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燚
來源 ∣ 新劇觀察(ID:xinjunguancha),影視深水
等了這麼久
《楚喬傳》終於迎來了大結局
最後一場
虐心表現已經登峰造極
宇文玥身邊的貼身侍衛月七奄奄一息之際
仍在叮囑楚喬趕快去救公子
宇文玥害怕自己會波及到星兒
令星兒陷入燕洵的屠殺
他一句句的嘶吼著讓星兒快走
但星兒仍舊不為所動
宇文玥沉入冰湖
星兒跟隨而入
星兒終於認清自己的心
說出了那句「對不起
我以後都不要離開你了」
在他額頭深深一吻
相擁而泣
當宇文玥用盡
最後一絲氣力
推開星兒
這泰坦尼克式的結局
劇粉的心被虐得支離破碎
彈幕上淚奔成河
不得不說,縱觀整部劇,這劇情,這剪輯,對於劇粉的折磨和虐心延續到了最後一刻。
而對此,《楚喬傳》官博那邊卻沒有一點解釋,導致許多網友跑到評論下瘋狂吐槽。
有網友問有沒有組團寄刀片給《楚喬傳》。
還有網友表示想罵人。是的,追了這麼久的劇,誰看了都會忍不住罵。
甚至還有人表示不相信這就是大結局的。
不得不說,原先評論最多時只有幾千條的《楚喬傳》官博,現在短短幾分鐘之內便有了上萬,這結局因愛生恨的地步真是可想而知啊。
而與此相關的數據也是一片靚麗,《楚喬傳》大結局收視破2、網絡播放量突破400億。
當各種關鍵詞頻上熱搜,「愛恨交織」的社交話題達到最大活躍的時候,所有的劇粉們卻不知不覺掉進了「爆款劇公式」的陷阱。
而套用「大女主」劇的公式,又一次證明,楚喬傳們想要不成為爆款都難!
一用就靈,「大女主」劇靠這10條公式必成爆款!
國產劇的觀眾中,女性觀眾的比例和人數高於男性觀眾,當下,女性已經成為整個文化產業中最大的消費群體,一部劇只要鎖定了這批女性觀眾就基本成功了一大半。
「大女主」劇正是趕上當下「擁護女權」的潮流,迎合了女性觀眾的心理預期,成為國產劇中一個花開不敗的劇種。
未來還有眾多影視公司會用「大女主」劇這門看家武器來爭奪市場,儘管有人提出「大女主」劇要降溫了,但小編認為當下女性觀眾對這類劇目的「期待性」和「持續性」還在,短期內「大女主」劇不會呈現疲軟的態勢。
「大女主」劇之所以部部能成為爆款正是在於創作人員善於研究觀眾的心理預期,「一針見血,對症下藥」給出觀眾想要的劇情和人設。為此,小編總結了「大女主」劇中百試不爽的10條黃金法則。
「大女主」戲中一般女主情商智商雙高,而展現出這種「女強人」完美人設,一般都是通過強情節,險境之中往往讓女主通過個人卓絕的能力「逆轉」局勢一展風採。
比如《孤芳不自賞》中的白娉婷謀略過人熟讀兵法,堪稱「女軍師」,在楚北捷危機四伏的時候她挺身而出化險為夷;再比如《楚喬傳》中的楚喬武功卓絕,被培養成間諜,通過反間計打敗宇文玥的勁敵,《楚喬傳》的原著名叫《11處特工皇妃》,而諜戰特工小說本身就是以「強情節」為最大特色的;還比如《錦繡未央》李未央時時面臨險境,但是她都能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巧妙地化解和轉移危機。
強情節一來可以增強劇情的節奏感和速度感,讓觀眾「提著心吊著膽」隨劇情入戲,增強觀眾觀劇的黏性;另一方面情節為塑造人物服務,使人物更加完美飽滿,使「女強人」的標籤散發魅力。
「虐」是國產劇感情戲約定俗成的一大標準,「虐戀」總是讓男女主情感出現「錯位」,製造出一種強烈的糾結感,這種糾結感會調動觀眾的情緒讓觀眾感到惋惜,因為自古以來人們都是盼望有情人終成眷屬的。
《花千骨》從一開始就註定花千骨和白子畫的師徒之戀是一場沒有結果的孽緣;《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每一世男女主的愛情都未圓滿;《楚喬傳》中楚喬出於對宇文玥的各種誤會導致二人感情飽受波折;《醉玲瓏》中剛剛成婚的元凌和卿塵到了另一個時空竟然變成了不相識的陌生人。
你「虐」觀眾千百遍,觀眾待你如初戀。如果觀眾被男女主「虐戀」所折磨,說明觀眾入戲了被真的「套路」住了。
「大女主」戲中觀眾不喜歡天生就擁有的優越感,而喜歡「小人物變為大英雄」的「成長逆襲」之路。
