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你和媽媽的心理遊戲,就看懂了關係

2021-03-01 禹辰資訊

生命的能量通過母親來到我們身上,母親後面是我們世世代代的祖先,在她們的身後是生命的源頭,生命之光。

每個母親都想把最好的愛給到自己的孩子,但是為何孩子卻並沒有感受到幸福和愛,卻不時地經歷各種痛苦?

 在心理學領域,現在很流行用「拯救者-受害者-加害者」的卡普曼三角形模式來幫助看清關係的核心問題。

這個模型中一旦有人選擇了其中一種角色,TA周圍的人就會無意識地選擇其它兩種角色來保持三角的平衡。能量的存在總是會推動著我們以一種主要角色存在,這也是我們長大後的主要社會角色。而塑造你社會角色最核心的是你和你母親的互動模式。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四種典型的媽媽:

一、強勢控制型的媽媽

強勢控制型的媽媽 強勢控制型的媽媽不等於社會上現在所指在事業 上工作上的女強人,很多工作中的「鐵娘子」回到 家就變成「小娘子」反倒婚姻幸福。這裡指的是那 種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家庭和孩子的母親,同樣包 括那些溫柔的強勢關懷或甜言蜜語的強勢控制。 

很多母親在生活中,對自己的丈夫存在不滿和不 屑,而丈夫又缺乏足夠的力量與之抗衡從而選擇 順從和懦弱的,母親就很容易變成家庭的權威,變得強勢控制家庭的一切。 用三角模式來詮釋,強勢控制的媽媽通常被解讀 成「加害者」角色,孩子和丈夫能量都不能與之抗衡,成了「受害者」,通常這樣的家庭模式需要尋 找外在的「拯救者」。孩子長大後就會喜歡尋找「拯 救者」來幫助自己。 

當母親總是指責、批評丈夫時,其實是在指責、 批評一切男性,女兒就會無形中去認同母親對男 性的態度,兒子作為男性則會去認同父親的模式 接受母親的對待。

 強勢控制型媽媽通常因為自己缺乏安全感的成長 經歷導致佔有欲強,以自我為中心操控,自我價 值感低。 當她無法從丈夫那裡獲取安全感和價值,就會將 所有感情重負壓在孩子身上。 

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通常也會缺乏安全感, 壓力過大,對母親有無條件的服從和依賴,對自 己和他人要求高,但內心往往消極抵抗或評判指 責,並很難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

海靈格指出,在母親雌威下長大的孩子,女孩子很容易會和媽媽一樣極度控制,男孩子則很容易 成為調情高手或花花公子卻無法走入婚姻,除非 他開始去放棄與母親最原始最親密的依附關係。 

建議: 作為強勢控制型媽媽,需要開始面對自身的問 題,開始學習尊重丈夫和孩子的感受,學會覺察 自己的情緒,並學習自我情緒管理和釋放,是建立幸福家庭的重心。 

而作為強勢控制媽媽的孩子,我們在身體長大成 人後心智還停留在那個受傷的孩子時期,我們需 要對內在的孩子做一些情緒上的處理: 去想像跟媽媽在一起的畫面,並跟媽媽說:「媽媽,我只是你的兒子(女兒),我想過我自己的 人生。如果我想過的生活和想做的事情和你想的 不一樣,希望你能尊重我的選擇。「並給媽媽鞠躬。

這種狀況下,只有斷開跟媽媽的能量連接,才可 以讓我們獲得自由去綻放自己的生命能量。 

二、擔心焦慮型的媽媽 

擔心焦慮型媽媽通常活在未來裡面,或者活在給 孩子最好的愛的完美狀態裡面。 

這也是現在社會最普遍的情況,當媽媽總是擔心 孩子會生病,擔心孩子會受傷,擔心孩子會失 敗,擔心孩子現在要是不怎樣以後就會這個不好 那個不好。這時候媽媽就投射了很大的意念在孩 子身上「你不要生病」,「你不要失敗」,「你不要……」 

當媽媽不斷去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孩子會無意識 地去往體驗那些感受,因為那是父母無意識中引 導孩子去體驗的地方。 

