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幼兒園面面試,她全程英文交談。
被臨時要求做全班小朋友的紙杯蛋糕,一個上午就完美搞定。
丈夫的公司呢,也是在她的「輔佐」下創辦的。
明面上,她是許總的太太,但是觀眾都看得出來,她才是這個家和公司的主心骨。
於是網上出現了一個熱詞:顧佳顧學。
即,學習顧佳當媽媽的全面修行。
作為媽媽界的「天花板」,顧佳真的只能仰望了……
雖然電視劇有誇張的成分,比如網友們詬病它「工作兩年就創業還非常成功,30歲住進豪宅,一個愛x仕能打入豪太圈且拿下大訂單……」
但劇中顧佳作為媽媽的一系列神操作,還是非常擊中我:
為孩子能上國際幼兒園,貸款換高級學區房、甘願俯下身給更有權勢的王太太提鞋……
當孩子遭遇霸凌,她的處理也堪稱教科書級,簡單回顧下:
首先,安撫孩子的情緒;
接著,關起門來以牙還牙;
最後,面對被打的媽媽說要報警,直接淡定優雅的懟了回去:
「該報警的人是我,你不經我同意把我兒子帶到這兒,叫拐帶;該從幼兒園滾蛋的也是你,要不然把你收回扣謀私的爛事發到群裡。」
而對兒子的三觀教育也毫不含糊,面對其他家長聯名要求某個癲癇的小孩退學,她覺得癲癇既不是傳染病也不具有攻擊性,不應該歧視有癲癇病的孩子。
甚至全家上陣,教育孩子如果再遇到同學犯病該如何去幫助他。
當然,這些都學不來,也不見得適合所有人,可真長見識啊!
你看,一個媽媽,做成這樣,很牛了吧?
不!
在談到這個角色的時候,很多網友還是認為她一點都不行,因為她有著全職主婦的原罪:不自己掙錢。
網友們的留言也是清一色的否定:
看到這裡,作為三娃媽媽的我一下子就來氣了!what?!說全職媽媽就不是什麼獨立女性的人,請問你們的底氣又是什麼?掙錢,才是女性價值的唯一標準?
今天先不聊獨立女性的問題,咱們就先談談全職媽媽。
其實,家庭主婦被人噴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她們在外人看起來似乎也沒幹什麼,而是整個環境都沒有對家庭的投入給予勞務費用標準。
所謂職場也只存在於「以營利為目的的社團法人」——公司裡。
所以,她們的價值何來被認可?
也正因為同樣的原因,職業女性也會在工作之餘負擔起更多的家務勞動和育兒。
畢竟家務什麼的,都是些「簡單的小事」嘛……
日本有一位媽媽帶著5歲的女兒去超市,打算買即食的土豆沙拉。正當自己拿了沙拉盒子在手的時候,一位大爺在背後說:
「為人母親,土豆沙拉什麼的,好歹要自己做吧!」
大爺說完就走了,留下媽媽站在櫃檯前,愣在那裡全身僵硬,這盒沙拉是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
確實,土豆沙拉在以精美著稱的日本料理裡,只能算是一到小小的涼菜。但是做起來就非常簡單麼?
普通網友在家計時自己做一份土豆沙拉的時間,差不多也都需要半個小時。
可別忘了,這只是做菜的時間,還有清理呢!這也只是一道小菜,還有其他主菜呢!
