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的「勢」
羽毛球開球之後,只有兩個結果,A得分或者B得分,中間狀態可以用「勢」來形容。如果A處於主動態勢,B處於被動態勢,則「勢」偏向於A得分,A得分的概率增大了。但是在球沒有落地之前,概率隨時都在變化。如果B能夠回球得當,「勢」則會馬上變成偏向B得分
內旋發力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再打高遠球的時候都是在內旋發力(如果你的動作正確的話),那麼外旋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外旋只不過是和內旋相反,外旋發力要比內旋力量更小,所以這也是大家不好掌握的其中一個原因,其實還有一個原因,羽毛球中外旋發力球較少所以肌肉鍛鍊的也不夠,下面詳細的講一下外旋發力。
羽毛球和掰手腕的相似點
為了更加形象,讓我們拋開正在打球的A和B,想像A和B正在掰手腕,如果A的手腕壓著B,那麼則A的獲勝機率更大,我們說A的「勢」更強。然而「勢」是在不斷變化的,B可能突然發力把A的手腕壓過去,最後獲勝這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掰手腕的發力是一個相對比較均勻的發力狀態,而羽毛球的回球是一球一球回的,所以說羽毛球之中的「勢」是依靠一球一球打出來的,這種加強我方「勢」削弱對方「勢」的過程,就是和對手多拍的目的。
其實在網前反手鉤球的時候是非常明顯的外旋發力(詳細的參考前面的歷史消息「陶菲克的反手鉤球」詳細的看一下),在反手挑球時也是外旋,只不過沒怎麼用到小臂的外旋發力,只是手腕外旋;那麼後場正手高遠球內旋發力是以小臂內旋為主,手腕內旋為輔,所以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是小臂內旋加手腕內旋發力會更大; 所以我們在打反手被動的時候,如果用小臂手腕外旋的話,發力會更有力
羽毛球和下棋的相似點
羽毛球多拍的過程,類似於兩個人在下棋。兩個人都在尋找對方的弱點,不斷變換出球方式來取得主動,直到對方的「勢」不斷削弱,雖然沒有丟分,但是到最後已經無力繼續打下去了,對手則可以輕輕發力得分。
打球和下棋的道理是一樣的,打球要在步法到位的情況下,手法上作出細微調整,不斷在每一球上都削弱對手回球質量,破壞對手重心,減少對手回球球路可能性,最後大膽預判一招或者多招致命。
如果說下棋一上來的checkmate肯定贏不了,那有什麼理由認為打球一上來的殺球可以隨便贏呢。
很多球友反手被動的錯誤點:①總是掄大臂去發力,那麼你如果正手高球的話掄大臂能發上力嗎?②總是找不到擊球點,如果高球你的擊球點在你頭的後邊你能發上力嗎?所以反手被動也是一樣,不能讓球在你的後面,而是前面(這裡的前面指的是你轉身到後場後臉對著斜後場的方向45°左右)③發力太均勻,大家都知道羽毛球是用爆發力的一個項目,所以你一直在發力就更發不上力,這和後場高球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羽毛球的「控球狀態」
緩慢加強「勢」的多拍過程,可以稱為「控球狀態」。一般來說,控球狀態就是對方加速時自己有能力加速跟進,或者對手的加速對我方不構成威脅,並使得球過網時一直保證從上往下走。
如果在打球過程中,對手一直處於「控球狀態」,則對手的「勢」和我方的「勢」處在勢均力敵的狀態,如果自己在控球上不能戰勝對手,則對手的「勢」則會緩慢上漲,最後抓住我方破綻,一招斃命。
所以說,羽毛球多拍的過程,就是一個加強自己「控球狀態」,削弱對方「控球狀態」的過程。所以羽毛球的對打是一個「控制-反控制-控制」的過程。需要有目的性的多拍來組織出球線路,控制力量、速度、落點,高度來達到控球目的。
步法就是合理,簡單的串起擊球
步法的產生是我們掌握了至少幾種基本技術的後果,如果只是站在原地不動的打球,當然沒有步法問題。當我們掌握幾種或以上基本技術後,就有了前後左右的球,這時,我們就需要全理、簡單的移動來串起這些擊球,這就是所謂的步法。
羽毛球中的「空間優勢」,「時間優勢」
因為場地空間是有限的,如果一方儘可能在擊球之後「回中」(單打的回中是場地中心,雙打的回中依據前後位和左右位的不同分兩種)且穩定重心做好迎接下一球的準備,我們就認為一方取得了「空間優勢」。空間優勢是一種防守優勢,取得此優勢不易失分,但也不易得分。
因為球路越短留給對方的預判時間越少,所以如果一方在擊球之後犧牲空間優勢的站位去搶攻,我們就認為一方取得了「時間優勢」。時間優勢是一種進攻優勢,取得此狀態容易得分,但也容易失分。
羽毛球的單打和雙打的不同,是人數的不同。雙打比單打更加容易取得「空間優勢」,因為場地條件不變,人增加了之後,每個人的有效負責範圍就減小了。所以結論是,如果單打是標準狀態,那麼雙打相對於單打,是一種易守難攻的遊戲。
