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所謂盲盒,裡面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或者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註,只有打開才會知道自己抽到了什麼。(來自百科詞條)
根據某二手購物平臺今年年中公布的數據,過去一年,該交易平臺上有30萬盲盒玩家交易,每個月發布閒置的盲盒數量相比前一年增長了320%,其中,最受追捧的盲盒價格更是狂漲了幾十倍,因此,有不少玩家和網友感嘆,「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
小黑了解到,最初盲盒裡的玩具,大多是巴掌大的玩偶。比如香港玩具設計師王信明的代表作品Molly系列,雛形就是一個藍眼睛黃頭髮、噘著嘴的小女孩形象。她沒有表情,消費者可以情緒代入,開心的時候覺得她在撒嬌賣萌,不開心的時候覺得她陪著自己一起難過,有更大的包容性。
有消費者表示:「購買盲盒最大的樂趣,就是打開盒子之前的期待感以及拆開後發現恰好是自己喜歡的那一款玩偶的驚喜感。」也有玩家坦言:「作為一名壓力巨大又無處可訴的「社畜」,拆盲盒也成為了自己生活中最小劑量的撫慰。」
目前,在一些城市的地鐵站、商場裡,都有盲盒的自動售賣機。玩家可以在屏幕上盲選,支付後就能得到一個裝著玩偶的盒子,操作起來就像買一瓶飲料。
迷戀揭開謎底並期待帶來驚喜的玩家,會不斷這樣抽取和購買。而希望直接擁有自己喜歡系列的玩家,會到實體商店裡,把整個系列都買下來,這被圈子裡稱為「端盒」。想100%不落下隱藏款的玩家,甚至會「端箱」。
由於盲盒的不確定性會導致很多人會抽中自己不喜歡或者重複的玩偶,而一些玩家又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端盒」甚至「端箱」,所以玩家微信群裡的置換交流就成為日常。在一個叫「潮玩族」的盲盒玩具交易平臺上,玩家們會曬出自己的玩偶,明碼標價出售,也會放上想要收購的目錄。
小黑覺得,現在的盲盒收集,倒有點像我們小時候吃方便麵想要集齊一套卡片的心態。
與傳統收藏手辦、周邊的方式相比,盲盒銷售的起源主要是抓住了部分人群的賭博心態。浙江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王建明認為,「不確定性」已成為影響購買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加強了人們對結果的預期心理以及可能會獲得的驚喜感。
盲盒經濟發展到現在,裡面裝的已經不僅僅是玩偶、動漫周邊之類的物品了,小黑髮現很多傳統商家都已經蹭上了盲盒的潮流。美妝盲盒、圖書盲盒、美食盲盒、高潔絲盲盒等等五花八門的種類。
似乎可以說,盲盒經濟的產生給商家提供了一個新的銷售模式,它幫助商家很好地抓住了顧客的獵奇心態和賭徒心理。但同時也有一些炒家利用這個機會,將一些稀缺的盲盒炒到「天價」,即使這樣,還是會有消費者搶著買單。很難說是炒作帶來了收藏需求,還是需求推動了炒作。
盲盒經濟在拉動消費,緩解社畜壓力方面確實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小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理性消費,避免一時衝動、盲目消費,在炒家的狂轟亂炸之下守好自己的小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