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下,看得見的,也只有向陽面。
時間一天一天一天的走,汗一滴一滴一滴的流,有一天我們都老,帶妻子一起,浪子回頭。
這是19年末爆紅的一首歌《浪子回頭》,講述了幾位少年從年少瘋狂至年邁再聚的心路歷程。
故事看得多了,會發現這樣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更多的故事會更加努力地去塑造一個壞人轉變為正義的角色,而這樣故事和人物也更容易打動聽者和觀眾。
也曾有人為此抱不平:善人修成正果需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而惡人想要從良只需放下屠刀,即可立地成佛。
故事裡是這樣寫的,但我們聽到的幾乎所有關於香港"黑道老大"的事兒,無一不是早年不擇手段混跡社會,到了中年看透人生渴望退出黑道,過隱居的生活。
但是,凡是這樣想的每一個老大也都明白,自己在某一天被另一幫勢力砍死在地上之前,是永遠不可能安心地閉上雙眼的。
這世上,欠下的債,未繳的帳,哪可能一句放下就湮滅灰飛。
《陽光普照》就是講述了這樣一個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真實一點兒的故事。
阿文一家四口本是無比普通的萬千家庭之一,哥哥優秀,弟弟叛逆,兩位家長也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工作,但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家庭,成為了類大冰筆下被命運嫉妒的一家,被猝不及防地塞進過山車,非要把圓滿的顛簸成支離破碎的,再命其耗盡半生去拼補。
叛逆的阿和一晚與好友菜頭偷來電動車,捱著暴雨的庇護,砍傷了他人,自此被送進了少年輔育院。
然而禍不單行,沒幾日,阿和的女朋友小玉也帶著身孕找到阿文家中。自此,阿文徹底對阿和失望透頂,便不願再承認他與阿和的關係,將更大的希望轉向哥哥阿豪身上,殊不知阿豪的內心阿文永遠都沒辦法看透。
為了減少後文的劇透,前情概述就到這裡,接下裡迷影會對影片中各人物表述些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也歡迎更多的粉絲們和迷影一起探討。
菜頭,本是與阿和稱兄道弟的夥伴,因為替阿和出頭砍傷了人被告到法庭,而在法庭上阿和更是將大部分責任都推向菜頭,菜頭對此一直保持著憤懣,更是比阿和多呆了2年的少年輔育院。
菜頭是影片中最具悲慘氣息的人物,阿和擁有父母的庇護,阿豪擁有自己的世界,而菜頭什麼都沒有,只有破舊老房中一個臥病在床的奶奶。
甚至於菜頭的死,都是因為他還不夠壞:知道了上次在阿和顧客的車中抽菸,害阿和被老闆罵。又一次想點菸的時候,想起了阿和,於是打開車門,下了車去抽菸放鬆。
然而也正是因為他擁有的善意,給予了阿文以保護自己兒子的名義開車撞死他的機會,這簡直就是天大的諷刺。
菜頭何嘗不希望做一個正常的孩子,但從小到大,從沒有一個人對他關心,對他理解,打架後傷痕累累的他回到家,也沒辦法聽到像陳念一樣對小北問一聲:"疼嗎?"
《陽光普照》不同於其他黑白分明的電影,這裡沒有一個壞人、惡人,包括輔育院中的小胖,包括黑輪、阿和,還有菜頭,他們都不是壞小孩,他們只不過是一群沒法被他人理解的少年。
然而就是因為"壞小子"的標籤,立地成佛談何容易,陽光普照下,讓我們看見的,也只有向陽處而已。
阿豪,是阿文一家的希望,就像阿和說的:從小到大,大家都喜歡他,他功課好,長得好,他什麼都好,他好到連沒考到第一志願的醫學系都要重考。
阿豪外表陽光,心無旁騖,在每個人的眼中都是天之驕子,是未來的希望;但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少年,也無法擺脫他人對其無法理解的命運。
關於阿豪的死,導演並沒有進行過多的闡釋,或許是導演認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不一樣的心結,這無法一概而論,希望每一位觀眾都可以在阿豪的身上看到自己少年時曾經的一點兒影子。
或許是導演已經將阿豪看作為一個真真切切在這個星球上生活過的人,阿豪的想法,除了他本人,再也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讀懂他的內心,包括導演,包括我們每一個人。
看到阿豪的心路歷程真實展現在我的眼前,不禁讓我想起了在我的高中裡一件轟動全城的事兒:西安中學17歲史學天才林嘉文跳樓身亡。
具體的前因後果各位還是在網絡上自行了解,現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這裡也不便多說。
17歲的他曾因為出版的幾篇文章,曾備受宋史文學界矚目,一度被各方人士傳頌為"史學天才";有採訪過他的媒體記者稱他健談而陽光,處事頗為老練,有一種超越同齡人的成熟。
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卻在沒人預料的情況下,早早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看到了嗎?這幾乎就是影片中阿豪的翻版,我不知道這是一種巧合亦或是這個世界上這樣的人遠不止他一位,但是,僅僅這一個鮮活的生命,難道不應該使我們每一個人對此重視起來嗎?不應該使我們的家長、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警示,自己是否誤入歧途了嗎?
不知道,也不會有人得到答案,就像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終了也不會有人得知阿豪為什麼離開這個世界。
阿和還有一句話:他太厲害了,做的所有事都對,他厲害到這輩子只做錯了一件事,那就是自殺。
陽光普照,陰影處的人和物,和黑暗中的有什麼區別?
以上兩位是我在觀影后給我給我留下印象最為深刻的人物,而在這兩位具有豐富色彩情感的人物面前,其他的人即使擁有意外擁有反轉,卻也相形見絀。
作為父親的阿文為了阿和"立地成佛"只得犧牲了菜頭和自己,這般"自私"才讓年輕阿和再次奔跑在陽光普照之下,自己卻成為了那個逆光的惡人。
其中的小玉更是淪為"工具人",僅僅作為阿和的女朋友、孩子的母親、阿和的妻子交代後便草草了結,並沒有起到太多推進劇情的必要性。
整部電影關於對各種各樣少年們的討論讓我想起了新加坡06年上映的電影《小孩不笨2》,通過幽默詼諧的方式探討了新加坡當時有關家庭、教育的問題。
對於大多數普通的小孩,他們的心理往往是一面鏡子,反射出來的都是他所處的家庭,所接受的教育的成果,而如果陽光沒辦法找到每一個少年的身上,即使陽光普照,陰影處卻依舊朽棘不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