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月華
暢銷書作者 + 兒童心理諮詢師
想要孩子身心靈更健康學習更出眾
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 文 = 60分媽媽月華 -
私人微信:lsfmmyh02
23日晚上看到臺灣藝人劉真去世的消息,雖然對她的狀況早有心理準備,但等了一個多月來都沒能等到奇蹟出現,內心不免感到遺憾。
劉真雖然不是最有名的藝人,但很多大陸觀眾對她也很面熟,她長相甜美,經常參加臺灣的綜藝節目,號稱臺灣的「國標舞女王」。
她和小S關係很好,兩個人經常會在節目中鬥舞。
她是因為有一次帶感冒的女兒去看醫生時,女兒拒絕聽診,醫生為了示範先聽了劉真的心音,發現她有心臟雜音,經過詳細檢查,是「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
我們都知道心臟跳動的過程就是心臟驅動血流前進的過程,為了讓血流順利地向前流動而不倒流,血流在心臟內要通過二尖瓣、主動脈瓣、三尖瓣和肺動脈瓣4個瓣膜。
健康的瓣膜在打開的時候能夠完全打開,不影響血流通過,如果不能完全打開,就是瓣膜狹窄。而在關閉的時候則能夠完全關嚴,不造成血液倒流。如果不能完全關閉,就是瓣膜關閉不全或者叫瓣膜反流。
當出現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就需要進行處理,目前,心臟瓣膜手術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技術,手術平均死亡率已降到3-5%左右,也就是說,手術的成功率高達95%。
根據臺媒報導,當時劉真可以選擇人工瓣膜,但需要終身吃抗排斥藥,劉真因為還想再要一個小孩,擔心長期吃藥會影響胎兒健康,選擇進行瓣膜修補,手術定在2月7日,當時劉真以為就只是做個普通手術而已,誰知道意外就這麼降臨。
在手術中,劉真突然心跳停止,先後置放葉克膜和右冠狀動脈支架搶救,但她的心臟功能仍遲遲沒有恢復,2月13日給她置換了心臟輔助器。誰知道又出現腦血栓和腦出血,3月初,她做了開顱手術。
她的老公辛龍多次在網上為她祈福,希望她能撐過去。
但她的病情太嚴重,3月12日,知情醫師稱,劉真腦部有血塊,多次手術清除,但右腦血栓的情形仍不斷發生,左半身已無知覺,呈現半癱狀態。
最後,劉真還是沒能撐過難關,3月22日病逝。
她的離世,帶給家人無盡的悲痛。她的父母已經七八十高齡了,白髮人送黑髮人,自然讓老人心如刀割。
對於深愛她的丈夫來說,愛妻的離世,也讓人痛苦不已,據說劉真的丈夫辛龍在痛失愛妻後一度想尋短見,所有人鼓勵他要為了女兒活下去。
但最最可憐的,還是她4歲的女兒。劉真在世時,女兒都是由她親自照顧。
在劉真入院45天的時間裡,她女兒一直沒有看到媽媽的病容,也沒有讓她去醫院探望,而是乖乖留在家中等媽媽回來陪自己去上學。這期間,她都是由保姆照顧。保姆每周有一天休假,在保姆休假時,都是由辛龍親自照顧孩子。
因為擔心女兒知道真相後承受不住打擊,不希望女兒受傷,辛龍表示他還沒有和孩子透露媽媽去世的消息,也不會讓女兒去靈堂送別媽媽。
看到這裡,忍不住一聲嘆息。我能理解孩子爸爸的做法,在巨大的哀傷面前,大家本能地會選擇不把真相告訴給孩子。
對於家長而言,年幼的孩子實在太弱小,大家本能地覺得孩子無法承受喪母這樣巨大的打擊。大家更害怕的是,如果孩子知道真相後,哭著鬧著要找媽媽,自己不知道要如何去勸慰孩子。因為我們可以對大人說節哀順變,可以用言語去表達哀傷與苦痛,但卻不知道該如何讓孩子停止悲傷。
尤其,很多時候,我們能壓抑住自己的情緒,假裝自己沒有事,假裝自己已經接受了現實。但我們卻沒有辦法壓抑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崩潰時,大家擔心孩子的哭泣會勾起自己內心的傷痛和對已逝親人的思念,到時候如果自己跟隨孩子一同情緒崩潰,那就太恐怖了。
這種種原因,讓大家更寧願選擇迴避,先把事情擱置,想要等孩子再大一點,再懂事一點,再告訴她真相。
但是,家長不說,孩子就真的不會知道嗎?
