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字數|3239,閱讀約7分鐘
因為疫情,影院推遲放映,不少大片被堵在路上,出現了電影恐慌。如果沒有新片,就來看看有沒有好片可以刷。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了小李的經典電影《禁閉島》。
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主演的同名小說,豆瓣評分8.8。如果有一部電影的結局是你最不願意接受的,可能就是這部,因為這部電影把你帶入了精神分裂症的邏輯世界,讓很多人在虛幻的一面一見鍾情,最終無法接受真實的結局。
前半部分的劇情就像一部懸疑片。小李子飾演的男主角泰德是一名聯邦執法人員,被囚禁在一個叫做禁閉島的監獄裡。禁閉島上的囚犯不是一般的病人,而是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人,其中很多人是精神殺人犯。
特德因一名女囚犯失蹤而前往該島調查此案。當特德到達島上時,他發現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氣氛。看守和病人都奇怪地看著他。島上的病人都戴著鐐銬,很多人看起來都很嚇人。氣氛讓人感覺就像恐怖電影裡的世界。
然而,當泰德深入研究瑞秋的整個過程時,他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他發現,整個島上的工作人員似乎都在對他撒謊,沒有人在說真話。
事實上,特德去島上不僅是為了尋找失蹤的瑞秋,還找到了一個叫萊蒂斯的人,他懷疑那個人就是縱火焚燒妻子的兇手。此外,據爆料人透露,涉嫌對精神罪犯進行人體實驗的禁閉島也有秘密。
當我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相信每一個聽眾都提到了12點的精神,希望能和TED一起揭開真相。
但故事的後半部分逐漸告訴觀眾,一個道理不是特別好。事實上,泰德是個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為我參加了二戰猶太人集中營的營救,得了「創傷後應激障礙」,恢復了生活,整天喝酒。
後來,泰德的妻子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有一天淹死了三個孩子。回家發現孩子們溺水身亡的特德悲痛萬分,最後開槍打死了妻子,燒毀了房子。從那以後,泰德變得過度興奮,精神分裂症和偏執狂。
其實泰德不是他的真名,他其實是。整個Shutter島民其實都在和他玩遊戲。他的主治醫生想做最後一件事來救他,希望他清醒過來面對現實。泰德終於醒悟過來,但他仍然無法接受自己的過去。最後,泰德選擇接受「肺葉切除」,洗刷過去的記憶。
影片基本忠實原著,沒有開放式結局,但多數觀眾並不接受。
對於真相,很多觀眾會更傾向於泰德所說的話。如果泰德真的是聯邦執法人員,泰德真的被PUA洗腦了嗎?
電影中還有一個邏輯,那就是禁閉島是一個被政府默許的不人道的秘密組織,所以禁閉島自從泰德調查了這件事之後就知道了,所以瑞秋的損失是一個陷阱。
如果Ted找不到什麼,就放他走。如果他繼續糾纏下去,就把他變成禁閉島病人。怎麼樣?自從泰德進島後,有很多機會在他的食物中添加精神藥物。把他變成「精神病人」並不難。
對於這齣「戲」,全島工作人員有兩種解釋。一是幫助泰德找到真正的自己。另一種是理解他是一種記憶植入,集體PUA,結合藥物,讓泰德真偽不明,最終實現人工精神分裂症。
什麼是PUA?PUA原指搭訕技巧,後來發展成為對異性的一種控制。現在可以廣義地理解為對一方的一種精神控制,使人迷失自我。如果泰德真的是個正常人,他就會變成一個精神病人,因為這部劇完全被洗腦了,這就是典型的PUA。
由於影片有原創作品,本意也不是寫懸疑故事,這種假設在電影之外已經被證明是站不住腳的。其實,原著只是通過賴這個人物反映了一段歷史,反映了戰爭帶來的無形創傷。
01、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一種在重大災害事件後持續或延遲發生的精神疾病。
患者往往記得痛苦的記憶,有的長期失眠,有的需要服用鎮靜劑,精神狂躁,有嚴重的攻擊性行為,自殺傾向等,被稱為隱形殺手。
軍人是這種精神疾病的主要受害者,因為他們通常要經歷重大的災難性事件。
在電影《萊蒂斯》中,泰德在二戰中解救猶太人的集中營裡看到屍體堆成了一座山。當時,這件事很有名。趕到現場的美國士兵在沒有得到上級允許的情況下,槍殺了集中營中的德國戰俘。
