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底氣,說話做事才會硬氣,這個道理用在千古才女李清照身上正合適。與一般的才女相比,李清照是頗有膽量的。這一點體現在用一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鄙視自家丈夫上,也體現在用「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諷刺南宋朝廷上。
這份膽量用在填詞上,則體現在數次高難度的模仿和引用上。當年歐陽修寫了首《蝶戀花》,李清照將開頭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拿來一用寫成了名篇《臨江仙》。而她那句經典的「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模仿的是唐代詩人韓偓的《偶見》,算得上是點石成金了。
如果說以上的兩次模仿和引用還只是雕蟲小技的話,那本期的這首《添字醜奴兒》,則可謂彰顯實力了。這首詞原本的詞牌是「醜奴兒」,牌下有不少名家之作,其中包括秦觀、李煜等人的經典。而李清照將這個常見詞牌拿來加上了4個字,寫成了千古名作《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讓我們來讀一讀:
《添字醜奴兒》宋.李清照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醜奴兒」詞牌原是44個字,代表作有後來辛棄疾寫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李清照將詞牌中上下片最後一句的7個字分開,在中間各加上兩個字,原詞就變成了48個字。此詞寫於李清照45歲時,當時丈夫趙明誠已不在人世,南渡後的李清照飽受流離之苦。於是在一個雨夜她便寫下了這首怨雨詞,全詞開篇和結尾都別具一格,一般人模仿不了。
詞的上片開篇就是一問,可謂十分驚豔。她問到底是誰在窗戶前種上了這株芭蕉樹,導致現在一片濃陰遮住了庭院。看得出來才女對這株芭蕉樹是滿滿的怨意,看著它的葉片和葉心一張張相互依戀的樣子,更讓她惆悵。連芭蕉樹葉都舒捲有情,而自己卻孤身一人,此情此景怎能讓她不傷感。
詞的下片則愁怨更深了一層,因為夜晚下起了綿綿細雨。正在枕間轉輾反側無法安睡的詞人聽著窗外雨打芭蕉的聲音,心中更是難以平靜。面對著似乎在和自己作對的芭蕉和夜雨,詞人萬般無奈,最後乾脆披上衣服,起來聽雨。
縱觀這首詞,無論是詞中疊句的反覆使用,還是「葉葉心心」的疊字使用,都讓全詞充滿了節奏之美。更難得的是李清照雖在原詞牌下添了4個字,但格律卻仍是工整的。自李清照寫完這首詞後,兩宋再無名家用這個詞牌,直到金朝文人馬鈺寫了幾首,但是效果都不理想。馬鈺的《添字醜奴兒》不但格律變了,也完全沒了疊字的特色,可見李清照這首詞確實是一般人很難模仿的,這首詞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