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區域實時監控、網格警員實時定位、報警人位置自動獲取……在貴陽市公安局塊數據指揮中心鋪滿三面牆的大屏上,城市各區域的監控畫面等信息一覽無餘。
貴陽市公安局塊數據指揮中心 「這是我們的『最強大腦』。」貴陽市公安局指揮中心110報警服務臺民警遊愷和同事們喜歡這般親切地稱呼貴陽市公安局塊數據中心。「收到報警後,屏幕上會自動顯示報警人的為坐標定位,並以報警人為中心,自動顯示方圓500米內的警員,就近調取警力趕赴現場進行處置。」 自2016年貴州獲批建設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以來,乘借著大數據的「東風」,貴陽市公安局搶抓貴州省發展「大數據」戰略機遇,融入貴陽市「塊數據城市」建設,建成全國第一家「塊數據指揮中心」。從基礎數據收集,到綜合數據的挖掘與利用,數據慢慢變成貴陽市公安局維護社會治安、打擊和預防各類違法犯罪的有力武器。 「『塊數據指揮中心』的統一指揮調度,由指揮中心直接『派單』到網格民警,打破了以往『層層轉警』的局面。」2020年4月13日晚,白雲區七冶醫院旁,一名女子暈倒在路邊的花壇裡,接到群眾報警後,指揮中心馬上調派網格民警前往現場,並立即帶著該女子去醫院進行治療,為其爭取了搶救時間。
接到報警後,網格民警幫迷路小朋友回家 「智慧」治理帶來的便利不僅實現了接處警的快速化、規範化、流程化,在現場處置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警務終端將處警視頻、圖片、錄音實時上傳塊數據指揮中心,後臺根據收集的現場信息進行案情研判,下達指令。 同時,網格化接處警將全市城區、城鎮劃分為54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1輛網格巡處車,網格警則是全天24小時在街面網格開展「有警接警、無警巡邏」警務工作。 既能看得見,也能聽得著、「點對點、端對端」式的進行指揮調度、派警時間從分鐘級縮短到秒級……大數據的賦能,不僅讓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滿意度不斷提高,公安民警的「幸福感」也在不斷增強。 「公安系統的大數據發展確實給我們民警,尤其是接警員帶來很多『紅利』。」從警11年,遊愷記得,從1996年貴陽市接警中心成立開始,熟記地圖幾乎成了每一代接警員的「必修課」。「按現在的話說,就是以前每個接警員都是行走的『活地圖』,有空餘時間就得滿大街的跑,實地熟悉環境。」除此之外,老接警員背誦派出所電話也像「報菜名」。
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接警員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大,傳統的110接處警模式,由於指揮層級多,機動性不足等原因,也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警務要求和群眾的期盼。 遊愷坦言,傳統的接處警模式是接到報警後,110指揮中心通知案發地轄區派出所,再由派出所安排值班民警前往現場,一般都得需要20分鐘左右。而通過塊數據中心,從接聽到報警電話,系統自動獲取報警人的位置信息,將警單派發到離報警人最近的網格民警的手持終端上,民警最快可以在1分鐘之內到達。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杜延卿
編輯 孫遠銘
編審 王璐瑤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