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不可望,文物盡成非。——《則天皇后輓歌二首》崔融
在鬥轉星移,朝代更迭的華夏熱土上,歷朝歷代的文化載體已在時光飛逝中沉澱為歷史,傳承至今的它們早已面目全非。
比如本期要講的,蒙古姑娘偷拿母親的「宰羊刀」到鑑寶節目參加鑑寶,專家看到相關文物時異常激動,連忙問道:你母親說誰?
那麼,蒙古姑娘的「宰羊刀」有何神奇之處,她的母親有著怎樣的來歷,這把宰羊刀價值幾何呢?
一、「宰羊刀」震驚專家:你母親是誰?
隨著網絡的發達,蒙古姑娘聽聞鑑寶節目可以免費請專家鑑寶時,不由得心生一喜。
她背著母親,帶著那把宰羊刀來到節目現場,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請專家進行鑑定,果不其然,專家在看到這把精緻的小刀時不由得一驚:這把「宰羊刀」來歷不小。
在經過一番仔細斟酌後,專家內心已經有了答案。他問了蒙古姑娘三個問題:你的母親是誰?這把宰羊刀是從哪裡來的?既然覺得是文物為何會用來宰羊?
在專家的問詢中,蒙古姑娘講述了「宰羊刀」背後的故事。
「這把刀原本是母親宰羊所用,母親是草原中普通的婦女,宰羊是日常勞作之事,宰羊所用刀必須鋒利無比。」
「自記事起,這把刀就尚有存在,它不僅外形精緻,所割之處也並不出血。」
「之所以一直被當做宰羊工具,是由於母親用來順手而已。」
看著專家的疑惑,蒙古姑娘不好意思地繼續回答道:「這把刀是我偷偷帶來鑑賞,母親並不知情。」
「我在讀初中時,接觸到歷史後,愈發覺得這把刀非同尋常,曾提出要專家鑑賞,母親覺得宰羊刀是文物乃是無稽之談,拒絕了我的請求。」
「但鑑寶心思一直未曾消散,直到在看到鑑寶節目可以免費鑑寶時,便帶著宰羊刀前來鑑賞,關於它的來歷,我也不知所以然,只知母親一直隨身攜帶、從不離身。」
聽完姑娘的描述,專家笑著說:「這把宰羊刀並非普通之物,從它的年代來看,它應該是誕生於清朝初期,在清軍入關時,清軍和蒙古軍都為少數民族,關係較好,清朝的達官貴人為表友誼,特意制定了一批華麗且實用的寶刀贈給蒙古部落。」
「從它的花紋來看,這把刀絕對價值不菲,外觀精緻,花紋清晰,刀柄鑲有幾顆寶石,帶有象牙筷子。」
「從它的實用價值來看,刀身雖小,功能巨多,它的刀身有凹下去的一塊,在草原想要生火時可以用石頭摩擦,刀刃採用頂級材料打造,鋒利無比,久而不鏽,是一把標準的蒙古刀。」
蒙古姑娘聽著專家描述,不由得心頭一喜:這把蒙古刀大概就是貨真價實的文物無疑吧。
接著,專家說:「現在市場上雖有蒙古刀,卻無法同清朝時期打造的蒙古刀同日而語,由於戰亂頻繁,蒙古刀已流離失所,這把蒙古刀估價約為120萬,以後就別再用寶刀宰羊了」
蒙古姑娘不由得心花怒放,這次的鑑寶果然是滿載而歸,她對專家連連感謝後帶著寶刀離去。而寶刀的市場價在網絡上也一度引發了爭議:一把「宰羊刀」真的值得120萬?
無論這把宰羊刀是否物有所值,蒙古姑娘的做法都值得敬佩,文物保護意識較強的姑娘保住了一把高價寶刀,也保住了一段歷史,眾多持寶人中,這位蒙古姑娘是幸運的。
二、道士譁眾取寵:你們知道我是誰嗎?
像鑑寶節目慧眼識寶的情況並非個例,不是每個人都像蒙古姑娘這般幸運可以如願以償。良莠不齊的文物市場中,持寶者並非都能淘到「真寶」,持寶人並非都想真心鑑寶,比如這位奇葩持寶人。
前不久,一位道士帶著寶劍去到了鑑寶節目,發生了一件轟動一時的事情。
這位穿著道士服的道士請幾位專家鑑定自己的古樸巨龍刀,這把刀做工粗糙,龍形模糊,幾個專家鑑定後異口同聲地表示,這把刀絕對是現代市場的贗品,沒有價值。
本以為道士會勃然大怒或者失落離場,結果他不怒反笑,問到專家:你們知道我是誰嗎?
在一片疑惑聲中,他表示,自己是傳道的道士,帶假刀一方面是為了驗證專家的實力。另一方面是為了藉助欄目平臺傳道,以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這件事情一出,引得全場觀眾勃然大怒,他也遭到了網友的口誅筆伐!鑑寶欄目什麼時候成為了博眼球的場合。
三、「砸寶」備受爭議:贗品就該被砸嗎
鑑寶現場的奇葩事件層出不窮,只有你的想不到,沒有它的辦不到。隨著經濟的發展,文物備受關注,鑑寶節目層出不窮,除了以上兩類正常的文物鑑別外,鑑寶節目現場曾發生過「錯砸」文物的現象。
在一檔名為《天下收藏》的欄目中,主持人王剛按照節目規則將專家鑑定為贗品的文物揮捶砸爛,這檔節目喪失在錘子下的文物不在少數。
這看似草率的舉措卻也是節目的亮點之一,砸毀贗品乃是節目組對外宣稱清理虛假文物的使命。
但是文物流傳至今,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錯砸,那將會損失巨大,畢竟人非聖賢,專家也不可能保證每次都可以鑑別到位。
儘管風險較大,但依然有人冒險鑑寶,這就上演了錯砸的一幕。
明朝時期的《甜白釉壓手杯》曾轟動一時,這個價值不菲的寶瓶在鑑寶專家的誤鑑中淪為粉碎,隨後的鑑別結果更是令持寶者痛心不已:專家誤鑑,手杯是貨真價實的明朝珍品,市場估價兩個億。
其持寶者付常勇一怒之下將這檔節目和主持人一併告上法院,最終以欄目組勝訴不了了之,手杯在一片唏噓聲中黯然失色,即使它備受爭議,也不影響它的收視率。
每個持寶人在上節目前都會籤訂文物的「生死」協議。即使錯砸誤砸也是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正常進行,欄目砸贗品究竟是為了收視率還是為了找出文物曾一度發人深思。
鑑寶節目的泛濫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和初心,這讓眾多網友不由得疑問:文物原本是還原歷史的最佳參考物,怎麼在利益的相互衡量中變成了商品?宰羊刀也好、手杯也罷,任何一件文物都凝聚著時代影像。如果一味為了熱搜、流量,鑑寶的意義也就蕩然無存。
總結:
總而言之,鑑寶節目原本是惠民節目,它可以幫助不懂文物之人鑑別真假,倘若被商業化,它也會黯然失色。
長達兩千年的封建時期,朝代更迭讓中國有了厚重的文化沉澱,古人用他們的勤勞智慧為後世留下的眾多經典不衰的作品,這些作品在戰亂中流離失所,有的被當做絕世珍寶收藏,有的被暴殄天物使用,任何一種變動對文物來講,都有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
一個文物承載一段歷史,濃縮一個時代,映射一片風情,保護文物不再是個人指責。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