《楚喬傳》中楚喬一開始只是一個要被殘殺的奴僕,她正是通過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存活下來;《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一開始只是北魏尚書府遺棄在鄉下的庶女;《孤芳不自賞》中的白娉婷本來只是燕國敬安王府的侍女;《甄嬛傳》中17歲時的甄嬛只是一個參加選秀的宮女。
《大長今》是大陸第一部從韓引進「大女主」劇
在中國普通人是大多數,她們會對劇中人物有映射,對喜歡的角色會傾注感情,他們會對弱勢給予同情心,會把個人的理想寄托在相應的角色上面,而「大女主」會成為大多數女性甚至是男性的精神慰藉。畢竟平凡人的「逆襲」更容易令平凡人振奮和鼓舞。
「復仇」是西方36種戲劇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從大仲馬小說《基督山伯爵》到電影《肖申克救贖》再到國產第一權謀劇《琅琊榜》,都是靠「復仇」串聯起整個故事主線。「大女主」劇中融入「復仇」的主題,無疑會為整個劇錦上添花。
《甄嬛傳》中甄嬛的父親被陷害致死,甄嬛默默策劃復仇的棋局;《羋月傳》中黃歇因為要救羋月,而跌落山谷生死未詳,心灰意冷的羋月,為了要找出幕後主使而陪羋姝進入秦宮,不知不覺走上復仇之路;《武媚娘傳奇》中媚娘意外流產,所有證據指向王皇后,為了復仇,媚娘走向一直愛慕著她的唐高宗李治被封為昭儀,精心策劃的復仇最終讓王皇后、蕭淑妃自食其果。
從心理學的角度,「復仇」會讓人內心積壓的冤屈得以釋放,弱勢打敗強勢的逆轉,會給觀眾帶來一種暢快感,觀眾熱衷於看「復仇」的戲份說道底就是因為:爽!
法則五:要有一個讓人恨得咬牙切齒的「心機女」
伴隨著每一部國產「大女主」劇熱播的同時,劇中的「心機女」都會被扒出來「扒皮抽筋」,被觀眾「吊打」,成為一時熱議人物。
《甄嬛傳》中的這個「壞女人」是華妃;《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中的這個「壞女人」是素錦;《花千骨》中的這個「壞女人」是夏紫燻;《至尊紅顏》中的這個壞女人是徐盈盈;《錦繡未央》中的這個「壞女人」是李常茹,《楚喬傳》中這個「壞女人」是元淳公主。
通常這樣的「心機女」城府很深,足智多謀,會在劇中不斷給女主製造麻煩,使女主面臨生命危險,或者使男主對女主產生誤會,致使情感飽受挫折。這樣的「強大反派」的設置使得劇情跌宕起伏險象環生格外好看。
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最親近的人短兵相殘,「大女主」劇中兄弟反目閨蜜撕逼通常是情感處理的高潮點。
《楚喬傳》中多位皇子參與權力之爭不惜以命相殘;《甄嬛傳》中最開始的好姐妹甄嬛、眉莊、陵蓉最後成為了敵人;《至尊紅顏》中徐盈盈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狠心殺害了義結金蘭的錢小多;《錦繡未央》中拓跋餘、拓跋浚為了共同的目的撕破了臉;《金枝欲孽》堪稱姐妹撕逼屆的鼻祖。
《甄嬛傳》和《金枝欲孽》在人物關係上有很多詳相似的設置
所以,不要隨意和女主做閨蜜,「大女主」劇中的閨蜜多半都沒有好下場。
「三角戀」「多角戀」是從「瑪麗蘇」劇中衍生過來,比如《步步驚心》中若曦被康熙的多位皇子爭寵,這樣的法則在「大女主」劇中依然受用。
《步步驚心》是典型的「一女+多男」劇
《大唐榮耀》中沈珍珠陷入與多名追求他的男子的情感漩渦之中;《錦繡未央》中拓跋式二兄弟同時對李未央產生了愛慕之情;《至尊紅顏》中武媚娘同時得到大將軍李君羨和皇帝唐高宗的垂愛。
「大女主」也有「小女人」的時候,即便是他們在事業上在能力上很強勢,但是在感情方面他們也有柔弱的一面,需要關懷需要疼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滿足女性觀眾對男色男權的意淫。
