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娜娜的「大提琴家」人設塌了。
事情是這樣的:最近,歐陽娜娜作客阿雅的節目,被問到「願不願意為了當大提琴家而不當藝人」時,歐陽娜娜的回答竟然是「不願意」。
這個回答,讓在場嘉賓都大吃一驚。
面對眾人的詫異,歐陽娜娜也解釋到:「自從我去美國念書之後,我看到太多厲害的人。既然他們可以去繼續古典音樂的部分,那我覺得不一定要是我。」
言論一出,爭議四起。有人說歐陽娜娜是浪費教育資源,考入了頂尖音樂院校,最後卻放棄,是在為自己想當藝人賺錢找藉口。
但也有不少人贊同她:
「只有真正努力過的人,才知道天賦有多重要。」「每個人都有勇敢選擇自己路的權利。」「畢竟優秀的人很多,但有天賦的只有幾個。」
剛出道時,歐陽娜娜就頂著「大提琴天才少女」的光環。初中時就辦過個人大提琴演奏會,18歲演藝事業正值上升期,卻隻身一人赴美留學,主攻大提琴。
能考入音樂家的搖籃伯克利音樂學院,已經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一個音樂專業學生,每天最少練琴6小時。時間之外,付出的財力和精力的投入,更是不計其數。
歐陽娜娜努力了十幾年,現在卻要親口說「放棄」,對她自己而言也不是容易的事。
圖:@歐陽娜娜Nana工作室
但是她的選擇,也是聰明的。因為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天資有限,與其努力之後只能做一個「平庸」的大提琴手,不如花時間去探索自己更感興趣的事情。
就像章子怡最近在《我就是演員3》裡說過的:「沒有天賦的努力是毫無意義的。」
11歲時,章子怡還是個舞蹈生。論身體條件,她算不上優秀。靠著一張頗有眼緣的俊俏小臉,才被幸運選中進入北京舞蹈學院附中。
為了做個優秀的學生,小章子怡真的很拼,每天都第一個到練功房裡練功,睡覺的時候更是整夜壓著腿。
即便如此,和跳舞有天賦的同學相比,總是會瞬間被「秒成渣」。匯報演出時,永遠跳不到自己理想的位置;參加比賽,拼盡全力也只拿到了優勝獎。
到後來,章子怡終於明白了:藝術是有門檻的職業。即便自己再努力,也比不過那些有天賦的同學。
後來轉考中戲,19歲時就被張藝謀一眼相中,出演電影《我的父親母親》。在此之前,章子怡沒有演電影的經驗,也從未體驗過農村生活,卻因為質樸的表演,一舉拿下百花獎最佳女演員。
出道即巔峰,人們評價章子怡時總會說:「她的職業生涯是幸運的。一直能合作好導演,大製作。」
但章子怡所謂的「幸運」就是勇於直面短板,認清自己,及時更換跑道。在自己更擅長的事情上努力,從來不會白費。
上一季《奇葩說》裡,哈佛學霸許吉如被網友罵慘了。
表現高開低走,因為導師的偏愛,把本屬於其它隊伍的復活卡發給了她,卻在後來PK時大比分落後,最終黯然退場。
這一季再回來,她準備了當初被淘汰的辯題。鏡頭裡,許吉如的狀態明顯差了很多,眼神裡不再有自信的光芒,聲音也缺少底氣。甚至在微博上,#許吉如狀態#的討論辯題本身的還要多。
剛介紹完自己,就沒忍住哭了
連導師都好奇問她,為什麼還要來?許吉如給到的答案是:「對舞臺的渴望大於恐懼」。
的確,像她這樣從小一路優秀的人,綻放過光彩的舞臺那麼多,怎麼甘心敗在《奇葩說》呢?
遺憾的是,在《奇葩說》,許吉如最大的短板不是觀點輸出不夠有道理,而是太想贏。
本科保送清華,哈佛畢業,美女學霸,許吉如什麼都好,卻偏偏不是個「奇葩」。可是在《奇葩說》,中規中矩的人最格格不入。
對她而言,她從未失敗過,即便在《奇葩說》裡是用自己的短板來做人生一搏,也要破釜沉舟來試一試。
迫切想要證明自己就會心急,到最後動作變形,慘澹收場。怪不得連馬東都忍不住直言:許吉如的內心是「失重」的。
有些時候不能贏,不是因為不優秀,真的只是因為不合適。蔡康永勸許吉如也很對:「人生有那麼多圈子,不是每個圈子都要去繞一圈的。」
困擾許吉如的,就是「太想贏」的心態,所以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圈子裡徘徊,在失敗中質疑自己,在顯而易見的短板上糾結太久。
正應了作家劉震雲說過的那句話:「生活本沒有輸贏,但是你一旦有了勝負心,那你便是輸家。」
「輸贏都是人生常態,更寶貴的是一顆平常心。」
在職場上,我們也經常能看到這種人:起初因為太想贏而懷著雄心壯志,到後來用力過猛,結果適得其反。
1、太想贏的人是輸不起的
很多時候,太想贏的人倒不是想要站在金字塔頂端,而是因為看不得自己輸。
就像馬東一眼看穿了狀態不佳的許吉如:「《奇葩說》只是一個遊戲,人總不能被遊戲傷害,也不能被它左右。」
同樣學術派的陳銘,也是第四年才獲得了BB King。剛參加《奇葩說》時,陳銘因為太中規中矩,總被安排到不太起眼的位置。他是學術派,不屬於《奇葩說》的舞臺。
但四年參賽,每年都從海選開始,貢獻了無數場「神仙打架」,才逐漸站到舞臺中央。
所以,的確,人生本來就做不到處處完美,誰還沒有幾次「輸了」的經歷。只有輸不起的人,才會久久沉浸在悲傷的情緒,否定自己,無法上岸。
2、相信天道酬勤,但要學會精準努力
天賦是基礎,但是沒有努力,一輩子都夠不到天頂。人們羨慕章子怡「彈無虛發」,但卻很少有人看到她是用拼命撐起了每一部大製作。
2002年出演《英雄》時,章子怡早已獲得過影后。但在甄子丹、李連杰、張曼玉、陳道明等眾多大牌明星中間,章子怡還只是個小配角。
為了戲份只有15分鐘的配角如月,章子怡足足在劇組蹲了一年,有媒體寫她是「板凳公主」,但她卻並不在意。
在章子怡看來,能把角色的痴情演到極致,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就像她對自己的評價一樣:
「我不是一個特別懂得怎麼樣去保護自己的人,就是所有的一切,情感、身體全都給角色,盡力把所有的動作做好。」
接拍《藝伎回憶錄》時,章子怡的英語水平還很差。為了拿下這個角色,她就像個小學生,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背,幾個月時間才記下所有臺詞。
《一代宗師》準備期間,即便已經是國際巨星,也經常能看到章子怡素麵朝天,在排練室裡壓腿疼到哭,和太極師傅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學。
但是,因為找到了正確的方向,精準付出努力,才讓每一次勤奮付出都能有所收穫。
3、分解關鍵動作,及時收集反饋
卡夫卡的《城堡》有這樣一段話:「努力想得到什麼東西,其實只要沉著冷靜、實事求是、就可以輕易地、神不知鬼不覺地達到目的。」
所謂沉著冷靜,就是要求放平心態。所謂實事求是,就是要學會客觀地看待優劣取捨,懂得審時度勢。
及時止損,分析關鍵動作,收集周圍的反饋。在邁出下一步之前,才做出更正確的決定。
有時候承認自己「不行」,或許才有機會解鎖生活更多的可能性。一定記住:太用力的人是跑不遠,太想贏的人或許很難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