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轉發微博抽獎中了一張電影票,昨天溜溜達達去萬達看電影,順便逛了一趟屈臣氏,本著「我就看看啥也不幹」的態度,一進去就被櫃姐熱情接待,瞬間開啟買買買模式,左手兩包自發熱發膜,右手一盒薇諾娜套盒,蒸汽眼罩都裝了一口袋,要不是電影馬上開演了,我還能整幾瓶洗髮水和沐浴液。
往購物籃裡面放東西的時候心裡真是愉悅,掃碼結帳的時候更是心情舒暢,爽到飛起。
(嗚嗚嗚,其實我就只是去看電影的啊!!!)
說實話她家東西真好用(不是廣告不是廣告,嚶嚶嚶)
購物狂(Shopaholic)指完全不假思索地購買各種過生活所需的物品,如衣物、小裝飾品等,該種現象較常出現於女性,有存在相當數量的男性患者,他們購買的商品多數與自己的外型裝飾有關,如服裝、鞋襪、化妝品、金銀珠寶首飾等。近年來,購物狂漸漸被認為是一種心理學的疾病。
2019年雙十一期間,遼寧瀋陽市民李女士瘋狂購物花費將近20萬元,隨後被家人送醫,經詢問病史,李女士患有雙相障礙;
幾年前還有南京某男士,一次性購買了20套房產,背著家人付清了20套房的首付後被發現,隨後被送往精神病院,診斷為躁狂症(Mania,作為心境(情感)障礙(Mood disorders)中的一獨立單元,與雙相障礙並列)。
躁狂症或者雙相障礙躁狂發作,通常以情感高漲或易激惹為主要臨床相,伴隨精力旺盛、言語增多、活動增多,嚴重時伴有幻覺、妄想、緊張症狀等精神病性症狀。
無節制的購物消費行為也是具體表現之一。
去腎上腺素作用,導致患者高度興奮,看到商家那麼貼心的服務,那麼誘人的廣告,商品又是上等貨,都不好意思還價了!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和膨脹,買再多東西,也認為合情合理。
用某位網友的話說:我都自認為佛陀下凡了,還在乎這點錢?
但是在不理智不清醒的時候,這樣無節制的消費,帶來的後果有可能很嚴重,花光積蓄、刷卡透支、債臺高築,都是難以承受的。我還聽說過經商人士在躁狂期間進行不理智的投資,最終導致企業破產的極端案例。
所以我覺得控制購物慾是很有必要的,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個人經驗:
一是養成儲蓄的習慣。我是個靠工資度日的人,好在工作穩定,收入也算不錯,每個月除了房貸、生活支出、醫療費用幾項大的開支之外,結餘下來的錢我都會存起來。積累到一定數量,比如5000或10000塊錢就去銀行存定期,我會購買一些長期的理財產品(這個不推薦,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不到期就拿不出來,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二是註銷信用卡或花唄。實踐證明,刷卡消費比支付現金更難控制。紅票票一張張的遞出去,還是有點肝顫,但是透支刷卡掃碼就沒那麼直觀了,只有到期還款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原來花了這麼多錢!
我現在註銷了一張信用卡,關掉了花唄,即使掃碼也是綁定儲蓄卡,還要記得開通簡訊或微信通知,花一筆錢就能直觀的看著餘額變少,自然就會少花點兒。
三是使用現金。現在到處都是掃碼消費,很多地方花現金都花不掉,老闆都不收錢,不就花不掉?哈哈哈!不過這個其實也只是一種心理暗示,就是給花錢設置一點點限制,也許下一刻會因為「算了,真麻煩」就不買了。畢竟必需品怎麼都得買,可以「算了」的東西就不是必需品了。
四是清空購物車。不要把喜歡的東西都裝在購物車裡,不要覺得這也好,那也好,不要隨隨便便就種草,很多東西看著好,其實真沒什麼用,特別是日常用品,不要囤貨,可以買打折商品,但是不要因為打折滿減就一次買夠三年的洗髮水、五年的捲紙,缺什麼才買什麼,趕緊把什麼小紅書、蘑菇街、網易優選、海淘考拉都刪掉,(淘寶我還是留著的,別問,問就是有用),不要給自己太多花錢的渠道。
最後還是要老生常談一句,好好吃藥,穩定心境,降低躁狂發作的風險,保持平靜,保持理性,自然就不會衝動消費了。
可是買買買真的很減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