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就開始經常頭暈,後來發展到抬頭低頭都會加劇眩暈。40多歲的鄭生(化名)說,自己已經有40年沒敢抬頭看天。半年前,鄭生在深圳大學總醫院神經內科被診斷為前庭性偏頭痛,開始接受治療。
診療中
近日,他驚喜地發現自己終於敢抬頭看天上的星星了。
隨時暈、隨時吐,睡覺都不敢平躺
2019年11月,深大總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張紅鴨接到一個電話,「醫生,我四十年不敢抬頭,暈死了」。
原來,打電話的是鄭生(化名),他說上小學的時候,有天突然頭暈、噁心、嘔吐,去醫院看病吃藥,過了幾天終於緩解了,但之後就反反覆覆發作,一年總要犯好幾次。
這些年他走遍多家醫院,吃藥打針各種治療,但總是斷不了病根。鄭生說,從小學起他就不敢像別的孩子一樣蹦蹦跳跳、痛快玩耍,漸漸連頭都不敢抬。犯病後,晚上從來沒看過天空上的星星和月亮。鄭生咬牙堅持上學、堅持治病,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這害人的暈病趕快好起來。」
可是隨著年齡增長,鄭生的病不但沒好,還越來越嚴重了。最近七八年,幾乎每天發作,每次持續好幾個小時,鄭生不敢抬頭、不敢低頭,甚至不敢搖頭、回頭,因為這些動作都會讓他的症狀加重。
最後,他睡覺都不敢平躺,而是把枕頭墊得越來越厚。現在,枕頭足足高2尺,相當於「坐」著睡。考慮到會隨時發作的頭暈、嘔吐,他只能做些不用坐班的自由工作,不能像正常人那樣生活、社交、工作,不光身體難受,心裡也沒有一天輕鬆過。
去年,已經47歲的鄭生在網上查到深圳大學總醫院神經內科有專門的眩暈方向,抱著有些無奈也有些期待的心情,他給張紅鴨打了諮詢電話。
配合醫生打半年「持久戰」,終於控制住
張醫生聽了鄭生的經歷,也覺得有些吃驚,平時遇到過眩暈十多年、二十多年的病人,但一暈就是四十年,症狀還這麼嚴重,確實少見,於是建議鄭生趕緊到醫院來看看。
常見症狀
接診後,張醫生詳細詢問了他近四十年的病史,又仔細進行專科查體,發現鄭生眼球震顫的現象非常明顯,而頭顱影像學及腦血管沒有任何異常。雖然鄭生沒有偏頭痛病史及類似家族史,但發病的特點非常符合「前庭性偏頭痛」的診斷標準。
張醫生向鄭生耐心解釋了自己的考慮,並告訴他,要好好治這個病,就得按照醫生的建議規範用藥,可能要一段時間才能見效,必須堅持。
鄭生聽了覺得有道理,以前看病,常常就是打一針止吐藥,從來沒有長期用過藥。這一次,他決定積極配合醫生,於是開啟了治療以及預防用藥的持久戰。
果然,治療2個月後鄭生頭暈發作的程度、頻率降低了一半。4個月時,眼球震顫開始減輕。6個月時,鄭生開心地走進診室,告訴張醫生,他的「高枕」已經束之高閣,終於可以平躺著睡覺,還有,他也終於能「抬頭」看星星了!
因常年患疾,鄭生還存在睡眠障礙,所以治療還在繼續。不過鄭生已經信心大增,覺得整個人生都不一樣了。
2012年全球才統一「前庭性偏頭痛」概念
據張紅鴨介紹,偏頭痛和眩暈是臨床常見的兩種疾患,對於二者之間的聯繫全球早有報導,但直到2012年,國際專業學會才首次共同制定並統一前庭性偏頭痛的概念及診斷標準。2018年,我國根據國情發布了《前庭性偏頭痛診治專家共識》。
前庭性偏頭痛終生患病率約為1%,40-54歲女性年患病率達5%,其中,偏頭痛人群患病率為10.3%-21%。睡眠剝奪、應激、不規律飲食、閃爍光線、異味、食物和天氣變化刺激以及女性月經等因素均可誘發眩暈發作。部分伴有偏頭痛病史及家族史,少部分甚至沒有頭痛的表現。
頭暈/眩暈的頻繁發生不僅給患者生活及工作帶來極大困擾,部分還是腦血管病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亟需重視。前庭性偏頭痛的診斷以病史為主,需要在詳細問診的基礎上,結合純音測聽、前庭功能、影像學、基因檢測等相關檢查與其他疾病進行鑑別(如梅尼埃病、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前庭陣發症、腦幹先兆偏頭痛、後循環缺血等)。
前庭性偏頭痛發作期症狀較重或明顯影響日常活動的患者,需要藥物治療。每月發作大於3次的,需要藥物預防治療。
張紅鴨在此提醒市民:
1.頭暈/眩暈發作後及時就診神經內科門診,進一步明確病因是關鍵。
2.首次發作頭暈/眩暈,伴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需排除後循環缺血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3.前庭性偏頭痛患者,須避免誘因、規範預防,寫頭暈/眩暈日記實時記錄病情變化。
4.積極配合醫生,是臨床動態評估病情的保障,定期複診,以便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