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水晶湖露營區曾發生過不少命案,曾有一對少年情侶被殺,一名男童傑
《13號星期五》劇照(16張)
森被淹死,另外請來安妮當廚師,安妮因不聽當地人勸阻,執意接受這份工作,卻在前往營地的樹林中被害。場主因事進城,交待大家趕工整理營地,入晚之後風雨大作,由此一連串恐怖的殺人事件一一在不同地方展開…… 第一集拍攝於1980年,在喜歡新片的觀眾看來可謂年代久遠,然而,該片嚇人手段毫無落伍、過時之感,可見「黑色星期五」系列恐怖電影能夠後續不斷影響至今,並非虛名無實。
當年推出的「黑色星期五」第一集大受觀眾歡迎,於是乘勢而上開始以每年一集的速度推出續集,1984年的第四集名為《終結篇》,似有與觀眾告別之意,卻因市場看好,無法落幕,各集中傑森的下場或是被埋土下或是沉落水中,即使到過太空,也要終歸水晶湖底,可見每集導演都要留下伏筆以便下部故事合理開展,面對票房的誘惑,誰敢讓他死透啊?!……直到2003年,觀眾還可以看到面具殺手傑森在大銀幕上血殺連環引發滿場驚聲尖叫,而影片結尾時刻再令傑森死而復生,也說明「黑色星期五」系列玩到21世紀仍然具有無限的開挖潛力--這個情況類似作家不可以輕易讓筆下的成功人物形象死掉,否則讀者的意見堆成山,誰也受不了!所以「黑色星期五」系列被譽為電影史上最長壽的系列恐怖電影。
十三號星期五系列電影
《十三號星期五》1 (Friday The 13th 1980)
《十三號星期五》2 (Friday The 13th part 2 1981)
《十三號星期五》3 (Friday The 13th part 3 1982)
《十三號星期五》4:終結篇 (The Final Chapter 1984)
《十三號星期五》5 (A New Beginning 1985)
《十三號星期五》6 (Jason Lives 1986)
《十三號星期五》7 (The New Blood 1987)
《十三號星期五》8 (Jason Takes Manhattan 1988)
《十三號星期五》9 (Friday the 13th Part IX: The Dark Heart of Jason Voorhees 1993)
《十三號星期五》10之《未來殺手》(Jason X 2001)
《十三號星期五》11之《鬼王再生》(Freddy Vs. Jason 2003)
《十三號星期五》翻拍80版
優視覺的套裝製作思路的好處是整合類型、方便觀眾對某種電影及導演個人風格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套裝可以使大家系統完整地學習掌握電影語言,不過若將「黑色星期五」10張碟一氣看完肯定要累癱的,應該適度觀看不至疲勞,建議每三碟為一單元,從中,不僅能發現電影觀念的進步、電影技術的完善,還可以看到主題的升華、人物的立體:如第一集明顯是低成本運作,移動鏡頭多為肩扛手提,若是劇中人主觀鏡頭倒也合情合理,但使用客觀視角也這般如此,難免有粗製濫造之嫌。續集之後應用搖臂和斯坦尼康穩定系統感覺就好多了,畫面更富張力。傑森的形象也有顯著變化,起初只是像「禿三炮」那樣以布袋套頭,再後來學習「麥可·麥爾斯」戴起了面具--毫無表情的曲棍球面具終於成為他的招牌裝扮,以至於他在《太空殺人狂》中換上機械戰警式的合金面具後,個人感到極不習慣。到《未來殺手》和《鬼王再生》,「黑色星期五」電影已經打破只有幾人出演單調場景內順序羅列殺人事件的慣例,具有了大片氣派,形式方面不消多說,布景、光效、電腦特技,一應俱全,誠然技術方面取得飛躍,但也感覺到這豪華場面破壞了「黑色星期五」系列電影的原始寫實風格,體驗視聽震撼之餘,反倒懷念起當初森林裡的陰風陣陣和露營地的暗夜雷雨……有得必有失,真正傳達出恐怖之感的夜景,只有1-4集,最後兩集的夜戲,常使我神遊戲外心思跑到鑑賞黑階表現有多完美方面……傑森,本不屬於奇幻世界,他是潛伏在自然之中的魔鬼,那些燦爛如花的生命到野外去縱情,要小心了!希區柯克電影專門嚇唬「知識分子」、「猛鬼追魂」專門嚇唬藝術青年,而「黑色星期五」是專門嚇唬青少年的恐怖電影,當然不是警告大家青春期必須禁慾,但傑森殺人也不是沒有理由的:殺死那麼多無辜的人,是生命因自己曾經遭受的忽視而展開報復--于仁泰在《鬼王再生》中復現了傑森童年備受欺辱的經歷,此段令觀眾對殺人狂傑森產生同情的同時也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心存過惡念本應該殺,於是,觀看殺戮而害怕,竟成了一種電影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