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孩子們,雨果說:「想像是人類最美的花朵。」我們在安徒生的童話裡看到了皇帝的荒唐可笑。我們在郭沫若的詩中見證了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我們也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中看到了孫悟空的神通廣大。老師想問,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你對想像在文學作品中發揮了什麼作用?你是否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呢?
生1:我覺得有兩點:第一點是想像它可以通過改編這個故事,表達了與現實的區別。第二點是他可以豐富故事的情節可以按照自己的情節去改寫。
師:想像豐富了故事的情節。
生2:想像可以把情節改編一下,感覺更有意思。
師:怎麼更有意思?
生2:比如可以把結局不是很好的改成好的結局。
師:請問《天上的街市》這個結尾你覺得怎麼樣?
生2:我覺得很美好,寫出了牛郎織女在天街閒遊的幸福生活。
師:故事的改編因作者情感的需要而發生改變。
生3:我覺得想像還可以在文學作品中突出中心的作用。
師:使文章中心更加的明確,主旨更加明確。
師:想像在人物的塑造上還有什麼作用?
生4:可以把人物變得誇張一些,比如說像《西遊記》裡的一些鬼神啊,使人物變得更加傳神。
師:好,老師把剛才幾名同學的發言歸納一下,想像在文學作品中很好的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同時又誇大了故事情節,使得情節變得更加離奇。想像也給我們留下了非常經典,非常傳神的人物。
師: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文章,袁珂的《女媧造人》,這是另外一種也是藉助想像完成的一種文學體裁——神話。
屏顯:
人類童年時期,對自然界許多現象還缺乏科學的認識,就想像出各種解釋,由此產生了神話。
女媧造人的故事,就是漢民族先祖對人類起源的一種神奇想像。本文是根據古代有關記述改寫而成。
師:在學習這篇文章之前,老師要告訴大家《女媧造人》這是一篇自讀課。希望大家能將前兩篇的學習經驗、學習收穫用到這篇文章當中,然後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完成今天的學習任務。根據大家剛才總結的想像在表達情感上、在情節上、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老師給大家設定了三個小話題。
師:請同學們從三個話題中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個話題進行探究:可以按照老師學習任務單上提供的線索逐步進行,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探究。我們先來看三個話題:
屏顯:
【話題一】
神性與人性
【話題二】
奇怪與巧合
【話題三】
神話改編的時代價值
師:現在請同學們先閱讀課文,再完成學習單上的任務。同學們開始自主學習。(大約用了8分鐘,過程略)
師:好,同學們大體上都了自己的思路,現在我們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咱們來一個升級版——合作學習,我們把選擇相同話題的同學組合成一個小組,討論交流後把探究結果用圖示展示出來。
屏顯:
神性與人性
【方式】用思維導圖或者結構圖歸納出人物特徵。
奇怪與巧合
【方式】用連線圖展示出兩者相互之間關係。
神話改編的時代價值
【方式】用對比圖或表格展示神話改編的意義。
師:現在我們開始組合,請選同一個話題的同學坐在一起,因選話題一的這組人比較多我們把他們分成兩個小組,這樣我們一共有4個小組。老師給每個組發一張大白紙,把你們小組的想法畫到這張大白紙上,當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圖形完成,如果實在想不出就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同學們,我們現在就開始行動。(大約8分鐘)
(小組活動過程略,教師巡視並做適當的指導。)
師:我們現在開始展示了,先由請話題一的第1小組來展示。
展示圖:
生1:我們組完成的是話題一,女媧的「神性」體現在一日七十變,在文中的第2自然段說出了她一天當中能夠變化七十次,然後,她還可以用黃泥做成小人兒。在第5自然段寫出了女媧用黃泥揉團成了小人兒。他還用枯藤沾泥漿四處揮灑變成小人兒。在第15自然段能找到依據。女媧又把人分為男女,在最後一段可以找到依據,她為了讓人類繼續生存下去,把那些小人分為男女。
生2:女媧的「人性」分為五個,第一個是孤獨,就是因為孤獨,她才想有跟她一樣具有人類特徵的生物該多好。第二個是疲倦,就是當她走呀走累了時就在池子邊蹲下來,還有第二天,天剛微明,她趕緊起來繼續工作。第三個是有智慧,在用黃泥揉成人之後,她想到一個更快的方法就是用枯藤沾泥漿四處一揮就可以變成很多小人。第四個是母親,因為她創造了人就可以看成人類的母親。第五個就是可愛。她對著水就像在玩一樣,一會笑,一會假裝生氣。讓人感覺很調皮、可愛。
生1:我們組認為作者想塑造的形象是人類的母親。有著人類母親的形象。這是就是我們組的交流。(掌聲)
師:大家覺得怎麼樣?原來塑造女媧就是為了給我們展示人類母親的形象。
師:我們有請話題一的第2小組。如果有和第1小組重複的內容我們就不說了,說我們這一小組的新的發現。
展示圖:
生1:我們組覺得女媧在「神性」方面很有法力,感覺她法力無邊。
生2:在「人性」方面,第一個是很慈愛,她給自己心愛的孩子取了一個名字,叫做「人」。第二個是情感變化,上一組已經說過了,第三個是她會遇到困難,比如當她的志願沒有達到,她已經疲倦不堪了,還有她也會克服困難,她考慮到人總是要死亡,死亡了再創造一批會很麻煩,怎麼才能使他們繼續生存下去呢?於是她把小人分為男女,讓他們配合起來創造後代。
師:你們組是否還有補充,也就是在第1組的基礎上有什麼新的發現?這一組沒有上來的同學也可以補充?
