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就要到了。炎炎夏日,雖酷暑難耐,卻是調理身體的大好時機。每年六七月份,到醫院預約三伏貼的人絡繹不絕。專家表示,夏天正是調理身體、改善體質的最佳時機,尤其是體寒人群別放過。
「我飲食稍微寒涼一點,胃就不舒服」
「每到換季我就容易感冒咳嗽」
「我的膝蓋一到陰雨天就開始痛」
……
這些症狀是否也正在困擾著您呢?
專家支招
慢性支氣管炎、體虛感冒咳嗽、風溼與類風溼性關節炎、慢性胃腸炎、頭痛、頸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經等,大都是由於體質陽虛,體內陰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氣候的刺激而發作。
這些宿疾可在陽氣旺盛而未發病的夏季,尤其是在三伏天,通過中藥敷貼等方法進行治療和調理,以減輕在冬季發作時的症狀和病情,從而促進其康復。
什麼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顧名思義就是在夏季治療一些冬季好發或在冬季加重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哮喘、過敏性鼻炎、反覆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統疾病。這些疾病雖在夏季很少發作,但其宿根常存體內。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夏季氣候炎熱,人體陽氣最為旺盛,氣血充沛,肌膚腠理開洩,利用這一有利時機治療,能最大限度地祛除寒邪,還能調理患者的體質,常可減緩或防止秋冬季的呼吸系統疾病的發作,體現了中醫「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
什麼是三伏貼?
三伏貼又稱三伏天灸,是一種如銀行卡大小的膏藥,一般四個為一組使用。是中藥貼敷穴位的一種外治法,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健脾胃,使人體的免疫功能不斷加強。
它的原理就是我們中醫理論中所說的「冬病夏治」,是根據《黃帝內經》中的「春夏養陽」,利用夏季氣溫高,自然界的陽氣盛,人體經絡中氣血最旺,最能促進藥物吸收的有利時機,通過中藥穴位貼敷來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預防寒性疾病在冬季復發的目的。
2020年三伏天從7月16日開始,8月24日結束,歷時40天。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在此期間進行三伏貼治療,都能得到很好的療效。
中醫科專家劉建國指出:
冬病夏治是在選穴的基礎上配以辛溫走竄通經的藥物,利用藥物陽氣的疏通,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溫補脾腎,使肺氣升降正常的目的,可治療哮喘、咳嗽、腹瀉、腹痛、胃痛、女性痛經、過敏性鼻炎等各類寒病。
三伏貼對亞健康調理,常見的肺部疾病,咳嗽感冒,抵抗力衰弱,頸椎病、風溼類風溼疾病,以及一些常見的脾胃虛寒等症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用。
專家提醒:肺炎及多種感染性疾病急性發熱期患者;貼敷部位有皮膚創傷、潰瘍、感染者;瘢痕體質者及對敷貼成分過敏者;妊娠期女性,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糖尿病患者需慎用。
三伏貼需遵醫囑,不可自行盲目敷貼
三伏貼禁忌症:
1. 有嚴重器質性疾病,如支氣管擴張等;
2. 發熱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
3. 有嚴重皮膚過敏反應者,或敷貼部位皮膚有潰破者。
三伏貼注意事項:
1.藥物穴位敷貼後如有局部皮膚出現瘙癢時,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如對敷貼膠布過敏,可自行購買防過敏膠布替代。
2.敷貼治療結束後保持敷貼處皮膚乾燥清潔,2小時後方可洗澡;敷貼當天不遊泳。
3.敷貼24小時內,若皮膚出現局部潮紅或色素沉著、輕度瘙癢均為正常現象,可繼續治療;若敷貼中或敷貼後出現皮膚疼痛、水泡、潰爛、劇烈瘙癢,立即停止敷貼,注意保護創面,避免搔抓引起的感染,塗燙傷膏或紫藥水,並及時就醫。
4.敷貼期間,禁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家中空調溫度不能過低(>27度)。
5.治療期間,如出現發熱或哮喘發作等急性症狀,請暫停治療。
其他注意事項:
1.敷貼當天應避免遊泳和洗冷水澡,以免影響療效。也切不可貪涼,不要馬上進入溫度很低的空調房裡,防止遇冷毛孔收縮影響藥物吸收,更不要將電扇、空調直接對著貼敷部位吹。
2.在飲食上,治療期間宜清淡飲食,禁食生冷、寒涼、海鮮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非常大,幾乎人人處於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一種臨界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雖然沒有明確的疾病,但卻出現精神活力和適應能力的下降,如果這種狀態不能得到及時糾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
「治未病」是中醫治病和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在人身心還處於健康狀況時,採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專家表示,冬病夏治三伏貼正是中醫「治未病」理論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
【來源:上海奉賢發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