「大女主」劇區別於「瑪麗蘇」劇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劇中的女主不止步於談情說愛,而是有更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甚至是對政治權力的追逐。
《楚喬傳》中楚喬的理想就是廢除奴隸制;《陸貞傳奇》中陸貞成為了北齊的宰相;《美人心計》中杜雲汐最後成為了竇太后,母儀天下名字被載入史冊;《羋月傳》中的羋月成為了史上第一太后秦宣太后;《武則天》中的武媚娘更是當上了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劉曉慶版《武則天》開啟了內地「大女主」劇的先河
古代的女子都是「養在深閨人未識」,是遠離政治和官場的。而「大女主」劇是對千百年來「男尊女卑」觀念的一種挑戰,是對「女權」的一種捍衛,這也是「大女主」劇儘管在質量上層次不齊,但卻能獲得大批女性觀眾追捧的根本思想原因所在。
「大女主」劇是野史,很多情節和人物都是架空和虛構的。很多觀眾抱怨為什麼很多「大女主」劇動不動就「大魏大齊」,很多網文將故事放在三國兩晉南北朝,主要是因為南北朝是一個亂世,亂世之中政治、經濟、文化更迭錯綜複雜,同時這段歷史存在的時間較短,觀眾的熟知度也較低,之前這個歷史段的劇目較少,趕上大家都一窩蜂在此扎堆,架空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亂世之中,比如《孤芳不自賞》《錦繡未央》《楚喬傳》《陸貞傳奇》,即便是男權向的《琅琊榜》亦未能免俗。
其它「大女主」劇也基本都是在不同的朝代選取了動蕩的歷史階段,比如《大唐榮耀》的歷史背景是安史之亂;《羋月傳》是動蕩的戰國和秦國內亂;《美人心計》是危機四伏的西漢初年。當然一些新的「大女主」劇也開始嘗試在一些空白區尋找空間,比如宋代、元代、明代、隋代的亂世區間,而被拍爛的清宮戲說不定又有回流的一天。
「亂世」是為了營造一個危險的環境,讓劇中人物時刻處於「危機感」之中,從而增強戲劇衝突,推動故事發展。「亂世出女英雄」這個小命題最終是要遵從「亂世出英雄」這個大命題的。
法則十:要啟用超級流量女明星
目前市場上的「大女主戲」基本都是由一線女大咖擔任主演,周迅趙薇楊穎等眾多電影咖回歸電視劇也正說明了這是一種市場和明星的雙重選擇。
一方面出品方製作方需要「瘋搶」和「綁定」市場上僅有的幾位一線大咖獲取流量和收視,博取關注度;同時對於明星來說,動輒過60集的「大女主」劇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持續的話題度,而多名演員也是抓著這個機會為自己的演技「正名」以求獲得角色轉型,另外她們可以獲得十分可觀的片酬。這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電視劇片酬高過電影片酬
當下「大女主」劇劇情節奏明快娛樂性強引人入勝,劇中爾虞我詐的陰謀和複雜的人際關係正是社會現實的寫照,「古裝背景」裡卻能看到對現代職場、官場、人際關係的映射,「大女主」的成長和欲望對現代人有著強烈的代入感,引發現代人的共鳴。
總而言之,「大女主」劇的勝利是實際上是一種「元素配方」的勝利,它和男性向觀眾喜歡打怪升級的熱血修仙題材在本質上是同樣的邏輯。很多劇不研究觀眾只研究劇作所以收視撲街,而「大女主」劇儘管質量層次不齊,但折戟較少,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它在思想上符合時代的價值觀,在審美上符合當下觀眾的口味。
目前來看,「大女主」劇依然是資本的寵物。未來,它還能在市場上「風光」多久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我們能否在現有局面上對人物和故事做出突破與創新。
「影視獨家」專注於影劇與新媒體的行業觀察,與「廣電獨家」共同由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下方二維碼可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