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跟我一起高中畢業的方軒華,今年結束留學,回到了成都,回到他在成都高新區的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在往窗外看,望著天府大道兩旁嶄新的建築,連連感嘆:「我才出國五年,成都都變成這樣了啊!」
我說,「你畢竟在國外待得久了,很難了解中國的變化,更別說成都的變化。」
「確實,修了很多高樓大廈。」他應和著說。
「才不止呢!」我說,「你看到的只是表面」。
1.
這麼說好像不那麼直觀,我想告訴他的是,成都這5年,尤其是高新區這5年,真不是只多了高樓。
「你把地圖打開,我們給你講講。」我讓他掏出手機。
「來來來,你先把那個夜間光亮圖打開,你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地球上夜裡最明亮的地方,往往是開發度最高、經濟最活躍的地方,對比下5年前和現在的成都,由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夜間亮度,一目了然。
我指了指兩張圖,讓方軒華看。
(左為2015年,右為2020年)
我說,你走的那年,市中心的亮度是最高的,這毋庸置疑,但你看,你家所在的地方——高新區,它的亮度,已經跟市中心不相上下,這裡也是成都的新中心之一了。
你走的這5年,成都高新區可是一天一個樣。
2.
我問方軒華,2015年,你還在高新區,晚上下了班想去逛逛,會去哪?
「那個時候,基本還是選擇去市中心、去春熙路,要不就九眼橋,高新區的晚上還是很冷清。」他說。
方軒華說的沒錯,那個時候的高新區,尤其是三街到五街一帶,雖說有不少新建高樓,但大多是工地,最重要的是生活氛圍還沒起來,整體感覺是「半生不熟」的狀態,最成熟的天府二街,不過就有一個孤零零的伊藤。
而在2015年之後,in99、悠方、仁和新城、世豪廣場、復城國際、天府四街的銀泰城……這些超大型商業體在高新區一一綻放、爆發。
商業的大量入駐,從側面反映了高新區的區域經濟增速。只有區域發展迅猛,才能吸引人來居住,有人居住,琳琅滿目的商業,才會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如今金融城&大源區域的商業布局,讓高新區成為了成都商業最繁華的區域之一)
而方軒華手機圖片裡亮起的燈光,不止來源於這些繁華的商業中心,更來自高新區密集的寫字樓、住宅、街燈,甚至徹夜川流不息的車燈,它們點亮著這個區域,也映照著這裡的繁華,奮鬥者的青春。
方軒華沒有在乎我的煽情,只是說:「人氣聚集、經濟的增長,肯定是需要產業來帶動、來支撐的。」
「沒錯,高新區在2015年以來的產業聚集態勢,比你想像中的還要猛。」
3.
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新經濟產業,是高新區的三大名片,不僅附加值高,同時能帶動大量上下遊產業。
你看,這片區域,是高新區集中發展生物醫藥的地方,叫天府國際生物城,2015年還處於「剛在挖地基、平整土地」的階段。
旁邊除了原有的農村宅基地,沒有任何新建築,主要道路也只能看到一條劍南大道南段,以及仍在施工的立交橋。
(2015年,地處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內的天府國際生物城)
但是2020年,也就是今年,一切都變了,放大一點來看,這座以生物醫藥為驅動的產業城已經基本成型,其間的生物城中路早已貫通,為後續建設打好了基礎。
(在2020年,天府國際生物城及周邊,最直觀的變化是整體綠化的巨大提升,工地變成了建築,目前還在進一步發展之中)
對比一下更為直觀:
(左為2015年,右為2020年)
在這其中,大量生物醫藥企業被孵化、引進。今年鳴鑼上市,登陸科創板的明星醫藥企業——成都先導,就入駐在這裡。
(如今的天府國際生物城中景,遠端在繼續建設之中)
而不管是電子信息產業還是生物醫藥產業、以及其他類型新經濟產業,在高新區,都是以「人產城」的模式在生長。
在這些「人產城」模式的產業園中,則能看到一家科創企業的全周期生長曆程。
(如今的天府國際生物城近景)
比如在科技成果的研發階段,有科技城、生物城內的校企合作實驗室支撐……
成果轉化階段,有高新區的保駕護航,提供孵化場所,政策扶持……
最終,創新企業得以落地,並進一步成長。
那在這裡工作,離市區這麼遠,生活上方便嗎?這曾是不少人的疑問。