過度擔心和焦慮的媽媽甚至會看不到孩子的感 受,被擔心和焦慮的情緒纏繞著,所有的專注力 都在目標裡,想為孩子掃除那些阻礙,而孩子是要追求跟父母的感受連接的,很容易造成孩子拼 命去創造出媽媽擔心的那個結果,在那個點上孩 子的情緒才得到媽媽的照料,孩子才感受到媽媽 的愛。 

這也是為何你擔心的越多,就容易把擔心的事情變成真。 

所以說,擔心是愛的毒藥。媽媽需要做「拯救 者」,孩子就要變成」受害者」去滿足媽媽的需要, 無意識選擇對媽媽需求的忠誠,以得到媽媽的 愛。 

而這時候外界社會或者他人很容易變成「加害者」,來滿足這個三角模式的成立。

三、抱怨受害型的媽媽 

抱怨受害型的媽媽通常活在過去裡面,曾經的痛 苦經歷纏繞著她,讓她無法離開那種感受。

作為一個抱怨受害型的母親,她很難在丈夫那裡 得到滿足,即便是拯救者的丈夫在進入婚姻關係 之後也開始面對現實,變得疏離和逃避,而這時 候媽媽很容易把依賴對象投注到孩子身上。 

而孩子對父母無意識的愛和忠誠會讓孩子想替代 媽媽去承擔痛苦,想把媽媽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這樣媽媽就可以變得快樂,從而可以愛自己。

抱怨受害型的媽媽很容易培養出以拯救媽媽,拯救天下己任的「拯救者」孩子,孩子很願意幫助那些苦難者,並感同身受,並願意毫無條件甚至犧牲自己去幫助他們,而「拯救者」孩子往往會在能 量上變得比父母更大,變成照顧父母的小大人, 變成父母的父母。 

從外在行為上,這樣的孩子很為父母著想,讓父 母快樂是他們最大的心願。他們會用盡一切方法 幫助父母過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父母比他們自 己重要。 

可是在精神上,他們卻無法向父母臣服,無法去 做父母真正的孩子,去連接到生命源頭的能量, 很多時候他們會感到力不從心,雙腳後背缺乏支 撐,覺得任何事情和挑戰只能靠自己,不能依賴 別人,不能承認自己不行,害怕面對自己的脆弱。 

建議: 作為抱怨受害型的媽媽,覺察還是第一步,去清晰和覺察自己對拯救者的依賴,尤其是對孩子的 依賴很重要,去覺察並停止向孩子的索取,是讓 自己孩子走向獨立的重點。

 對於變成「拯救者」的孩子,真正需要做的是臣 服,我們無法拯救媽媽,只能去尊重她的命運。

 一些情緒體驗練習,會讓我們在靜心狀態跟你心 中的媽媽做澄清:「媽媽,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父母,我太小了,我很想幫助你可是我不能, 我尊重你此刻承受的負擔,可那是你的,不是我 的。我很抱歉我幹涉了你,如果我選擇和你不一 樣的人生請你能夠尊重我的選擇,並祝福我。」 

四、忙碌缺席型的媽媽 

忙碌缺席型的媽媽往往會通過忙碌的生活和事業 去逃避孩子對她愛的需求。

這樣的媽媽內心通常對愛有著很大的匱乏感,感到自己沒有能力去照顧和關愛自己的孩子,而同時又有很大的內疚感會驅使她去做很多事情來彌補對孩子的照顧不周。比如會在自己身心疲憊的 狀態下,還會想去做一個稱職的媽媽。 

而往往當孩子提出任何要求的時候,她很容易陷 入無力的選擇,她內心會很想去做一件自己想要 做的事情,可是因為孩子她卻很難做出選擇。 

當她選擇了自己的事情,沒照顧到孩子,她內心 的內疚感又會被強化;就算她留下來陪孩子,她 的心思也很難在孩子身上,就是所謂的「人在心不 在」。 

這時候孩子內心的感受是「我是媽媽的負擔」,「媽 媽沒有辦法陪伴我」,「我不重要,我值不值得媽 媽愛我。」。漸漸地,孩子感到很深的被遺棄創 傷,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變得孤獨,關閉內心世界。

