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更新這是何必?
新劇《最初的相遇,最後的別離》剛出了豆瓣評分,熱評寫了劇集的bug,林更新不滿打一星的朋友,忍不住發博一懟就是六連殺,屏幕裡還能看到他豎著中指。平時感覺他總是一副吊兒郎當啥都不在乎的樣子,突然一下子較真起來,還是有點詫異。
6.8。說實話這分在國產劇真心不低,對標一下幾部大爆劇,《三十而已》6.8,《親愛的,熱愛的》6.6,《破冰行動》6.9,《三生三世十裡桃花》6.5。大部分國產劇多少存在各種各樣的瑕疵,只是瑕不掩觀眾喜愛。《最初的相遇,最後的別離》在未激起反響前得到6.8的分數,用網友的話來說對林更新已經足夠仁慈,哪料本人親自下場來這麼一出。
好笑的是,讓他一整,短短一個半小時評分就從6.8跌到了4.8,劇方和其他主創是不是要被林更新氣死?
林更新後來的解釋是心寒,覺得自己拍了一年,身體負傷養了一年,實在接受不了差評。心境能理解,畢竟你還能看見幾次林更新事業心爆棚奮發圖強的時候呢。心疼自己的苦勞,寶貝自己的作品無可厚非,單純說這番氣急敗壞地懟觀眾一耙,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對他本人來說,不僅是敗壞了路人緣,劇也跟著遭殃。
電視劇是給觀眾看的,受到好的壞的評價都正常。誇你,就謙虛接受,說你不對,那就擺正心態,爛了就爛了,說不定還能靠態度挽尊一把。
最近張一山可比林更新慘多了,《鹿鼎記2020》豆瓣2.9,開播起就被蓋章為爛片。本來觀眾覺得他的形與韋小寶是貼合的,但動態一出,啪,觀眾的臉好痛,用力過猛的張一山迅速迎來群嘲,吐槽他,《西遊記》是人演猴,張一山的《鹿鼎記》成了猴演人。
網友的批評讓演技好不容易從《餘罪》攀到山頂的張一山,又掉入了山谷,只不過他的回應比林更新高明得多。
問他怎麼看待「猴版小寶」的爭議,他回答還挺有意思:「因為我就是屬猴的。所以這個東西,中國屬性生肖你還不得不信,確實是這樣的。我覺得有一種猴感,這是很正常的,骨子裡帶的。」沒有較真,用一種輕鬆自嘲的方式回應批評,就作為路人來說,有加分。
先別急著槓我強行洗白,這版採訪還有不少回答令人讚許:
我們常說,結果重要態度更重要,「犯了錯」「失了誤」,態度往往掌握著風向。放明星身上,就相當於決定口碑的正負坐標。戲,是沒演好,但張一山在面對批評的態度,真誠、輕巧、又清醒。不為自己開脫,不給自己找理由,不講什麼大道理,就很「實在」地在回應中把人都逗笑了。
這樣的方式不是說就抵消了「犯錯」,在我看來是提供了一個「挨打要立正」的模板吧。
被罵,被批評在娛樂圈如家常便飯,不是每個演員都有能力駕馭任何角色,不同的作品受到的評價自然是好壞都有。挑劇本可以不聰明,演技可以再努力,但在應對批評時的情商出不得差錯。
只能說,混娛樂圈,玻璃心就完了。
活在聚光燈下的明星,註定了從各個方位被人評價,有被關注的需求,就得有直面褒貶的勇氣。批評得不對,你不認同,可以,但講究的是一個方式。而不損失路人緣的宗旨,一定少不了「虛心」。
這一點,關曉彤不知道示範了多少次錯誤案例。
近幾年關曉彤的作品一直被人吐槽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童星時期的她不管是《無極》裡的小傾城,還是各種家庭劇裡的「女兒」,關曉彤都被人肯定有演戲天賦,大概就是在急需轉型的20歲,一部《極光之戀》徹底毀了所有業務能力,《鳳求凰》+《甜蜜暴擊》再一助陣,小時候的濾鏡碎得精光。
2.4分的《極光之戀》穩居2017十大爛片排行榜,被網友痛批演技倒退,關曉彤:「我覺得自己演技還是挺平均的,角色給你的東西,它劇本就是這樣的,很簡單的偶像劇,角色沒有太沉重,跟好先生不一樣。」
3.7分的《鳳求凰》被質疑演技擔不起大女主,關曉彤:「旁人的毀譽,與我有什麼關係。」
粉絲覺得她剛,路人只會覺得她姿態傲慢。
甚至大型公開場合,關曉彤也有一番死亡發言。
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給了關曉彤「青年電影代表」的稱號,讓她代表青年演員發聲,說是為青年演員代言不如說是藉機宣洩自己的憤怒情緒。理不一定有錯,只是一言一行盡顯優越,老百姓聽了確實惹不起。
聽不得批評幾乎成了關曉彤的標誌。
