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經驗交流會16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趙樂際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斷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要總結推廣各類用人主體引才用才經驗,健全靈活的用人方式、用人機制、激勵模式,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9月17日 人民日報)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人才資源是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千秋基業,人才為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治國之要,首在用人。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從「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到「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從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再到黨管人才的原則提出等等,人才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作用日漸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要遵循國際人才流動規律,更好發揮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用人單位的主體作用。」為我們把握規律、激活主體,激發企業引才用才原動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發揮用人主體引才用才的作用,是人才工作改革創新的根本。事實上,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哪些標準最能吸引人才,怎樣才能激發出人才的潛能,用人主體最清楚最明白。然而,當前有的地區部門把「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的口號喊得震天響,但一落實起來就「南轅北轍」;有的服務意識差,「官本位」思想嚴重,束縛用人主體「手腳」,管得太多、管得太嚴、管得太死,人才工作行政化色彩濃厚;有的企業引才「葉公好龍」,引才只為博人眼球、賺點政績,人才引進來成為「擺設」,或者覺得人才還不夠成熟,「不堪大任」,還得放放、緩緩、等等。凡此種種,政府部門的「橫插一槓子」,用人單位缺乏自主權,不僅讓人才難以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更讓用人主體也失去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
「人才是企業的第一財富。」打破「枷鎖」束縛和設定的「條條框框」,讓人才「自由流動」,必須釐清政府、市場和用人主體的責任和界線,化繁為簡,破除過去那種簡單套用的模式,淡化人才管理的「官味」,向用人主體放權,激活用人主體引才用才的「原動力」,充分尊重用人單位的意見,推動人才管理簡政、放權、鬆綁。要把評價人才的標準、方式等逐步交還給用人主體和市場,不插手、不幹預、不亂為,主動從人才管理中「剝離」出來,讓市場來檢驗,讓用人單位「說了算」,實現人才與用人主體的無縫對接、精準匹配。
落實用人單位自主權,就是把「管事」和「用人」緊密結合在一起,誰管什麼事,就用什麼人;誰用什麼人,就根據事情來用人,因事擇人,用人治事,這樣就能提高用人的效率。過去人才被捆得「死死的」,用人主體對人才沒有足夠的獎懲權,幹得好無權獎勵,幹得不好無權懲罰。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用人主體才是人才的直接引進者、使用者和受益者,要尊重人才流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事業發展規律,充分尊重人才的個性特點,用其良言,從其良策,觀其善行,不疑心、不設防,給人才搭平臺、做支撐,讓人才的個性和智慧得到釋放;要建立按貢獻分配的激勵機制,將人才工資薪金與工作績效、成果效益掛鈎,讓人才「名利雙收」,激發出人才更大的創新創業熱情;引才的關鍵是引心,要落實人才住房、醫療保健、子女入學等生活保障,解決人才後顧之憂,讓人才有滿滿的獲得感,切實打通用好用活人才的「最後一公裡」。
「博求人才,廣育士類。」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政府在人才工作中從「前臺」走向幕後,要轉變職能,進入角色,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宏觀管理、政策法規制定、公共服務上,做好團結、引領、服務工作,大力營造人才發展良好環境,讓人才在市場浪潮中自由搏擊,努力催生創新創造的蓬勃朝氣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