一個完整的步法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起動、移動、會動。起動就是對方擊球後我們步法的第一步,當然越快越好;移動是啟動後到擊球的過程;回動是擊完球後回中心的過程。
在這三個部分中,最簡單的是移動,因為它幾乎是固定不變的。最難的是會動,因為每一次擊球後,會動的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起動,因為大家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從專業角度來看,步法的關鍵就是起動。它左右著大家對節奏的控制。起動不好,意味著我們從第一步開始就慢了。但左右我們起動的卻是回動,因此,我們擊球後的回動從步幅到步頻都要精心「設計」,這樣才可以在最適當的時間,最適當的位置進行下一步的起動。
單打和雙打的基本原則
根據上一步的推論,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單打的原則是:將空間優勢放在第一優先級,首先確保擊球後的回中和重心的穩定,在此基礎上爭取時間優勢進行謹慎的突擊搶攻。
雙打的原則是:將時間優勢放在第一優先級,儘量調整為前後站位(進攻站位),以搶攻封網作為主要策略,為了保證進攻連續性可以一定程度上犧牲空間優勢。
步法好壞不在速度快慢
優秀、合理的步法應該是從發球開始到整個回合結束後,我們的腳步幾乎沒有停止移動。如果把對方的擊球比做我們平時的紅綠燈口,當你開車向前,見到路口是紅燈時我們要把放慢速度,當紅燈變綠時的瞬間我們正好到達路口就可以加油門通過。這樣,即可以提高乘車人的舒適度也可以省油。
我們的步法也是如此,回球過網到對方擊球的瞬間就是我們等待變燈的過程,此時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回動的速度,等待恰好時機的啟動。這一沒有急停、急動的過程,不僅可以有效地節省大量體力,還可以提高移動的速度。因此,大家可以知道,步法的快慢不是你自身移動多快,而是恰到好處的快。簡單地說,就是要看到對方擊球後要加快,自己擊球後要慢,而我們的慢就是為了看到球之後的快。
一個例子,單打和雙打的進攻策略不同
光是這樣說可能大家覺得比較抽象,舉一個例子,單打和雙打的進攻策略是不一樣的。
單打如果進攻,每一拍看似平淡的拉吊,保證重心的防守反擊都是進攻,所以單打先出招的不一定有優勢,如果要殺球也多為點殺、劈殺、更追求角度和落點,相對不重視力量。
雙打如果進攻,一般來說相對少採用拉吊,更多的是搶攻重殺,犧牲了自己的重心也不要緊,因為有同伴封網去攔截下一拍,第一拍殺球不是為了殺死對方,而是為了破「勢」,使得對手回球質量下降,我方連續攔截封網甚至連續進攻,不斷削弱對方使其最後失誤。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下個大概,步法的第一步是學習整個過程。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清楚。發完球後起動,然後移動到擊球點,再回動到中心,這一過程需要大家花些時間來熟練。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步法種類的使用。長距離的移動儘量使用交叉步,接殺吊時可以用並步。
第二步就是練習起動和回動了。比較常用的練習方法是兩點接四點:就是一人在後場打高球兩點(直線和對角)和吊球兩點(直線和對角)。練習者接對方的高球、吊球回到對方的後場,時間則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體力決定。
為什麼單打不敢隨意進攻,而雙打可以相對肆意進攻
看過武俠小說的朋友,或者練過諸如跆拳道、散打、泰拳一類搏擊項目的朋友會知道。如果一方用原始站位和姿勢不變,保持注意力集中,這時候對方是基本沒有破綻的。對方最大的破綻,就是出招的一瞬間。
在一方抱元守一、屏氣凝神的時候,我方一般無從下手,但是一旦對手出招,對手的重心,注意力都會發生變化,變化的瞬間,就是破綻露出的瞬間。這時候後手方反而容易閃過對方的攻擊抓住對手瞬間露出的破綻進行反擊。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看搏擊運動中,兩方不斷調整重心,但是誰都不馬上出招的原因。而且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兩方實力接近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