看到大量平民被殺,還有很多沒有反抗能力的人,是一個很大的災難刺激,所以師父也病了。當時的畫面經常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02、心理治療一度陷入誤區,
心理治療的發展經歷了一段黑暗時期。有些人主張對精神病患者採取「科學」的方法,如使用強力的精神治療藥物和駭人聽聞的精神外科手術。
比如電影中,庫裡教授辦公室裡掛著的圖片記錄了當時的一些治療方法,比如恐怖片。當時很多精神病人被迫住院,他們會使用一些不人道的治療方法,比如電擊,比如著名的精神科肺葉切除術。
當時的醫療技術遠遠比不上肺葉切除術,這是一種有爭議的精神病手術,因為手術的結果不確定,外科醫生是否願意被討論。它在二十世紀,二十世紀,上個世紀非常流行。他的發明者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做了這個手術,人會變得更溫順,但費用也很高,可能會變成痴呆,甚至會有其他後遺症。說白了,這是一種通過破壞大腦的治療方法。就像Lettis在影片結尾所說的那樣,經過這種手術,你可能會成為一個死去的好人。你不再是你了。這種治療永無止境。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這種技術也被拋棄了。精神疾病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
這才是重點。當時,許多精神病人被迫入院接受手術。如果一個好人被「收治」成精神病人會怎麼樣?太可怕了,你說什麼,人家覺得你瘋了,然後把你腦子裡的白質都放了,你不知道你是誰。
所以電影裡其實有兩個派系,一個是提倡精神分析療法的居裡醫生,另一個是以典獄長為代表的科學療法。居裡醫生讓全島的工作人員陪著萊蒂斯去看戲,希望藉此刺激和刺激萊蒂斯的身份,讓他回歸現實。最後,監獄長和工作人員帶著賴某去做手術。他是科學治療的倡導者之一。
除了電影,如果再加上「盜夢空間」技術,Ted可能真的是PUA
對於主張另一種結局的觀眾來說,這有點不甘心,但電影中有太多關於萊蒂斯想像力的詳細證據。事實上,這些詳細的證據總是暗示著泰德就是萊蒂斯。
有沒有可能在沒有原作的情況下再做一個結局?其實我覺得是有可能的,但不太可能像電影裡那樣兩三天就實現。因為PUA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比如著名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就是典型。
什麼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或稱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或稱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受害者對罪犯產生感情,甚至反過來幫助罪犯的情結。這種情緒會使受害者產生好感,對受害者產生依賴,甚至幫助。
也就是說,通過長期的控制,一個人的「馴化」或「奴役」其實就是一個人的PUA。
所以回到電影本身,泰德只在島上呆了幾天。即使通過精神藥物擾亂他的思想,也要相信他是賴太快。不可能完全創造一個虛構的「自我」,這也是第二個結局的核心障礙。
如果《盜夢空間》中的技術存在呢?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另一個世界。如果你想永遠活在夢想中,藥物可以幫你實現。在夢中,人們還可以通過技術將信息植入目標人體內。
所以如果泰德在禁閉島上,特別是在幾次睡覺的時候,他有機會被植入夢境。
所以腦洞大開的前提是,《禁閉島》必須具備《盜夢空間》中的技術,能夠通過藥物和手段將信息植入目標人物。如果這是真的,泰德會很痛苦,故事也太黑暗了。
不管你喜不喜歡上面的假設,都無所謂。只是個人幻想而已,只是好玩而已。他也源於《禁閉島》的魅力。在電影的前半部分,他真的欺騙了所有人,這讓人不願意相信泰德就是萊蒂斯的悲劇結局。
最後,真的要吹噓一下小李的演技。其實剛走紅的時候,他並不是很喜歡他,但他確實是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偶像級」演員。原來我以為他還得靠顏值繼續紅下去。沒想到在過去的很多年裡,他幾乎從未拍過爛片。大多是高水準的作品,如《了不起的蓋茨比》,《飛行員》,《好萊塢往事》,《荒野獵人》等,他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好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