會造成孩子的叛逆,或者會成為你和孩子之間最深的裂痕。
周國平老師曾說:「當孩子編織美麗的夢想時,不要用你眼中的現實去糾正他。」
父母不要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也許他的夢想不切實際,也許他的夢想遙不可及,但是只有讓他試試,他的人生才不會後悔。
心理學中認為,夢想是創造想像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和生活願望相結合併指向未來的想像,很多創造性的想法源於個人的夢想。
夢想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性,孩子會因為擁有了明確的目標,而產生強大的內驅力,不斷努力,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父親對兒子說 「別讓任何人告訴你,你不能做什麼,就算是我也一樣,別人辦不到,就會說你也辦不到,只要有夢想,就要去追求,你想要什麼就要努力去追求。」
父母要做的,是成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守護者」,而不是「攔路虎」。
有人說,王嘉爾的父母選擇尊重他,是因為家境好,有底氣,一旦王嘉爾失敗,他還有退路。我們承認,金錢為他提供了更好的教育,但是金錢換不來一個人肆意成長的快樂,也換不來一個人實現夢想的喜悅。
尊重,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教育方式,
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他看到了孩子的內心需求,他看到了孩子身上最獨特,最珍貴的特質。
被尊重的孩子,心中有十足的安全感,他們知道身後有父母的託底,才敢義無反顧地往前衝。
尊重不是溺愛,不是放縱,而是認同孩子是獨立的人,承認孩子擁有獨立的性格想法、天性夢想。允許孩子選擇成為自己最喜歡的樣子。
而,這才是一個人最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