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港導演李力持,喜歡看喜劇的人肯定不會陌生。他曾被譽為「周星馳御用導演」,在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他們合作推出了《唐伯虎點秋香》《破壞之王》《情聖》《食神》《國產凌凌漆》《喜劇之王》《少林足球》等票房口碑雙豐收的無釐頭喜劇,至今仍為影迷們所津津樂道。而在締造了無數輝煌成績後,李力持開始將重心轉移至影視培訓領域,並於2008年在香港開辦了自己的第一個影視教育片場,幹起了「教書育人」的工作。
當時的他也不會想到,十年後的自己可以在內地實現這樣的創舉。就在今年7月份,李力持的微電影教育片場正式落戶廣州流花展貿中心,他開始頻繁地從香港過來廣州「上班」, 「以前只有像邵逸夫、鄒文懷這樣的電影大亨才能有自己的片場,沒想到我也有機會把片場辦到了內地,對此我很感恩。」近日,李力持在廣州片場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蔡凌躍 羅嘉妮(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李力持喜歡與年輕人交流,近年他經常回內地參加活動,如今已能在粵語和普通話兩個頻道間自如切換;走在廣州街頭,他偶爾還會有路人認出是以前周星馳電影裡面那個「金牌配角」。李力持笑稱自己是勞碌命,「我是屬牛的金牛座,兩隻牛加持,更閒不下來。」 廣深港高鐵開通之後,李力持回來廣州「開工」的通勤時間大為減短,不用每天起早搭車,這讓他大呼過癮。
李力持。
對於李力持來說,擁有自己的片場是入行時就已經有的夢想。
生長於60年代的李力持深受邵氏電影影響,加上後來進入香港無線電視臺(TVB)工作,見證了從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走出來的一批批優秀演員,讓他堅信影視人才的誕生離不開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TVB有自己的片場,演員們這邊剛上完課,立馬就進入片場開展實踐,按部就班地磨鍊演技,這是最為有效的方法。像周潤發、劉青雲、梁朝偉、周星馳、劉嘉玲等巨星都是這樣過來的。」
2008年,已經成為資深喜劇導演的李力持在香港元朗創立了第一個對外界免費開放的教育片場,「那裡原本是一所廢棄的學校,我們將裡面的課室進行了改造,搭建了諸如警察局,醫院、銀行、茶餐廳、便利店這樣的場景,供學生學習和拍攝。同時我們也搭了一條假的旺角街和假的元朗地鐵站,經常會有不明真相的遊客誤闖進來,時間久了也成了一個旅遊打卡的景點。」
幾年後由於該區域進行房地產改造,李力持的第一次嘗試宣告結束,但建立片場這個情結已經在他心裡生了根。
2016年,李力持赴深圳參加某電影頒獎典禮,現場有年輕人問他,「李導,內地哪裡可以學習拍攝微電影的呢?」這個問題問倒了李力持。他開始思考如何在內地也建立一個片場,供有志青年學習拍攝電影。
2017年經友人介紹,他認識了廣州的正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對於在廣州建立一個影視教育基地的想法,雙方一拍即合。今年7月份,由李力持創辦的內地首個平民微電影教育片場正式開業,李力持在十年後再次圓了自己的片場夢。
「人生有多少個十年?我很感謝我的偶像邵逸夫先生給了我一個電影夢,更感謝我們祖國的改革開放政策,讓我們香港的電影人有機會來到內地開拓自己的事業。」李力持感慨道。
李力持與周星馳在片場。
作為導演,李力持被稱為「無釐頭喜劇之父」,他本人在電影中客串的角色也都是極盡搞笑浮誇之能事,但李力持坦言,自己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其實與影視行業八竿子打不著——貨倉管理員。
「我小時候跟別的小孩沒有兩樣,學校裡老師給我的評語都是『為人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善於交際』之類的字眼。用現在的話說,我那時候就是個宅男。」李力持說道。但李力持從小就愛看電影,同時也很愛讀各種腦筋急轉彎的書籍,腦子裡總有很多古靈精怪的想法。
如今回過頭看,李力持覺得這種性格恰恰是很多喜劇人的共性。「像大家熟悉的卓別林、憨豆先生、周星馳和吳孟達等喜劇演員,他們生活中都是很安靜的人,屬於思考型的人格。」
李力持是利用空餘時間報讀各種影視類課程,才逐漸入行的。「我學了編劇入門、蒙太奇技巧、電視副導演等短期課程,當時的想法就是我要去電視臺工作。」