 這是因為母親選擇了「受害者」角色,又逃避,所以就會把孩子推到「加害者」的位置,孩子對媽媽 有很多要求,媽媽感到無能為力,心力交瘁,卻 無法滿足孩子,深深內疚。 

同時孩子在媽媽這裡得不到愛,就會變得積極主 動跟外界連接,尋找被關注和被愛。 

建議: 作為忙碌缺席型的媽媽,學習關愛自己是第一 步,看到自己的受害者狀態。在自己力不從心的 狀態下繼續強迫自己去關愛照顧孩子,在自身耗 竭的狀態下,無法成為一個好媽媽。 只有放下內心對孩子的愧疚感,才能讓能量回到 自己的身體。只有當自己的生命得到支撐,我們 才可以去愛別人。 尊重你的孩子有他自己的命運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而做為忙碌缺席型媽媽的孩子,長大後通常會想從伴侶那裡得到愛,可往往都會選擇象媽媽一樣 逃離不能愛你的伴侶。 

這樣的孩子內心有好多的悲傷需要釋放,並需要 不斷建立「我是值得被愛的」信念,長大後,我們 開始成為自己的內在小孩的父母,去陪伴那個孤 單被遺棄的孩子慢慢感受到愛的溫暖和力量,讓 他重新學習愛和連接,進入更好的親密關係和人 際關係。 

以上四種典型媽媽,雖然不一定和大家的情況完 全相符,但相信你一定可以在其中一、兩個找到 自己母親,或者自己的影子。

對於「拯救者一加害者一受害者」的三角模式,我 們能做的改變就是「覺察」。在每個當下去覺察到自己在模式中所處的角色,當我們選擇停止繼續 做那個角色,那個模式對應的其他兩個角色也會 失去能量的牽扯,而發生轉變。 

這也是我們平時說的不需要去改變別人,只需要 改變自己,自己變了,你和外在的關係就變了。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媽媽,她自身所承受了苦難是 你可能無法體會和想像的,你的媽媽也很可能沒 有得到她的母親的愛,她可能沒有象你一樣有機 會去學習和成長. 

的確,「受害者一迫害者一拯救者」是小我運作機 制中最普遍的三種形式。通過卡普曼三角,我們 可以清楚地覺察到我們的小我是如何在我們無意 識時帶走我們的。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發現,每個人心中都經 常會上演一個由三個角色構成的三角戲劇: 

1.【迫害者】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 

2.【拯救者】也是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 好,但他的方式是從較高的位置提供別人幫 助,他相信「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 好,無法幫助自己。

 3.【受害者】則自認自己較低下、不好。有 時受害者會尋求迫害者來貶抑自己,或是尋 找拯救者提供幫助,而肯定自己「我無法靠自 己來解決。」 而這種三角戲劇有以下三個特徵: 1.當迫害者過分地攻擊、指責,受害者過於 接受攻擊和譴責,援助者過於熱心地幫助解 救被害者的時候,心理戲劇便開始,這些行 為便成為戲劇的內容。 2.在很多情況下,心理戲劇是隨著三個人的 角色的變換往下進展的。 3.戲劇的當事人中,如果有一個人不再起作 用,從角色中脫離出來的話,這場戲劇便可 自行中止了

五、覺察與抉擇:終止「卡普曼三角」戲劇 

對每個人來講,夫妻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父母 關係中都可以發現這三種角色的影子和作用力, 我們已經分析過這樣的長期角色。其實就算是在 一個單一事件中,這樣的角色扮演場景也同樣存 在。 

比如說,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場景,你下班後接到 先生電話,說要和幾個朋友吃飯,不回家了。你 想到有幾張購物卡快要到期了,就說去商場買些 東西,不去了。 

晚上九點多,你提著重重的一堆東西走出商場, 給先生電話,想問他能不能來接你。聽電話裡傳 出的聲音,那邊正喝得酣暢,顯然是接不了你。這時,天正下著雨,一時很難打到車,站在蒙蒙 細雨中,你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一會兒生氣他為 什么喝酒不能來接你,一會兒又氣自己為什麼這 麼多年就是不肯自己開車。在這種種惡劣的心情 中,折磨了自己一個多小時,直到上了一輛的士。

的士向前開著,車廂裡很安靜,你突然意識到類 似的事情似乎發生了好幾次。 

比如,你明明知道這個時間在那個商場周圍根本 打不到車,可是還是這個時間去了這個商場,這 樣折騰已經好幾回了;明明知道老公晚上會喝 酒,接不了我,可還是抱著幻想給他打電話,這 種情況也已經好幾回了;明明知道這樣做是自找 麻煩,知道還是這麼去做,不是自討苦吃嗎? 

