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初,武漢有三位年輕人,相約燒炭自殺。
2
「相約自殺」,聽起來非常像是一種社交方式。似乎和「相約吃飯」、「相約遊戲」一樣,普普通通,無關緊要。大家找到個QQ群,互相問個好,看看想不想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想,大家就是最後一天的朋友。
3
以前,孩子們之間流行玩「藍鯨遊戲」,那個遊戲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孩子選擇自殺。很多人都不理解,這樣的遊戲有什麼好玩的。在他們眼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少爺、小公主們,一門心思求死,完全是被蠱惑了。
4
藍鯨遊戲這玩意,名字就很有煽動性——藍鯨,海洋裡最孤獨的龐然大物。它在月夜的海面上沉默,也在深海的寂靜裡哀鳴。它象徵著一種心理狀態——苟延殘喘,生無可戀。
5
孩子們,或年輕人們,正處於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他們怎麼會苟延殘喘、生無可戀呢?
有可能,雖然他們如今風華正茂,但他們卻不想面對這之後開始走向慘澹的人生。正是他們旺盛的生命力,燒得他們發燙。
6
歌德在《少年維特的煩惱》裡,塑造了一個敏感的少年。年輕時的敏感,會把很多情緒放大,它們可能只是一個水滴,卻很容易被當作抑鬱的泉眼。當「死」這個字出現在腦海裡時,一種徹底了卻煩惱的方式,就從此成為了一個備選項。
7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自殺的衝動。筆者自己,中學時嘗試過吃幾十片白色藥餅,吃完後臥床睡去。半夜醒來,頭暈腦脹,胃部一陣痙攣,我乾嘔了幾下,又躺倒在床。第二天早上,我按時醒來,除了腦袋有些飄,身體完好無損。
對普通人來說,想自殺,就像想紋身一樣平常。但很少有人會真的去實踐這件事,就像很少有人會去紋身。
自殺,並非一瞬間的事兒。事前,你要做諸多的心理建設,才能下定決心。自殺時,你要想好步驟,做好隱匿工作,不然分分鐘就被人救。自殺實施後,哪怕是跳樓,你墜落時,都會沉浸在巨大的後悔中。殺死自己,難度有時比殺死別人還要大。
8
「相約自殺」的出現,讓自殺的難度翻轉了過來。幾個人團隊作戰,頭腦風暴後,自殺的一切細節都落實了。這回再實施自殺,大家手拉手,心貼心,後悔也要臉上帶笑,死之前還可以互相敬杯酒,碰個杯。
在日本電影《完全自殺手冊》中,自殺被描述為一種流行在年輕人之間的亞文化種類,是一種很酷的標籤。仿佛自殺了,人就被賦予了強烈反抗主流的信號。但其實,「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的背後,可能只是因為想逃避某些事,便選擇死掉——當代年輕人的脆弱,體現在他們對待生命的態度上。自殺都需要相約,燒炭還要湊人。
9
據說這次武漢自殺的年輕人父親,對「自殺QQ群」義憤填膺,說騰訊應該監管。他說的拍胸頓足,好像孩子的死,他全無關係,都怪騰訊。
——我算是明白了,年輕人的脆弱,根由在於他們有著這樣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