生:我覺得當女媧遇到困難時她會很好的解決,所以女媧很聰明。
師:看來在塑造人類母親形象之外,給我們塑造的女媧形象又是很有智慧的。
師:這兩組同學誰可以最後做一個總結陳詞?
生:我覺得她既具有神性又有人性,能使人物更加真實、更加鮮活。也能將這個虛假的故事更加讓人信服。
師:即使是虛假的故事,想像出來的人物也讓人非常的信服,這是因為她有人性,有人類各種各樣的品行在裡面,即使虛構出來的人物,仍然讓你感受到他是真實存在的。
師:現在我們請話題二的小組上來展示你們的作品。
展示圖:
生1:我們講的主題是奇妙與巧合,我們找的第一個是文中用黃泥造人和現實中的黃河流域、黃種人有關聯,並且這個黃泥也來自於黃河流域和土地。
生2:從這裡我們看出我們中華大地從遠古開始有黃種人,又有黃泥造人的傳說。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神話的一部分是當時科技還不發達,遠古人對過去一些事情的解釋。
生1:我們找到的第二個是當時女媧捏出來的泥人落地就富有生命,並喊她「媽媽!」與我們現實當中,嬰兒剛會說第一句話時,大都先喊:「媽媽!」與我們現實很相似。
生2:這些事情真是巧合,在女媧造人時泥人一落地就喊:「媽媽」和現實當中人一出生喊得也是「媽媽」。看出來也和我們第一個結論相同,神話是人類對過去的事情一種解釋。看來想像和現實真是很巧合。
生1: 第三個是我們找到的是最後一段,女媧覺得自己造人太累了,就分出了男人和女人,讓他們擔負起養育嬰兒的責任,和我們現實一樣,也是分出了男性和女性,並養育後代。
生2: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女媧造人這個神話就有了婚姻和男女關係,這不僅可以代表親情、愛情、友情。還可以看出神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生1:這就是我們組的交流,想像與現實,奇怪與巧合他們之間的關係。
師:通過兩個同學的解讀,我們發現在故事中的奇怪和我們的各種巧合都是在把想像和現實建立關聯。
師:我們來看第三個話題,神話改編的時代價值,我們請這組同學來展示你們的作品。
展示圖:
生1:我們組探究的是神話改編的時代價值,第一部作品是《皇帝的新裝》,這篇與原著有幾處不同,第一是說出真相的人不同。原著中說出真相的人是馬車夫,而改編版說出真相的人是小孩子。第二是騙子在原著是騙親,皇帝可以看到哪些是親生的,但改編版皇帝可以看到是不是稱職和愚蠢的人。第三是在原著中皇帝穿針引線的角色,但改編後的皇帝是典型形象。
生2:我要講的第二部作品是《天上的街市》,它是根據牛郎織女的故事改編,原著是非常悽慘,給人帶來悽慘的環境,改編之後呈現的給我們是溫暖的,美好的嚮往。因為當時改編的時代是五四運動後,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導致人們的心情都很沉重的。整個時代和人們的心情都是悲慘的。作者為了讓人們有積極的、樂觀的心態,把牛郎織女的故事改成了天上的街市,希望我們的祖國早日得到解放,看到幸福的曙光。
生3:第三部作品是《女媧造人》,《女媧造人》的原版是階級分明。改編後變成了眾人平等。造人的原因不同,原著是女媧認為天地間沒有生靈才造出人的,改編後女媧造人是她覺得很孤獨,天地之間只有她一人,於是她造了很多這樣的人。這是讚美女媧的智慧和仁慈。還可以看出他們的觀點和精神不同。因為時代的變遷,觀點的不同,所以吸引人們的眼球也不同。
師:我覺得三個同學的表述非常好,表格也是非常清晰,從原著、改編到主旨,建立了一個關聯,在原著的基礎上改編其實和主旨是息息相關,主旨的表達決定了改編的內容,時代不同,改編的內容因主旨發生變化。
師:通過三個話題的探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想像作品的寫作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情節上,想像大膽奇特而又合情合理。在人物塑造上,兼具「神性」和「人性」。在文本的改編上,從表達感情的需求出發。所以我們發現,想像作品離不開想像,又基於現實,又從生活出發。就像餘華老師所說:
屏顯:
當我們考察想像在文學作品中的作用時,必須面對另外一種能力,就是洞察的能力。我的意思是說,只有當想像力和洞察力完美結合時,文學中的想像才真正出現,否則就是瞎想、空想和胡思亂想。
師:餘華老師的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要多一些洞察力,在寫作中我們要多一些想像力,來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神話。
師:同學們,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行動吧,今天的任務就是根據以上學習收穫,請同學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完成文言文《夸父逐日》改擴寫。
師:餘華老師的這段話給大家傳遞的就是,在生活中我們要多一些洞察力,在寫作中我們要多一些想像力,來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神話。
師:同學們,從今天開始我們就開始行動,今天的任務就是根據以上學習收穫,請同學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完成文言文《夸父逐日》改擴寫。
屏顯:
夸父逐日
夸父與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飲③,飲於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飲大澤⑤。未至⑧,道渴而死⑥。棄其杖,化為鄧林⑦。(選自《山海經·海外北經》)
①逐走:競跑,賽跑。②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③欲得飲:想要喝水解渴。欲,想要。④河、渭:即黃河,渭河。⑤北飲大澤:大湖。傳說縱橫千裡,在雁門山北。北: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向北方,向北面。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⑦鄧林:地名,今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鄧林即"桃林"。⑧未至:沒有趕到。
參考譯文: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丟棄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