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大多數電影裡必不可少的元素,那「催淚環節」自然在其中了。
一般來說,只要不是純商業爆米花片的電影,或多或少都會在影片裡加入一些催淚炸彈。
當然,由於電影的類型以及製作方的不同,這些「炸彈」的分量有輕有重,也有的是啞彈。
今天要說到的,就是在催淚環節做得非常好的幾部電影。
《素媛》
這部電影聲名在外,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
實際上,同類型的還有《熔爐》,這兩部電影都揭示了韓國社會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不過,就以電影本身來說,《熔爐》除了讓觀眾為孩子們的遭遇感到同情、難受以外,更多的是對那群惡魔的憤怒以及對正義無法伸張的絕望。
而《素媛》的重心則是放在小女孩被傷害後的「痊癒」過程。
一個因為自己好心而被傷殘到幾乎沒命,一輩子都留下了陰影的小女孩,她要如何再綻放笑容?
觀眾不知道,她的家人也不知道,但他們一直都在努力嘗試。
在重拾對生活希望的過程之中,充斥著各種心酸與淚水。
《素媛》這部電影,就是一個催淚炸彈,催淚元素不是其中一個環節,而是影片本身。
在小女孩被惡人傷害的時候,觀眾為其遭遇落淚。
小女孩在醫院醒來後問的一句:「我做錯什麼了嗎?」,讓觀眾心酸落淚。
小女孩的爸爸為了讓女兒擺脫陰影,一直都用各種方法陪伴在她身邊,觀眾流淚不止。
願世界的小天使們,每天都能迎接美好的事物。
《忠犬八公的故事》
另外一部知名的電影。
與《素媛》不同,《八公》這部影片前半段的各種日常,是非常溫馨又有意思的,觀眾在其中看到的只會是各種濃濃的「愛」,這隻八公是如何逐漸成為教授家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但在教授去世以後,整部電影就進入了催淚環節。
小八用自己的一生,每天都到火車站裡等待教授歸來。
電影在這裡所用的煽情手段非常高明,包括小八在等待時,背景的轉換,以及10年後教授夫人舊地重遊時,當年精神奕奕的小八已經變成一隻髒兮兮,毛髮凌亂的老狗。
再加上悲傷的鋼琴配樂,使得鏡頭衝擊力達到極致,催淚效果非常強勁。
這麼多年,各種人、事都在改變,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小八對教授的忠誠以及依戀。
《玩具總動員3》
跟上面兩部不同,這部動畫電影的「催淚門檻」比較高,必須是看過前兩作,而且最好是孩子時代看的。
又或者說,這影片的催淚彈針對的人群就是粉絲。
《玩3》於2010年上映,跟第一二部相隔了足足10多年,而當年還是孩子的粉絲們,都已經到了上大學或者是成人的年齡。
實際上,電影的人類主角安迪,他的年紀跟粉絲們是一致的。
童年的我們,因為有玩具的陪伴,無憂無慮,但是,人始終是要長大的,再美好的回憶,始終都要放進心底的柜子。
電影的催淚環節集中於最後幾分鐘,安迪向小女孩邦妮介紹這些陪伴著自己童年的玩具。
到最後,他依然不捨得自己最愛的胡迪,但本來不該在紙箱出現的胡迪最後還是出現了,安迪也明白了自己應該長大了。
不得不說,這一段的配樂實在非常神,但凡是從《玩1~2》看過來的粉絲們,在這音樂的助攻之下,基本沒有能忍住不哭的。
最後,安迪將胡迪交予邦妮,也象徵著粉絲們的童年徹底成為過去。
人始終都是要向前看的。
《何以為家》
黎巴嫩的電影,當初上映的時候引起了巨大轟動。
這部電影沒有太多刻意的煽情手段,但看完的觀眾總是忍不住落淚。
原因無他,因為這是一部紀實影片,在戰亂地區,像電影裡的事情,每一天每一秒都在發生。
而這部電影最戳人心的地方也很有意思,是最後一個鏡頭,也是海報。
在影片中途,小贊恩遭遇再多的苦難,也許觀眾們都只是心裡壓抑,但在他因為殺人而進監獄,最後要拍證件照而笑的時候,這個定格鏡頭讓很多人都難以釋懷。
「我以為我們能做個好人,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
《美麗人生》
跟《忠犬八公》有點類似,電影基本分為兩段。
前部分看起來就像是喜劇,男主角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公主」,期間鬧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情節,最後成功奪得美人心,的確很符合名稱「美麗的人生」。
但前面有多歡笑,後面就有多悲慘,因為強烈的反差總是能震撼到觀眾的。
自主角們被德軍抓進集中營以後,這個「美麗人生」的主角,就變成他的孩子。
這位父親,為了讓孩子能健康成長,用盡一切方法,讓他相信這只是一個遊戲。
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依然極力維持著這個謊言,直到那聲槍響為止。
到結局之時,他的孩子依然臉帶微笑。
沒有太多極具衝擊力的鏡頭,但看完的人總是忍不住淚流滿面。
「為什麼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光明的?那是因為有人把黑暗擋在了外面。」
當然,催淚的電影還有很多很多,這裡只是挑了一部分來說而已。
對於這類影片,其實不太建議多刷,畢竟浪費紙巾是一件不好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