孩子都是敏感的,他們本能地會從家長的態度察覺出不對。就拿劉真的女兒來說,在劉真手術之前,她離開時告訴女兒的一定是媽媽很快就會回來。女兒滿心期待,會一直等著媽媽回家。
當她思念媽媽時,一定會經常問她的照顧者,媽媽什麼時候回來,我什麼時候可以見媽媽。現在的網絡這麼發達,孩子從小早已習慣當親人遠離時,選擇視頻對話。
當每次她類似的問題提出都被家人以各種理由拒絕時,孩子內心一定會有疑惑。她會開始擔心,是不是因為自己不乖,不聽話,表現不好,媽媽生氣了,才會不回家,也不與自己視頻。這時,孩子內心就會開始緊張,她會更想念媽媽,更急切地想看到媽媽。
她也會敏銳地察覺到,每一次提起媽媽時,家人的表情都會變得沉重、哀傷,而她等來的依然是失望,這時,孩子的情緒會更容易崩潰。
此時,健在一方的父母因為自己也處於痛苦的情緒,他還要對孩子負全責,大人情緒好的時候,還能耐心哄騙,而一旦大人也情緒不佳的情況下,就很可能會暴跳如雷。
孩子會覺得自己不乖,不夠好,她的內心會更加自責,這又會進一步增加她的焦慮,孩子的行為就會出更多的狀況。
人在生氣的時候,大腦功能失調,很容易被情緒控制,當情緒到達極致時,就會一個不小心說出氣話,把真相暴露,這時孩子就會承受更大的打擊。
媽媽與孩子還有天生的心靈相通,媽媽們一定都會知道,就算孩子還小,還不會說話,媽媽也能輕鬆讀懂孩子的需求。一旦孩子有什麼問題,媽媽就算沒有與他在一起,也一定會心緒不寧,第一時間感受到不對勁。
孩子也是一樣,媽媽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連結,越小的孩子,與媽媽的連結越緊密。當媽媽離開,連結不再時,孩子第一時間就能感受到。他內心會感受到巨大的恐慌,有一種被陰影吞噬的感覺。但是因為沒有人告訴他真相,他沒有辦法去理解內心的這個恐慌究竟是什麼。她只能感受到內心的不舒服。這時,孩子的行為就很容易出問題。
而當她有一天真的知道真相時,孩子會被巨大的悲痛吞噬,這時,她遭受的創傷反而更大。
所以,對孩子隱瞞真相,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與其隱瞞,不如相信孩子天生的承受力,陪她一起去經歷喪親之痛。
要選擇一個孩子足夠信任,能夠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的人鄭重地去告訴她真相。
這個人選非常重要,因為喪親是人生巨大的悲痛。孩子會出很多狀況,所以,一定要有一個足夠穩定、足夠耐心的人,能夠一直陪著她去經歷所有的情緒,接受並允許她所有不乖不聽話的行為,同時,這個人在未來還能很長時間陪伴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重新獲得安全感。
在告訴孩子媽媽已經離開了的真相之後,要陪孩子一同去經歷她可能出現的情緒變化。
死亡是一份巨大的喪失,孩子從小到大,她可能經歷過很多,比如,她會經歷失去,但失去的東西可能等待一段時間會再回來,也可能有的物品掉了,可以選擇一個新的進行替代。所以在孩子的經驗裡,他們無法理解死亡,他們不明白,為什麼這個人死了,他「離開」了,卻再也不能回來。
這個人還不是別人,而是她最主要的照顧者,是一個帶給她「世界是安全」的人,她不明白,媽媽死了為什麼就回不來了,為什麼不能替代。所以,一定要耐心地告訴孩子,可以用繪本、遊戲等方式,讓她知道死亡是不一樣的,人死了就再也不可能回來。
當這一份悲傷呈現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和行為都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他們語言能力有限,更會以行為表現或生理反應表達自己的悲傷。
他可能會傷心、自責、恐懼,可能會焦慮或具有攻擊性,也可能會手足無措,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而行為上,可能出現退行,比如不肯吃飯,要大人喂,不走路,總要抱,不肯一個人睡覺,要人陪伴在身邊,甚至會尿床,出現各種行為的倒退。也可能會生病,變得好動,動不動情緒爆發。
這時,一定要允許孩子所有這些行為,陪伴她、關注她、給她一份安定的力量去面對接下來的一切。這樣孩子內心那些黑暗的、不舒服的地方都能充分表現出來,孩子在穩定的陪伴中能夠獲得充分的安全感,這份安全感能幫助她從悲傷中走出來。
千萬不能因為孩子與大人不一樣的反常行為,而批評孩子不聽話,甚至吼叫、打罵孩子,這樣會讓孩子的悲傷無法處理。
當與孩子解釋死亡的時候,大人很可能會情緒崩潰,很可能會忍不住傷心流淚,甚至抱怨自責,也可能會在與孩子解釋時出現失神呆滯的狀況,對孩子不耐心。這個時候不要自責,更不要隱瞞和迴避,而是很正常地告訴孩子,自己正在經歷悲傷,可以對自己行為進行描述,也可以問問孩子有沒有類似的感覺。
這樣孩子會明白,有各種情緒很正常,孩子在自己內心的各種情緒出現時,她就會與家人的表現結合起來,內心不容易感受到慌亂。
面對至親的喪失,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是要帶孩子與逝去的親人鄭重地道別。
很多人覺得讓孩子參加葬禮或追思會對他們成長不利,恰恰相反,道別是活在世上的人必須完成並且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只有認真道別過,孩子才能在心裡真正放下這個人。在葬禮或追思會上,孩子看到所有人悲傷的表情,他就會明白自己的悲傷是正常的,自己的思念和不舍也是正常的。
如果能夠事先與孩子商量,允許孩子保留一份逝去親人最重要的物品,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對逝去親人的思念與愛,比如,可以畫一幅畫,可以做一幅手工,可以讓孩子寫信等,孩子就能更好地安放自己的情感,她會明白,或許再也不能見面,但依然可以保有自己的思念與關愛。
至親的離開是人生中最大的傷痛,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媽媽的離開更是安全基地的喪失。這份哀傷,必須要經歷過,陪伴過,允許被表達,哀悼才能向有利的方向發展,並最終得到處理。
點擊下面的標題直接查看
- 今日留言互動-
你會對孩子隱瞞真相嗎?
(月華與大家一起探討)
點擊文末閱讀全文,可以讀到月華在之前所寫的所有文章,並有關鍵字提供搜索功能!
——END——
公眾號ID:liushifenmama長按二維碼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