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臥底?
港片中的「無間道」元素總能緊抓觀眾的眼球。
日前,電影《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於七夕正式登陸全國院線。影片在公映首日砍下1.71億的票房,目前首周票房已達4.27億。
據了解,這是《使徒行者》系列的第四部影視作品。在此之前,曾經有兩部高點擊量的劇集和一部高票房的大電影。
可以說,《使徒行者》已成為一個典型化的港產原創IP。
對此,導演幫(daoyanbangwx)對《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的導演文偉鴻進行了獨家專訪,試圖了解一個港產IP的打造過程。
小螢屏轉戰大銀幕更著重畫面傳遞訊息
和眾多香港導演一樣,文偉鴻也是TVB出身。
他於上個世紀90年代加入TVB,曾任助理編導、編導。2012年,文偉鴻從編導晉升為監製、導演。
2014年8月25日,由文偉鴻執導的電視劇《使徒行者》在TVB翡翠臺首播。該劇一經播出,即大受歡迎,以30.5的跨平臺收視率成為TVB年度收視冠軍。
《使徒行者》不僅在香港大受追捧,在內地也引起了收看狂潮。劇集在登陸內地以後,單日網絡播放量突破1億,總播放量超24億,百度指數超110萬,突破了純港劇的多項紀錄。
如此亮眼的數據,為後來同名大電影的公映累積了深厚的國民基礎。
電影版《使徒行者》在2016年8月11日正式登陸全國院線,對比劇版,除了導演文偉鴻和主演佘詩曼、許紹雄不變以外,影片的其他主創進行了高度升級。知名導演王晶坐鎮監製、三大影帝張家輝、古天樂、吳鎮宇擔任主演。
「電影和電視是兩種不同的媒體,表現和敘事手法亦有很大分別,我的電影裡很著重思考空間,以畫面傳遞訊息。」
第一次執導電影,這對於文偉鴻來說有著不小的難度。
首先是時長的思維轉變。電視劇可以用幾十集講述一個故事,但是電影只有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表現,每段劇情必須緊密相連、環環相扣,進而保證節奏的層層遞進,引爆最終的高潮橋段。
其次是畫面的呈現。電影拍攝不會出現長時間的角色對話,主要是通過人物的行、宏大的場面、精彩的打鬥來推進劇情,從而使電影版《使徒行者》的故事格局更大,表達的內涵也更具有深度。
但是另一方面,拍攝電影的資金和時間條件更加充裕,這也給文偉鴻增加了一定的創作空間。 不只是卡司的升級,電影版《使徒行者》的取景地、特效、動作戲、劇情等,都有了全線提升。而在第二部電影《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中,影片的類型甚至都有了更高一層的突破。
擊破警匪類型天花板 欲打造華語《碟中諜》
「臥底是一個表達人性光輝的好題材。」
文偉鴻認為這是《使徒行者》系列可以成為一個IP的最根本原因。
怎樣將臥底元素玩出新花樣?《使徒行者》系列給了觀眾一個創新視角——反《無間道》而行,尋找失聯臥底。
在電視劇《使徒行者》中,警隊高層康道行被害身亡,和其單線聯繫的五位臥底全部失聯。警隊懷疑自身有「內鬼」,他們一邊要抓出內鬼,一邊還有找到失聯的臥底。
一時間,孰黑孰白,難以辨別。由此,正邪兩道展開了臥底大戰,雙方鬥智鬥勇的過程非常精彩。
電影版《使徒行者》延續了劇版的新玩法,在警匪博弈大戰中,每個人都是被懷疑的對象,片中的多位角色身份成謎,一度令觀眾「站錯隊」。
最終,影片斬獲了6.05億的票房,位列年度第23位,國產片第16位。系列第一部電影在商業上的成功,成功將第二部的拍攝推上了日程。
文偉鴻透露,《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由籌備到拍攝完成總共耗時三年。其中,劇情上應當怎麼突破,添加哪些新的元素,是影片創作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這次《使徒行者 2 諜影行動》不再局限於警匪臥底片的固有元素(黑社會、警匪臥底、打擊邪惡等),而是一次對臥底片類型的重新定位。」