在這件事情當中,當你很辛苦地提著一堆東西, 站在雨中,渴望先生像平時一樣來接你,這時老 公就被你當成那個幻想中的【拯救者】。而當他 因為自己的事情不能來時,先是失望,繼而生 氣,瞬間你就變成了受害者;而他在卡普曼三角 戲劇中頓時變成了害得你這麼沮喪這麼生氣的 【迫害者】。 

設想,接下來,如果回到家你繼續指責你老公, 你就變成了一個【迫害者】;他如果很無辜很內疚,你可能又會感到過份而安慰他,搖身一變, 你成了【拯救者】,而當他是一個受我情緒失控影響的【受害者】。 

人們的小我往往會在這三種角色中不停地切換, 而當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周圍的人為了維 持這個三角的平衡,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對應的角 色。我們能做的改變就是「覺察」。 

靜下來想一想,其實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根本不值得生那麼大的氣,當時的你已經不自由 主地深深陷入了這個【受害者一拯救者一迫害 者】的三角戲劇中而無法覺察和自拔。 

在這個遊戲中,你既是一個受害者,又是一個迫 害者,還是一個拯救者。在這個遊戲中,其實並 沒有別人,只有我自己。沒有什麼受害者,迫害 者和拯救者,只有你自己一個人的心理戲劇在雨 中上演。 

如果你已經覺察到了這個遊戲和自己角色的不停 轉換,心情也就很自然地恢復了平靜,而從這場 戲中抽身出來,不再繼續。

這個三角遊戲,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內心 上演,但是沒有人能夠察覺我們可以同時身兼多職,變幻莫測,樂此不疲,上演著生活中的一幕 又一幕的悲喜劇。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不自覺地感受到這個三角遊 戲中的一種或兩種角色,有的人深陷其中而不可 自拔,比如陷入種種不幸的婚姻中的受害者,比 如有拯救者情結的各種類型的助人者,比如動輒 就指責抱怨要求別人的壓迫者。 

只有當我們明白其實這個三角遊戲中的三個角色 其實都是自己時,才有可能走出這個遊戲,減少 生活中的痛苦和衝突,而做回真實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這個遊戲三角,上演這個戲 劇的目的很簡單,為了滿足小我被愛、被需要、 被認可、被接納的渴望。 當這齣戲發展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痛苦的強迫性 重複,就會形成不可自控的施虐一自虐模式,而導致心理或人格障礙。

當這齣戲發展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痛苦的強迫性 重複,就會形成不可自控的施虐一自虐模式,而 導致心理或人格障礙。 

人生如戲,只不過這戲劇是出演在我們不知道的 內心世界中。作為普通人,常常不自由主地過度 入戲,或被各種關係捲入到他人的悲情戲劇中。 我們要能夠了解自己內心上演的種種無意識的戲 劇,有能力從自己或他人的戲劇中走出來,否 則,就會成為各種心理障礙和負面情緒的溫床。

