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不了解朱亞文,卻記得他很長一段時間被稱為「行走的荷爾蒙」。
雖然我也不了解金晨,但第一次看到她,就覺得長得蠻有味道。
我想臧溪川導演也是這麼想的,於是他讓這兩個好看的人組了個局。
在《十日遊戲》裡,朱亞文飾演的於海,是個才華橫溢的遊戲開發者,卻因為投資人忽然撤資,弄得不僅被抵押的房子拿不回來,還欠了一百萬高利貸,被追債的百般威脅。
他想再找這位叫做沈輝的投資人爭取一下,卻路遇見他逃家的女兒(金晨飾演)。
這位貌美如花還鬼靈精怪的姑娘,一上來就蹭飯,剛認識就主動要上他家住。讓萬年單身狗於海有些難以招架。
甚至出了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提議——
聯手玩一個綁架遊戲,假裝自己被綁架,找她爹沈輝騙他個四百萬。
聽上去是不是挺刺激的樣子?
但更刺激的還在後面。
這部劇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小說《綁架遊戲》。
不過改編力度挺大的,書粉就別來看劇了,劇粉也不建議看書。
不然兩方都會三觀俱毀,對誰都不好。
是的,原著《綁架遊戲》充滿了東野大神對人性一貫的尖銳犀利的剖析,整體是「全員惡人」式的暗黑風格,十分致鬱。
而《十日遊戲》可以說是非常正能量、非常溫柔和善,對人性充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期待,非常治癒。
雖然我個人更偏愛原著中的黑吃黑,但也非常理解編劇為什麼會如此大刀闊斧地進行處理。
這種處理後,自然是一定程度上犧牲了人物的行為動機,敏感的觀眾會感受到一些認知偏差。
比如沈芸是一個從小都貼心懂事的孩子,認識的人都說她心地善良又自律,道德感這麼強的人,怎麼可能在自己意外致人死亡後,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罪名轉嫁他人。
又比如沈輝這樣,混過黑社會,又經歷過險惡的原始資本積累,經歷過商海重重拼殺的人,竟然一點都不懂法,請個律師就能解決的事情,居然會選擇這麼崎嶇折騰的方式。
再比如於海,作為一個高智商而且非常具有反偵察意識的天才級人物,居然會因為一個美女主動投懷送抱,就對她說的話照單全收,而不去進行背景調查。
但原著中,沈芸和沈輝都屬於把別人不當人的利己主義者,而於海則是極端自傲導致勝負欲蒙了心。
動機是不是一下子就理順了。
但並不是說《十日遊戲》就沒有可看性了,相反,作為愛情故事,它其實還挺不錯的。
一個好的愛情故事要有兩個基本要素:鮮明的人物以及對愛情的定義。
於海和沈芸初看,是沒頭腦和不高興的組合。
沈芸完全不安常理出牌,這對於海來說,是個巨大的麻煩。
他最初幾乎分分鐘處於爆炸的邊緣,而沈芸則瘋狂在爆炸邊緣試探。
但於海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又透露出,他對楚楚可憐又古靈精怪的她,是心動了的。
想要公事公辦,但卻又沒辦法公事公辦。
讓他看似是一個掌控關係的人,實際上卻是不斷退讓,被對方步步緊逼。
這種曖昧的張力,是愛情發芽的一道前菜。
接著,這個「綁架遊戲」的契約將兩個人在一個階段下被捆綁在了一起。
他們必須配合著一起行動,同進同出。
二人有了更多相處時間,於是內心也難免開始或自然或被迫地袒露。
當對方的談話,觸及到自己家庭關係的時候,或是當於海說出自己小時候,母親和自己都被家暴過的時候,沈芸的反應就不再是單純的「曖昧表演」,而是真實的情感也在被撼動。
交心和共處,是感情發展的一道主食。
於海將沈芸帶回老家,是愛情篇章的一個小高潮。
雖然於海幾乎已經等於無父無母,但帶沈芸回童年的家依然可以等同於他心底的認可。
而在這裡,沈芸對於海的感情也正式突破了理智的限制,即便在於海不在身邊,看他童年物品的時候,也是完全沉浸在甜蜜中的樣子。
此時於海已經上套,任她自由拿捏,跟他親密已經是個沒有必要的事情。
她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已經愛上了於海。
這一道關鍵性的甜品,使得二人的愛情關係趨於完整。
而後來的真相揭露,則通過從懷疑到信任的種種考驗,在二人的感情最終得到驗證。
於海和沈芸是兩個非常聰明的人。
於海有極強的反偵察能力,而沈芸則是個天賦異稟的演員。
所以這樣的兩個人,在十天的相處中,理性卻在逐步瓦解歸零,這個過程本身就挺有趣的。
雖然比起《嫌疑人X的獻身》這樣的愛情故事,《十日遊戲》還是要單薄了一些。
不過比起千篇一律的甜寵偶像劇,兩個聰明人鬥智鬥勇最後把自己搭進去才更甜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