確實,曾經常能聽到關於城南沒有生活煙火氣的抱怨,高新區「高科技,低生活,很賽博」「有產業,沒煙火」等說法甚囂塵上。
但如今的狀況是,在人、產、城中,被放在第一位的就是「人」。科技產業園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來了成都的科學家,再也沒搬家」。
就說最近火得一塌糊塗的新川吧,它跟瞪羚谷一樣,位於高新區打造的新經濟活力區。
2015年,新川的一大片區域,還只能說是比較荒蕪,建築主體、路網、城市綠化等一系列基礎建設都未成形。
(2015年,新川緊鄰天府大道南段這一區域的面貌,以天府大道為界,東西兩側都還幾乎沒有建築)
僅僅5年而已,這裡就出現了一座驚人的 「新城」,它完全是以「人的步行尺度」在進行規劃建設,沒有大馬路、大天橋、大下穿,那些規整的小方格,都是「小街區」規劃的成果,除了產業,醫院、商業、學校也盡在其中,難怪新川也被人們稱為「像素之城」。
(今年新川的此區域,包括緊鄰天府大道的沿線區域,已經相當成熟,新川之心公園全然呈現,向東的土地也已整備,即將開始下一輪建設)
新經濟產業與宜人居住的無界限,讓這裡充滿了「煙火氣」、科技感。
(現在的新川創新科技園)
這或許也是近年來,滴滴、網易、字節跳動、百度、快手、亞馬遜……爭相入駐新川,扎堆高新區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還因為成都高新區,散發著一股迷人的氣質,叫「創新氣質」。
4.
2015年的天府五街,除了天府軟體園——這個從天空俯瞰形狀如同英文大寫「love」的地標之外,在天府大道的西側,其他建築都還沒有長出來,這裡,還常被人稱為「城外」。
(2015年的五街,一片斑駁,除了因為在此工作,人們一般不會前往這裡)
如今,你可能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上圖的工地,全部變成高樓、產業園、商場,體現了這裡魔術般的變化,其中幾棟新增的地標性建築,更成了高新區官方口徑中的「創新創業名片」,其中就包括軟體園G區、菁蓉匯等建築。
(2020年的五街,被各種外觀優美的建築佔據,幹道與支道交織,出入、行走著來自各地的青年才俊)
2018年,位於天府五街的菁蓉匯,被選作為全國雙創周主會場。大量創新人才、科技創新平臺、科創型企業聚集於此。
從2015年剛有建設雛形,到如今,沒人敢再說高新區的創新園區、科技園區不夠時髦。
你看,菁蓉匯極具幾何美感的塊狀寫字樓之下,是夢想家、創客們正在點燃靈感、寫下點子,或者說享受這裡的生活。
(左為2015年在建的菁蓉匯,右為2020年的菁蓉匯。可以看到,現在的菁蓉匯不僅成形,綠地、球場也已點綴其間)
而五街盡頭的歐洲中心,是高新區的網紅建築,經常出現在各類航拍之中,它從2015年的在建,到成形,是高新區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標誌。
據說,在這裡邊上班的人,隨便叫一個人出來,都會說好幾國語言。
(左為2015年在建的歐洲中心,右為2020年的歐洲中心)
在歐洲中心背後,是高新區對外開放合作的態勢。
要知道,除了今年掛牌成立的中日(成都)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新川、中韓等合作園區,都在高新區建設。
這麼說吧,國際合作在歐洲中心談商務,回頭就是蓉歐班列發往歐洲的大貨箱。
如果提到高新區的進出口商務、貿易,高新西區的5年成長功不可沒。
(2015年高新西區,基本只有大量工廠房,中間還有不少農田,綠化也並不顯著)
(2020年的高新西區,農田變成了齊整的工業園,綠化全面提升)
位於高新西區的企業,以英特爾、京東方為代表,每年貢獻了大量進出口額。
高新綜合保稅區的5年發展,便見證了這一點,它是成都進出口貿易的重要載體。
在這些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建築之下,是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連續31個月全國排名第一的成績。
(2015年高新綜合保稅區已經擁有了整齊密集的園區建築外貌,但綠化、配套設施都有限)
(2020年高新綜合保稅區幹道、支道兩側以及園區其間,都有了更多綠化)
可以說,「全球每10部Ipad,有7部是成都高新(西)區出口的」。
5.