相關焦點

  • 看透你和媽媽的心理遊戲,就看懂了關係~
    這也是我們平時說的不需要去改變別人,只需要改變自己,自己變了,你和外在的關係就變了。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媽媽,她自身所承受了苦難是你可能無法體會和想像的,你的媽媽也很可能沒有得到她的母親的愛,她可能沒有象你一樣有機會去學習和成長……的確,「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是小我運作機制中最普遍的三種形式。
  • 理解你與母親之間的「心理戲劇」,看透關係困境的癥結
    而做為忙碌缺席型媽媽的孩子,長大後通常會想從伴侶那裡得到愛,可往往都會選擇象媽媽一樣逃離不能愛你的伴侶。這樣的孩子內心有好多的悲傷需要釋放,並需要不斷建立「我是值得被愛的」信念,長大後,我們開始成為自己的內在小孩的父母,去陪伴那個孤單被遺棄的孩子慢慢感受到愛的溫暖和力量,讓他重新學習愛和連接,進入更好的親密關係和人際關係。
  • 心理不適?你真的看懂了《包寶寶》這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嗎
    差評主要集中在暗黑、詭異,直接指向包媽媽吃掉包寶寶一幕。最後包媽媽的兒子回家來看她,有些網友認為就是「常回家看看」的主旋律,毫無新意。實際上,《包寶寶》是一部充滿心理象徵意義的動畫短片,把華人社會裡隱形的親子關係問題以具象的形式反映出來。對於普遍缺乏心理學教育的國人而言,有些象徵比較隱晦,一時難以看懂,於是我們習慣用舊有的語言體系去解釋新的內容。
  • 關係取向兒童遊戲心理諮詢上崗實操課
    遊戲是兒童最自然的溝通媒介,也是自我表達情緒、想法和行動的工具,遊戲的本質使兒童能獲得滿足,提供兒童成就感和成功經驗,使兒童獲得主導權和控制感,協助兒童發展生理、心理、情緒及社會精神。治療師有策略地使用遊戲治療幫助那些還無法用口頭語言表達想法和感受的孩子表達正在困擾他們的問題。在遊戲治療中,玩具就是兒童的詞彙,遊戲就是孩子的語言。通過遊戲,治療師可以幫助有情緒問題和社交技能缺陷的孩子學習更多的適應性行為。在治療過程中孩子與治療師建立的良好關係可以提供一種療愈所必需的情感矯正經驗。
  • 《權力的遊戲》人物關係圖:一張圖看懂權力遊戲人物關係介紹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娛樂英語>影視英語>影視資訊>正文《權力的遊戲》人物關係圖:一張圖看懂權力遊戲人物關係介紹 2019-03-01 16:16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完美關係》中的三種社會關係,你看懂了幾個?
    你會看導衛哲對待譚新凱的不急不躁,你會看導衛哲安慰失戀的江達琳,你會看導衛哲開導邦尼解開媽媽的心結。 很多鏡頭下,你會看導一顆強大的內心(或者有人說,這是一顆冷漠的心。。。哈哈) 同樣,我十分佩服斯明靜在得知崔英俊出軌後的冷靜,也佩服她在會議上幹練的陪笑管理。
  • 阿蘇:心理遊戲之都是因為你
    你說這句話時有什麼感受?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用這句話?你在日常生活是否遇到這樣的人?當你聽到這句話時有什麼感受?仔細回想一下。阿蘇從小到大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中長大,媽媽就是玩「都是因為你」這個心理遊戲的高手,每次聽到媽媽帶著強烈的嘮叨抱怨責備憤怒的語言,我的情緒波動就會很大,很想指責她,其實是你自己把自己弄成這樣的,你怎麼不去反省一下自己,總是把責任和錯誤歸結到別人身上,聽到這種語言天天重複不斷的在耳邊響起,有時都快爆炸了。
  • 《完美關係》中3種社會關係,你看懂了幾個
    這些都是領導必修課呀,我們這些小羅羅看懂就算,我還是不要做面癱女子。無獨有偶,邦尼的媽媽也是出演樊勝美的媽媽(哈哈,估計這個阿姨的人設被導演定性了)。同樣重男輕女的媽媽,同樣是從農村闖蕩出來的小女孩,這樣的家庭觀念,毀了多少人的青春回憶。
  • 曾華源:督導關係中心理遊戲之分析與處理
    亦即老師和受督導者之間的互動行為是有一定的規矩,如果雙方表現行為適當,互動雙方的內心就會產生正向的感受與情緒,表示有好的關係產生和存在;反之,則顯示關係是負向的(曾華源,1985:105-106)。 正向的關係中,內在心理的感受是信任、喜歡、安全、溫暖等等,雙方將可坦誠與開放的溝通,亦能面對衝突,檢視與改變個人行為。
  • 一張圖看懂仙劍人物關係
    除了給我們留下了遊戲中主角之間悽美感人的愛情故事、承載三代人無數美好的回憶與感動,還有就是那無比紛繁複雜的人物關係!一張圖看懂那些與李逍遙輪流發生關係的仙劍人物說起《仙劍奇俠傳》,向來印入人們腦海的定位是:國產經典神作!
  • 《夫妻的世界》迎來大結局,這些地方你看懂了嗎