於是,這位初入職場的貨倉管理員就這麼壯著膽子給當時香港的兩大電視臺——亞洲電視(ATV)和無線電視(TVB)都投了一份簡歷,也沒有事先了解對方是否有招聘計劃。「當時沒有管那麼多,我只是告訴他們我很想當一名副導演。」
李力持的行為並沒有得到電視臺回應,他乾脆「死皮賴臉」地不斷寄信。「我周一寄信,如果周二他們不回復我就周三再寄一次,周四還不回復我就周五再寄,若還不回復我就下周一繼續。」
四個月之後,在李力持向兩家電視臺寄出超過了一百封的求職信後,他終於叩開了亞洲電視臺的大門。「當時去到電視臺,面試我的是資深電視人鍾景輝先生,我拼盡全力打動了他,得到了在臺裡當助理編導(副導演)的寶貴機會。」
1984年,離開了乏味的貨倉,李力持進入片場,開啟了自己的導演生涯。
年輕時的李力持。
李力持在亞洲電視磨鍊了三年,從助理編導一路升到了高級導演,隨後跟著當時臺裡的金牌監製劉家豪一起跳槽加盟無線電視。
在TVB的三年,李力持結識了已經在螢屏上大放異彩的優秀演員周潤發,萬梓良,吳孟達等人,也遇到了剛從兒童節目主持崗位調至戲劇演員崗位的演藝新人周星馳。期間,他拍出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電視劇,其中就包括和周星馳、吳孟達合作的《他來自江湖》《蓋世豪俠》,一同締造了無釐頭電影的神話。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而以周星馳作品為代表的無釐頭動作喜劇在群雄割據的市場中異軍突起,屢奪年度票房冠軍寶座;觀眾們記住了周星馳和吳孟達這對「無釐頭黃金搭檔」,也記住了在鏡頭背後手執導筒,精益求精的一眾優秀導演,這其中就包括李力持。
李力持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剛從螢屏轉戰銀幕就遇到了優秀的演員和劇本,為自己的事業奏響了開門紅。「一開始我的喜劇感並不是那麼足,但在工作中遇到像周星馳、吳孟達這樣優秀的演員後,你會被深深感染,進而快速成長,我的喜劇靈感就是被他們所激發出來的。」
投身電影的前十年是李力持最高產的十年,他既當導演也當編劇,偶爾還客串龍套角色,出品了一系列經典喜劇電影,當中最為成功的當數和周星馳合作的無釐頭動作喜劇系列,風頭一時無兩。
李力持和周星馳在對臺詞。
回顧那段威水史,李力持覺得每一步都走得「壓力山大」。在那十年裡,除了公司在票房上跟他們較勁,作為主創的他和周星馳還要在電影品質上跟自己較勁。「當年我們拍戲,最多的時間和功夫是花在了彩排上。彩排時我們會仔細留意周圍工作人員的反應,如果笑的人不多,證明這個笑點不成功,我們再修改再彩排;直到現場所有人都哈哈大笑。經常是彩排快結束了,周星馳和吳孟達又會想方設法再增加幾個笑點。以前的電影只有90分鐘,我們希望讓每個鏡頭、每句對白都成為經典。」
在那個年代,香港午夜場電影盛行,李力持說這是最考驗喜劇質量的時段。「大家熬夜來看戲,如果你拍出來的內容不好笑,觀眾是會大聲抗議的;如果劇情沉悶導致出現『尿點』,老闆就要對內容進行刪減了。所以當時對我和周星馳的要求是,不但不可以出現『尿點』,還要多安排『拍掌位』,讓觀眾興奮到拍手叫好,我們的創作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讓所有人都滿意,李力持和周星馳使盡渾身解數,每一分鐘、每個鏡頭、每一句對白,都是一點一點去斟酌。因此在《唐伯虎點秋香》《食神》《國產凌凌漆》等經典作品中才會留下那麼多爆笑而又令人回味無窮的瞬間。
但在與周星馳合作取得空前成功的同時,外界對於李力持的質疑也隨之而來。「當時很多人覺得我的電影成功都是因為有周星馳參演,所以外界對於我的舉動也額外關注,都想看我如果不與他合作能拍成什麼樣。」
這使得李力持那有了另一層壓力:在沒有周星馳參演的作品中,他更要逼迫自己拿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拍電影,而他最終也交出了《黃飛鴻笑傳》《十兄弟》《整蠱王》等口碑不俗的導演作品,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談及與周星馳的相識相知,李力持很是感慨。在他眼中的周星馳是一個滿分的好演員,願意花大量的時間去雕琢每一個細節。而在拍完《少林足球》後,周星馳專注於導演事業,李力持則專注於影視培訓,曾經並肩作戰的兩人最終分道揚鑣。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切都是緣分。」李力持說道。
實際上,李力持早在1998年拍攝《喜劇之王》時已經開始試水影視培訓。「開拍前我們搞了一個『喜劇之王訓練班』,辦了6堂免費的訓練課,對外公開招募喜劇演員,當時聽課來了上百人,我們不單挖掘了像李思捷、林子善這樣有天賦的演員,也收穫了一批不錯的群眾演員。」