五年來的高新區,從蓄勢待發到井然有序、有條不紊,不止於經濟發展、產業聚集,科技創新,對外開放這些官方視角的東西,更在於每一個生活感受,最真切的生活體驗。
天府一街到五街的城市生活界面,便是最好的證明。
這裡有序的規劃,近乎強迫症的道路間距,完備的基礎設施,新增的學校、商業綜合體等教育、生活配套,讓人真切觸摸到了世界級園區的魅力。
整個大源,如今更可以說是大城南乃至全成都嚮往的居住地之一。
(從2015年天府一到五街的「全是工地」,到如今「全是高樓」,最能看出成都高新區的發展建設速度。而僅在一街,就有蒙彼利埃中小學,丹麥霍森斯小學,石室天府錦城湖校區這些名校在這五年相繼呈現)
把衛星的視角往北挪,更有一個堪稱「城市奇觀」的現象,在高新區呈現。
(沿著成都繞城高速,是一片由多個公園組成的超大面積城市綠化帶)
我說的不是環球中心,而是出現在成都環城帶上,由塊成面的錦城湖公園、桂溪生態公園、江灘公園、體育公園。
它們所形成的城市公園,是成都最大規模的公園集群,面積比紐約中央公園還要大上5倍,這可還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CBD內。這樣的景觀,堪稱城市建設一大奇蹟。
並且,這樣的城市公園、綠道鋪排,基本上只用了5年時間。
5年前,所有綠色,還只是泥土的褐色。
(5年前的此處,能看見湖泊,但少有綠色)
現在的桂溪生態公園,是不少軟體中「成都網紅親子遊必去地榜單」的第一名,騎行、野餐、有氧跑、放風箏……是在公園中、綠道上時刻能看到的活動。
(大眾點評的「親子必去榜」上,桂溪生態公園排在第一位)
除了連片公園集群,還有各區域的公園呈現。
比如在2015年6月底,12萬平方米的大源中央公園正式開園。如今,這座公園的綠地與湖泊,被周邊林立的高樓包圍,紅色的如意橋,將公園連接到更多的區域,供市民所用。
(2020年的大源中央公園)
密集的人群、崛起的時尚,掩映在綠樹、鮮花、車流之中,成都高新區的城市形態越來越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靠近。
6.
衛星圖,可以說是一個區域變化最客觀的證據,或許看上去並不足夠清晰,細節不夠豐滿,但它提供了一個宏觀的視角,並記錄下了成都在這5年發展中,每一個細微之處的真實改變。
我們看到了成都高新區,因為它是成都高速率發展的一個觀察樣本,是成都發展改變的一個縮影。
在天空視角之下,地圖上每增加一寸綠地,都是公園城市的一個印記;每增加一點夜間的亮光,都是這裡經濟活動的反映;每增加一棟寫字樓、一座產業園,都是產業聚集的象徵;每增加一所學校、醫院、體育場,都是人們生活品質上升的證明;每增加一條道路,都是公共服務進步的體現;每增加一個地標建築,都是城市名片煥然一新的信號。
或許從某一個發展角度,所看到的隻言片語都已經足夠震撼,而在成都的5年發展全貌之下,那些生活在此地的人,心中唯有數不清的感動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