    《夫妻的世界》迎來大結局,這些地方你看懂了嗎近日由韓國演員金喜愛、樸海俊、韓素希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夫妻的世界》熱度持續攀升,不僅是劇情還是人物造型都很抓觀眾胃口,持續反轉的劇情,人物心理的細緻刻畫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觀眾的眼球
  • 羅志祥混亂的私生活,從跟媽媽「過分親密」的關係中早露端倪
    在演唱會上,羅志祥30秒之內瘋狂抖胯126下,之後,大開黃腔:「我媽媽受不了了,我媽媽真的受不了。我媽媽說你老爸有你今天的一半就好了!我就要生兩個了!」港臺和內地文化不同,開放度上或許存在差異,但是這些行為和言論依然讓人難以接受。
  • 「媽媽,我可以玩會遊戲嗎?」你的回答,藏著孩子的未來
    遊戲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娛樂方式,是孩子們重要的社交渠道,是溝通和交朋友的平臺,你不讓孩子玩遊戲,有可能把他逼成一座孤島,堵不如疏,但疏的方式,肯定不是放任自流。現在正值暑假,家長的態度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不同的做法,決定了孩子不一樣的未來。為了解決家長的燃眉之急,教育編輯部將這個難題交給了心理學者葉壯。
  • 周筆暢看透不說透,然而粉絲們卻很懷疑真實性
    看透不說透,通常是用來形容自己比較高深莫測。是一種境界。然而隨著不同的解析越來越多,看透不說透,也漸漸的成為了一種掩飾的概念。就像周筆暢,因看完9月4號上映的最新院線電影《信條》後,發布了這麼一條動態。看懂了,但是不劇透,動腦很開心。
  • 《春潮》:你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你和世界的關係
    就像春天的潮水一般,一波推著一波,母親推著女兒,母親和女兒又同時推著孫女,她們都是錯的,從母親那裡開始就錯了。二刷《春潮》這部電影, 再看了許多電影解說,我才看明白了這些隱藏在「性」表象下的倫理思考。又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原生家庭。關於這部影片,封面有這麼一句話:「你和母親的關係,就是你和世界的關係。
  • 《婆婆和媽媽》:伊能靜教科書式的婆媳關係
    最近芒果臺正在熱播反映家庭代際關係的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節目播出後引來很多人圍觀。節目中伊能靜和秦昊媽媽這對婆媳關係獲得了滿屏羨慕的聲音,引發了很多人對於婆媳關係更深層次的思考。然而現實中,還是很多人都抱怨婆媳相處太難,為什麼婆媳關係容易失調呢?婆媳關係具有特殊性婆媳關係以是夫妻關係和血緣關係為中介而形成的特殊關係。婆媳本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兩個人,生活習慣和生活背景不同,不能像婚姻關係和血緣親子關係那樣穩定。如果處理不當,做不到「愛屋及烏」就很容易造成關係失衡。
  • 看透男人分手後的心理,讓他主動求你挽回
    時,我知道其實最大的問題是男女之間的「錯位」,就像男人習慣於獨立思考,女人更善於情緒分享,男人穩定後更多關注事業,女人卻會更多的投入家庭那樣,所以,在挽回階段,看透他分手後的心理才是至關重要的,不然分開就變成了「一個以為不會走,一個以為會挽留,於是緣分就走到了頭。」本文導師就帶領你讀懂男人分手後的五個階段,以及如何正確的應對策略。
  • 《gta5》裡的這部電影你真看懂了嗎?
    R星是真的汙在這部電影中,男主人似乎是在睡覺又像是死前的一種思維活動(後面感覺有靈魂出竅),就像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主角一直不停的像是解釋著什麼,仿佛有什麼一直困擾著他,然後夢裡有個女人好像能夠看透他的內心一樣的跟他對話
  • 刀劍神域:尤吉歐和加百列是什麼關係?這幾個細節,你看懂了嗎?
    特別是第三部,我們的亞總幾乎沒有什麼戲份,連桐人的鏡頭都很少,特別是第三季的第一集,很多人直接沒有看懂,不過相對於《刀劍神域》的上半部分來說,下半部分還是不錯的,那些比較「水劇情」的畫面少了很多,同時,在這一季中也出場了一位反派角色,他是誰呢?他就是加百列!這個人簡直是個變態的存在,那這是為什麼呢?
  • 只要看懂了82年生的金智英,你就看懂了當代女性的困境
    因而,如果你看懂了金智英,你就看懂了當代女性的各種困境。言外之意是說女上司工作再出色也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缺失,評判女人是否成功的標準就是看孩子是不是有出息,從心理上打壓女人。3 被誤解的全職媽媽金智英代表了大多數被社會誤解的全職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