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時對波蘭這個國家的認識是從《居理夫人傳》開始的,在那個重理輕文的年代,當一位科學家為國家作貢獻,是我們在小學時被培養的崇高理想。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我們被剝奪了上學的權利,以參加毛澤東文藝宣傳隊,當工人為榮。我在宣傳隊參加演出革命樣板戲之餘,得知了鋼琴詩人蕭邦的名字。後來又從朋友暗中傳閱的《第三帝國的興亡》了解波蘭這個國家曾被從地圖上"抹掉"過三次。波蘭的亡國之痛與它在歷史和現近代人才輩出的現象令人驚嘆稱奇。
華沙老城廣場
我因工作關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有幾次因轉機和出差,到過華沙和歷史名城克拉科夫等城市。到華沙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城中最高的建築,它戲稱為蘇聯老大哥的"禮物"。這座呆板,龐大,蠻橫的建築象徵著當年老大哥對這座城市和國家的影響力。
然而華沙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它的老城。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老城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納粹夷為平地,華沙起義的勇士們在無外援的情況下,被殘酷地鎮壓在被炮轟成殘垣斷牆的廢墟之中。戰爭結束後,百廢待興,波蘭人民以重建老城開啟他們新的時代。波蘭人不僅讓歷史活在人們心中,他們要用一磚一瓦來重新呈現民族的歷史,表達他們對被珍惜,也被摧毀過的文明所持有的信念和忠誠。他們要用這一千百年存在的老城,喚起波蘭人的民族意識,產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華沙老城一景
重建老城的工程浩大。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外觀和哥德式教堂的重建得根據照片、印刷品和繪畫來建。我通過閱讀書籍,得知建築師參照了畫家貝爾納多.貝洛託(Bernardo Bellotto)以十八世紀華沙城堡為主題的作品設計建築圖紙,重建了城堡。為了準確重現城堡,完成其中的大理石畫廊,精緻的木質鑲嵌地板和掛毯,家具和水晶吊燈,成群的波蘭工匠必須重新學習失傳的技藝,廢棄的採石場也重新開張,以獲得與原來一樣的石頭。這一大規模重建老城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世界建築史上也是一嘆為觀止的壯舉。這使人想到,一個牢記歷史和文化的民族,必將有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明天。
華沙老城一景
漫步在華沙,值得參觀的地方不少,但我想重點參觀的是曾在這座城市生活過數百年的猶太人留下的遺蹟。我不僅讀過數位著名猶太著名作家如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筆下的華沙巜市場街的斯賓諾莎》等名篇,還通過與陳常錦、陳明飛兄翻譯這位作家的自傳體小說巜肖莎》,認識和了解猶太人在這座城市的生環境與文化背景。由於我涉獵猶太作家筆下所描述的華沙與波蘭社會,因此對猶太人在這個國度的命運有所關注,遠的不說,在二戰爆發前,有三百五十萬猶太人居住在波蘭。他們主要從事商業、手工藝業和各種專業工作。猶太人擅長醫學和法律,在知識、文化、藝術界湧現不少人才。猶太人在華沙等城市修建了猶太教堂和許多文化藝術設施。1901年落成的華沙交響音樂廳,其創建者之一是猶太人亞裡山大.裡奇曼(Aleksander Reichman)。然而猶太人在波蘭的日子隨著納粹的上臺,越來越難過。我專門找到猶太人二戰期間猶太人被強迫住進的隔離區。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正是被納粹從這裡押運到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等集中營慘遭殺害。歷史是殘酷無情的,昔日作為猶太人在東歐人口最多的國度,現已很難見到他們的蹤跡,人去樓空,只有殘留的那些猶太人活動的遺蹟,見證了那段歷史。二戰後,儘管在華沙的猶太人所剩無幾無,然而波蘭政府仍保留了一部分猶太歷史和傳統,在華沙建立了具有現代建築藝術風格的國家猶太劇院,上演猶太經典劇目。據說,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得到政府補貼的猶太劇院。當我在街頭見到了這一表演猶太意弟緒語劇場,不禁有幾分激動。過去並不遙不可及,它靠作家的文字,藝術家的作品,建築師設計的教堂、劇院、博物館、住宅留存了下來。我想,無論怎樣,猶太人對這座城市和國家,仍至世界文化藝術的影響,都難以磨滅。
國家猶太劇院
令人驚嘆不已得是,波蘭這個在近現代史上多災多難的國家,卻湧現出了許多令世界刮目相看的藝術家、作曲家、科學家等人物。在華沙接受教育的電影大導演皮耶斯也維奇就是他們中的一位佼佼者。他所執導《藍白紅三部曲》不知迷住了多少電影粉絲。他於1988年所拍的探素西方倫理道德觀念的巜十誡》給予了我強烈的心靈震撼。皮耶斯也維奇聲稱他拍攝的這一系列作品的意圖是秉承西方人文傳統,表現了西方一脈相存的自由民主觀念,"重新尋找被共產主義理論破壞的基本價值」。他認為生活與文學是他創作的重要來源,陀斯妥耶夫斯基、託馬斯·曼、卡夫卡和加繆這四位文學大師對他的創作產生了影響。皮耶斯也維奇的作品被譽為是學習電影專業的學生必看的作品,贏得了世界各國的觀眾。
《藍白紅三部曲》電影海報
也許是被壓迫得越深,爆發就越強烈。按一些專家和學者的說法,東歐巨變是由波蘭引發的導火線。以華勒沙為代表波蘭團結工會、知識分子和天主教這三種力量改寫了以蘇聯為一統的"華沙條約"各個國家的歷史。我在華沙所到過的好幾座教堂內信徒眾多。天主教教宗保羅二世破天荒地是位波蘭人。由此可見天主教對波蘭民眾的影響有多麼的大,不了解宗教,就不可能認識波蘭的過去和現在。當然,波蘭的知識分子對社會的變革,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亞當.米奇尼克位被稱為波蘭的甘地的知識分子代表,反對後極權主義,反對暴力。他曾說"那些運用暴力攻佔當今巴士底獄的人,很容易建造一個更加悲慘的巴士底獄。"。他認為華勒沙是一個運動的領導人,而他是一名獨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與政治領袖不一樣,他在什麼時候都不能喪失批判性,不能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做出自己的獨立判斷"。
安放蕭邦心臟的聖十字教堂
波蘭與中國同樣都受過外來列強的侵略,有過喪權辱國之痛,救亡圖存之心。波蘭的文化藝術作品往往能引起中國人的共鳴。從魯迅先生推介的波蘭文學和波蘭女版畫家科勒惠支的版畫作品等,就可發現波蘭文化與中國百年不絕於縷的聯繫。魯迅先生曾說:"因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勢必至於傾向了東歐,因此所看的俄國,波蘭以及巴爾幹諸小國作家的東西就特別多。…記得當時最愛看的作者,是俄國的果戈理和波蘭的顯克薇之。
科勒惠支《戰爭犧牲》
我在華沙去參觀這座城市的象徵華沙美人魚雕像時,魯迅先生的話言猶在耳。這尊由著名雕刻家魯德維卡·克拉科夫斯卡一一尼茨霍娃女士雕塑的美人魚昂首挺胸,左手緊握盾牌,右手高舉利劍。她在保衛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在這一美人魚雕像前,終年花束不斷,表現了英勇不屈的波蘭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和情感。
尼茨霍娃《華沙美人魚雕像》
圖文作者 王六一
編輯 段超木
編審 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