前幾天的金雞獎,採訪環節她談到了參加綜藝的體會,不少粉絲就在工作室微博留言讓她多把心思放在研究劇本上,多揣摩自己的角色。第二天關曉彤就在ins發文,「都特別好只有我不夠好。」疑似回應被指責沒有事業心。本是充滿沮喪,但十個字也被網友嗅到了陰陽怪氣的味道。
粉絲開脫講這是真性情。錯了,真性情在哪裡都好使,唯獨在面對質疑不好使。
寧靜一定是娛樂圈真性情第一人,任何時候都是做自己,敢說也敢懟,耿直又真實,這是她的圈粉法寶。只不過看過浪姐的就知道寧靜屬於紙老虎,雷聲大雨點小,表面上很會來事兒,一旦正事兒要來了,她比任何人都不安。不安感其實就是敏感,放不下包袱,丟不下面兒,太容易受打擊。看似寧靜像一顆堅硬的石頭,實則內心脆弱得很。
2018年,一篇#殷桃配得上金鷹,金鷹配不上殷桃#的文章,討論到女演員有誰能擔得起「風情感」,說了殷桃,許晴,蔣雯麗,寧靜。這篇文章反響不小,還傳進了寧靜的屏幕。看完,她發微博,不指名不道姓,直接diss某「半老不老」的演員。後來才知道對象是殷桃。當時殷桃的《你遲到的許多年》正播,寧靜以為這篇文章是殷桃買的拉踩稿,氣得她一頓亂罵。
令寧靜生氣的那段文字如下。實在有點懵逼一段正常的點評,連帶著誇讚會被理解成拉踩。僅一句不太順耳的評價,就感覺自己被黑了,這不就是「總有刁民想害朕」的心理。
不是說所有人都應該接受任何批評,充分必要判斷條件在於批評得中不中肯,若對藝人某個無中生有或道聽途說的信息進行批評,罵你一句「網絡暴力」屬於正當維權,但在無論是你平時暴露在觀眾面前的作風或者作品,接受大眾審視,是公眾人物應該的。
不接受,那就裝死,挨了打,就要立正,偏偏還有人嫌打得不夠痛的。
青春偶像版《亮劍》(雷霆戰將)前段時間遭到人民日報等官媒點名批評後停播,原因是不尊重歷史,打著經典的噱頭,以「偶像劇」的套路拍攝抗日題材劇的情況下,依然驕縱狂妄。
劇集被批得一條底褲都不剩,在劇中扮演男三號的魏千翔也偏不認命,這位兄臺直接發了一段看似含蓄,實則罵人的微博:「不喜歡看別看,別在這造次,有多遠按照圓潤的方式去多遠!」就差沒把「滾」字打在公屏上。(東宮的顧劍濾鏡說沒就沒了)
對咖位和人氣處四線開外的演員來說,這頓打挨得不亞於自殺未遂啊!
業務能力遭遇批評往往是一個演員被黑的起點。那能不能就遏制火花實現口碑的力挽狂瀾,就在於「回應」這項技術活。
可以說「回應批評」不失為娛樂圈的一門功課,而對於「被罵」,「自黑」大概是被證實過的相對有用的一種方式了。
今年拿到金雞影帝的黃曉明是最早被群嘲演技的那一波。從2010年的《泡沫之夏》開始,黃曉明就被貼上了油膩,演技差的標籤,他曾坦言看了評論心裡也難過,有時候就不得不強行自我安慰。他是把情緒往內收,一來,觀眾看不見你的反思,二來,遲早把自己給憋死。
還是2016年《今夜百樂門》打開了黃曉明的任督二脈,節目上破罐子破摔搞自己:演技,我只會耍帥,、身高,我不足165、英文,我只會鬧太套、唱歌,我連演技都沒有,你憑什麼要我有唱功......反響效果堪比如今的洗白吐槽大會。
這套規則比黃曉明運用地還要靈活的是袁姍姍。
有段時間飯圈流行動不動就發起話題「XXX滾出娛樂圈」,而最早「被滾出」娛樂圈的人是袁姍姍。2012年,從《宮鎖心玉》的一個小配角莫名就躥到了《宮鎖珠簾》的女主角,袁姍姍就被人看不慣。有些人天生沒有觀眾緣,長得醜、演技爛起碼在她身上停了兩年多。
她也不作妖,罵她演得差,她就誠摯地說沒拍出好戲對不起大家。繼續被罵,她想了個法子,發起「愛的罵罵」公益活動,邀請網友在下面集中火力罵她,每條評論她認捐5毛,24小時內評論達到10萬多條,她付了5萬多元,然後她用這筆錢救助了四個殘疾孤兒。
黑粉當然還會有,但黑轉粉、黑轉路成了大勢,也相當於為之後的馬甲線逆襲鋪好了道。
扭轉乾坤,沒有什麼比「官方自黑」來得更輕巧容易。這則案例,說的是吳亦凡。
「喲喲!你看這個面它又寬又長,就像這個碗它又大又圓。」在2017年純屬黑料,通常作為吳亦凡動不動就問人家有沒有freestyle時的一記耳光。在B站嘲了兩年之久,直到2019年,蔡徐坤因「雞你太美」鬼畜視頻泛濫一紙律師函狀告B站,嘿,機會來了,吳亦凡的《大碗寬面》偏在這時問世,說是雞賊也算機靈,至少在輿論風向上,有了個同行襯託,高下立判的效果。
重點是全網都在向吳亦凡Say騷凹瑞,話題佔據全網頭條,抖音成為熱門BGM,朋友圈瘋狂刷屏,從藝人形象到吸粉規模到業務能力,你說這波是不是穩賺?
還是那句,錯了就要認,挨打就立正,反正跟輿論正面剛基本沒什麼好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