為了突破原有的創作天花板,在IP延續上再上一個臺階。文偉鴻決定首先要在影片的題材上做出重大突破,做警匪類型進一步探索與深挖。
「這次在影片層次上,我們由臥底片提升到了特工片的領域,同時保留了《使徒行者》的情義普世價值觀。」
文偉鴻表示,要打造屬於華語片的《碟中諜》。這一點,從影片的名字後綴「諜影行動」即可看出。
除了在題材方面的突破升級,文偉鴻在影片的世界觀架構上,也進行了大膽擴建。原本的《使徒行者》只涉及國內的刑事案件,而在《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中,案件主體涉及全球的恐怖組織。
對應的,《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在全球的取景地也有了開拓。據了解,片中緬甸的仰光大道和結尾處西班牙奔牛節的場地都是首次對影視拍攝開放。
在以前的電影中,有關西班牙奔牛節的拍攝都是由電腦CG合成的特效,牛和人是分開拍攝的。這對於想要實景拍攝的文偉鴻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他不想放棄。
經過了和當地政府的一次又一次的溝通,文偉鴻的誠意打動了對方,片方最終拿到了拍攝權。然而,取得拍攝許可證只是還原奔牛節的第一個難題,隨之而來的第二個難題更讓劇組「頭疼」。
怎樣調動牛「配合」劇組拍攝?往往協調一隻牛就很困難了,如何指揮一群牛呢?為此,文偉鴻認為這是一個鬥智鬥勇的過程。
「蠻牛很聰明,很會學習。我們不能用同一批蠻牛拍攝超過兩次以上,否則當它們學習了我們的工作模式後,他們便有可能會在出奇不意下改變奔跑路線。」
當牛改變奔跑路線後,很可能襲擊在場的工作人員,所以每天在拍攝中,劇組都要動用很多批蠻牛,以確保所有人的安全。
臥底片三板斧:情感 燒腦 動作 普適元素,全新包裝
臥底片作為香港電影的長壽類型,情感、燒腦、動作都是其固定的組成元素。《使徒行者》系列電影為了避免重複和套路化,將這些元素用了新的手段包裝。
情感表達是最核心的部分。在系列的兩部影片中,文偉鴻用精巧地構思將親情、友情、愛情與臥底情節融和在一起,再配之幽默元素,既突出了「雙雄」之間的兄弟情,也增添了影片的可看性。
接著是燒腦元素。文偉鴻認為燒腦元素是觀看《使徒行者》系列的最大樂趣之一。在《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中,他採用了暗示式結局,目的是讓觀眾得到更大的想像空間。
「現在的結局並非全開放式,最後一個畫面當中埋藏著頗明顯的暗示,就像密碼一樣,經過拆解,你便會知道那位『使徒』的最終命運。」
然後是動作場面。《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中有很多槍戰、追車等動作戲,這些戲對於演員和劇組其他工作人員都有一定的危險性。
談及動作戲的拍攝,文偉鴻和影片的動作導演錢嘉樂強調:一定要用最安全的計劃拍攝最危險的畫面。
「事先的風險管理是首要考慮,再加上周全的拍攝計劃,才能令讓觀眾看得投入且津津有味。」
另外,文偉鴻和錢嘉樂都很看重動作的真實感。他們認為角色必須擁有血肉,不能脫離現實,不會讓觀眾在《使徒行者》系列中看到會飛天遁地的超級英雄片設定。
在此之外,文偉鴻也在演員配置上進行了升級包裝,《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的兩位反派黃志忠和張亦馳的表現讓觀眾印象深刻,這其實是文偉鴻的有意為之,他想要「顛覆」觀眾的一些固有印象。
「黃志忠老師的形象很正氣,在《建軍大業》中令人印象深刻,當時我已有想法,要顛覆他的正氣形象,將他的強大可塑性展現給觀眾看。」
而選擇張亦弛,文偉鴻是因為看了《火鍋英雄》。
「《火鍋英雄》後,我留意到他擁有一股潛在的邪味,是可以發展成令人心寒的魅力,所以特意找他來演。」
從2014年《使徒行者》第一部電視劇面世後,截至目前,此IP已經產出了四部影視作品。據了解,該系列的電視劇版第三部即將於近期開拍。
被問及《使徒行者》電影版是否有第三部作品時,文偉鴻表示自己暫且還未做這種打算,但是如果觀眾支持,那麼他還是會將這個IP繼續做下去。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