《喜劇之王》播出以後廣受好評,不少人前來諮詢李力持,戲中的群眾演員都是在哪兒請來的,「我很自豪地告訴他們,他們都是我們培養的。」
第一次當老師,就帶出了備受肯定的學生,這無異於一劑強心針。在那之後,很多香港和內地的高校邀請他去當客座講師,李力持的工作重心從拍電影向影視培訓轉移,雖然行程安排比起拍戲更為奔波,他卻樂在其中。「通過培訓,能讓一個本來不懂得演戲的人在鏡頭前敢於表演,我的滿足感很大。」
儘管過去十年裡,他導演的作品並不多,但李力持並不著急,在他看來,正能量的動作喜劇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演員班底基礎之上。
李力持在廣州片場與自己的弟子們合影。
言談中,李力持毫不掩飾自己對開心麻花團隊的欣賞,「我最初也很好奇,為何他們沒有大腕明星加盟,作品的喜劇感卻能夠那麼強烈?後來了解到他們本身就是一個劇團,每次表演都是歷經無數次的彩排和修改,所以呈現出來的作品節奏感很好,搞笑的風格很統一,這給做電影的人很多啟發,也讓我堅定了把自己的教育片場做好的決心。」
在他內心深處,也始終都在向自己的偶像看齊,「我希望像邵逸夫先生一樣,建立自己的片場,培養一個屬於我的班底,然後我就可以決定拍什麼電影,怎麼去拍,可以充分地進行彩排演練,不受外圍因素幹擾,百分百地投入到拍攝和創作中,這也是拍電影本來該有的樣子。」
實際上,李力持在廣州的培訓工作從年初已經開始了,由他培養出的學生在片場開業之際交出了一部名為《龍套王》的微電影作品,一如既往的無釐頭搞笑風格得到了業界肯定。而李力持在親自擔任導師之餘,還力邀了多位香港演藝圈內的好友前來片場共同授課。
李力持說廣州是一塊文化福地,而他也希望能充當內地和中國香港的文化橋梁,藉由廣州片場的建立,將當年的喜劇文化在內地再次發揚光大,「拍喜劇我永遠都不會放棄」。
李力持早年在周星馳的片子中客串過不少角色。
廣州日報:近幾年你一直致力於影視培訓方面的工作,外界都在說你不拍電影了。
李力持:電影不是不拍了,只是現在時機不合適。我覺得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可以有不同的角色去體驗。目前來說在片場培養更多的演藝新人才是我的核心業務,電影以後肯定還會繼續拍,拍喜劇我永遠都不會放棄。
廣州日報: 你如何定義「無釐頭」電影?外界對「無釐頭」是否有誤解?
李力持:「無釐頭」的核心價值是勵志,是講小人物的奮鬥。無論是《唐伯虎點秋香》《食神》《喜劇之王》還是《少林足球》,無一例外都是以小人物從一開始的卑微到最後逆襲,形成意料之外的反轉。
很多人覺得喜劇電影拍起來很隨意,但實際上我們在片場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唔該你嚴肅D」(麻煩你嚴肅點),越是要搞笑,越要認真演,不然就變成鬧劇了。
廣州日報:無釐頭喜劇拍多了,你自己是不是變得笑點越來越高?
李力持:笑點高是好事。既然要去逗笑別人,我必須笑點夠高,先過了自己這一關。如果我的笑話一百人裡面只有一半的人笑,那這個點子我就不要了,至少要有80%以上的人笑才算成功。以往我們的無釐頭電影能讓大家哈哈大笑,也是源自創作時對自己的高要求。
廣州日報:在你和周星馳以往的作品中,似乎特別喜歡挖掘其貌不揚的龍套演員?
李力持:是的,我們就是專門挑那些樣子有特點的那一類人,用粵語講就是「甩皮甩骨」,往往這類人的表演欲也很強,所以你看到我們電影裡的每一個龍套角色都很出彩,當中不少人也成了我們的固定班底,一起合作了多部電影。
廣州日報:在廣州開辦片場,你希望在年輕演員的培養上起到什麼作用?
李力持:廣州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位置,現在從香港坐高鐵過來也很方便,我希望我的片場可以起到一個橋梁的作用,將有兩岸有才華的年輕人聚集到一起,創作出好的作品。如今這個時代流行無師自通,拍電影的門檻低了很多,但無論是拍攝電影還是微電影,首先都要有基本功,功底腰紮實。所以年輕人想演好、拍好喜劇沒有捷徑可走,一定要按部就班打好基礎,這也是我建立教育片場的意義所在。
廣州日報: 在如今的環境下,拍喜劇是不是越來越難了?在你看來,喜劇應該如何發展下去?
李力持:拍喜劇從來都是難的,需要花非常多時間彩排和對臺詞。要拍好喜劇最主要還是要有好的平臺和班底,我和周星馳從TVB時期開始合作,知道喜劇的爆發力和班底的重要性。未來的話,相信以勵志為核心的正能量動作喜劇還是會一直受歡迎,而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報料、投稿、轉載、合作等
請聯繫gzrbjdjz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