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止戈
日前,臺灣前陸軍副總司令、退休中將劉湘濱在島內一檔節目中直言,「臺灣全島都在大陸火力含蓋範圍內,不是要不要當豪豬,而是戰爭,應該思考如何避戰。」沒想到這一番理智言論竟然令同臺的民進黨籍民代莊瑞雄大為不滿,他叫囂「大陸軍力很強沒錯,但我們要讓他知道,一旦他來勢必付出代價」。
事實上,莊瑞雄此論調言論代表的不僅是「臺獨」分子的幻想,同時也是臺軍目前的防衛戰略。
2017年,臺防務部門將防衛戰略從過去「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改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意在妄圖分別從空中、海上、灘頭與城鎮多層截擊,通過殺傷解放軍讓大陸方面對使用武力有所顧忌,以達成所謂「嚇阻」的目的。
但是臺軍真的有能力嚇阻解放軍嗎?筆者認為這不是島內部分人自己騙自己,就是想騙年輕人為其充當炮灰。
首先,臺軍能否對解放軍造成巨大傷亡就存在疑問。因為現代戰爭早已證明島內某些人所設想的所謂「解放軍首先進行大規模兩棲登陸,然後臺軍重重阻擊的場面」根本不可能出現。臺軍面臨的第一波攻擊勢必來自空中。
在近期的亞阿衝突中,無人機可謂是大放異彩,亞塞拜然裝備的土耳其TB-2無人機摧毀亞美尼亞坦克和防空系統的畫面,令外界印象深刻。近年來中國也研發了大量性能先進的無人機。例如翼龍-2等產品就深受中東國家喜愛,其戰場表現也十分優異。而解放軍列裝的同型裝備在指標上更優於出口型號。
因此未來臺海爆發衝突的話,臺軍面臨的第一波攻擊未必是傳統有人機,而或將是先進無人機與隱身戰機的組合。屆時,臺軍面臨的不是如何殺傷解放軍人員的問題,而是打不到人,找不到人。無人機損失帶來的心理壓力要遠小於有人機,而F-16吊打殲-20這種事情,也只能出現在真實度連軍事遊戲都不如的臺軍推演中。
解放軍還擁有強大的傳統無人武器,也就是各型飛彈。巡航飛彈方面,解放軍目前大量列裝的長劍-10系列,具備陸海空潛等多平臺發射能力。去年又展示了威力更加強大的長劍-100。而巡航飛彈的威力,早在海灣戰爭時美軍就已經向世界進行了充分的展示。
此外,解放軍火箭軍部隊還擁有目前世界上門類最齊全的彈道飛彈。日前,幾幅亞塞拜然遭亞美尼亞彈道飛彈襲擊的照片,讓外界再次見識到彈道飛彈的巨大威力。事實上,此次亞美尼亞發射的俄制「圓點」彈道飛彈其戰鬥部為482千克。而解放軍裝備的臺海作戰利器東風-16中近程彈道飛彈,外界推測其戰鬥部或達800千克到1噸,毀傷能力更為巨大。
現代戰爭的眾多戰例早已表明,一旦地面防空系統被摧毀、機場被破壞,喪失制空權的一方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哪裡還有條件給對手造成巨大殺傷?
其次,退一萬步講,即便臺軍能夠造成一定殺傷,那麼就能嚇退解放軍?
在上月底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譚克非大校再次強調,「如果『臺獨』分裂勢力膽敢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必將不惜一切代價,堅決予以挫敗。」這裡的「不惜一切代價」,針對的就是臺軍「嚇阻戰略」。就是要讓島內某些人知道,解放軍不可能因為懼怕犧牲而任由「臺灣獨立」。
筆者認為「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決定了一支軍隊對犧牲的承受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越南戰爭給美軍貼上了一個只能打順風仗,傷亡大了就無法承受的標籤。事實上,長達12年的越南戰爭,美軍戰死人數僅有5.6萬餘,就在國內掀起巨大的反戰浪潮。而各種開小差、逃兵役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就連川普也疑似為逃避去越南戰場而長了骨刺。相比之下,在參戰不足4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傷亡人數超過100萬,其中40萬人戰死或因其他原因死亡。面對如此巨大傷亡,美國國內卻拋棄孤立主義,大力支持美軍參戰。
可見面對國家重大利益乃至生死存亡的戰爭,就連養尊處優的美國人都毫不畏懼。美軍尚不怕,何況解放軍乎?而且面對傷亡,誰會先崩潰呢?是解放軍,還是僅受過4個月訓練的臺軍?我想答案不言自明。
(本文為讀者來稿,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