女性對家務的付出,就像這份土豆沙拉一樣,人們只能看見那一小碟菜,卻看不見前前後後花費的功夫和精力。
而至於育兒和陪伴,更多的也是媽媽們在挑大梁。
別不承認,雖然我不否認現在爸爸們在育兒上的付出和承擔越來越多,但「消失的父親」依然是現代家庭的普遍問題。
全國首份《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顯示:55.8%的家庭,媽媽是陪伴孩子的第一人。無論是工作日還是周末,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都遠遠高於爸爸陪伴孩子的時間。
尤其是在寶寶剛剛降生的頭幾年,媽媽的育兒負擔會更重。
無論是社會的共同認識、還是母親自身和孩子之間的緊密聯繫,都會讓媽媽在帶孩子的時候壓力更大、也會在出問題之後更加容易陷入自責。
對於孩子的主力照顧者,我們看得見的是她在不停地忙活:洗澡、做飯、哄睡、陪玩。
但是我們看不見的,是她缺失自由時的焦躁、哄不好孩子時的無力、時刻緊繃著神經的壓力。
前幾天,有這麼一個女孩子在網絡上PO自己的舞蹈。
她是一位媽媽,身材火辣,腿細腰長,喜歡跳韓國女團那種熱舞,跳得也不錯。沒想到評論區卻留下一堆謾罵:
「真為你家辛苦為家付出的男的,感到悲哀。」
「苦了她老公了。」
「這種的能當朋友,但不能結婚,看不住的。」
同樣作為媽媽,我羨慕她產後恢復得如此之好,但我更羨慕的是她在成為母親之後,依然有自信展露自己的女性之美。
可我沒有想到,母親的性感和美麗,在很多人看來是刺眼的。
與她相反,太多女性成為媽媽之後,主動放棄了對外表美的追求。
當媽前,我們花大量時間打扮自己,穿著打扮的目標是「美麗」;
當媽後,時間和精力被娃佔據,我們對穿著的要求只剩「舒適」,更別提打扮、化妝、保養、護理、逛街了。
是我們不喜歡繼續美美的麼?不是的,是這個社會對母親的刻板印象也深深根植於所有女性的腦海。
母親不被允許表現美麗,同時還被要求隱藏醜惡。
還有位二胎媽媽在網絡平臺PO了一張圖,圖片是自己生完孩子後鬆弛的肚皮和爬滿肚皮的妊娠紋。
沒想到熱評第一竟然是:你發這個圖,又會有很多女人不敢生孩子了。
我不知道有哪些女性在決定要孩子之後,會被妊娠紋嚇跑。但我只想說,妊娠紋只是所有生育「副產品」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啊!
生育的「可怕之處」還有:
漫長且效果微小的恢復;
漏尿、鬆弛等難以言說的生育損傷;
性生活質量下降;
產前產後抑鬱症;
職場威脅;
家庭關係的變化;
隨之增加的家務壓力;
巨大的育兒的時間和精力;
……
當媽的,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孕育新的生命。
我們讚頌母愛,卻不敢直視母愛背後的傷疤?
英國作家蕾切爾·卡斯克寫了一本書,名為《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在書裡,蕾切爾描寫懷孕到成為母親之後,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掙扎、痛苦、矛盾和困惑。
剛一懷孕,醫院就向她發送了一大疊資料,包括營養、瑜伽、分娩知識、產前培訓等等,她需要為撫養孩子而重新學習非常多的知識;
開始餵養母乳之後,她乳房不再是自己的,也不再關乎美麗或者性感,它只是嬰兒食物的器具;
為了照顧嬰兒,她需要離開職場,也因此在社會和經濟地位上和丈夫發生了嚴重的不對等。
她發現孩子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平衡的,如果要做自己,她就不能管孩子;如果要管孩子,她就無法很好地與人展開合作、進行正常的社交。
因此她在書裡寫道:「母性是一座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的圍城。」
而正因為成為母親的代價如此之大,我們才需要將「母親」這個角色捧上神壇,用各種浮誇的言辭去讚美她,而忽略向大眾宣傳母親背後的隱忍和傷痛。
而一旦有母親開始訴說自己的辛苦,或者採用一些辦法讓自己從母親的樊籠裡掙脫出來,比如購買超市的即食土豆沙拉時,就會有人來說:
「為人母的,好歹土豆沙拉要自己做啊。」
「給孩子不要買速凍餃子,手包的才好吃營養。」
「丈夫襯衫的領口和袖口當然要手搓才幹淨。」
「孩子才是最大的財富,工作那邊應付過去就可以了。」
「都當媽了,還打扮得那麼妖豔幹嘛。」
然而一段長期處於犧牲和奉獻的感情,會是健康的麼?
還記得前段時間被diss的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嗎?被批評:「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有兒女。」
外形靚麗,能打理丈夫事業,十項全能的家庭主婦顧佳,被噴「不掙錢的女性還是不獨立。」
電影《找到你》裡因為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女律師李捷,被丈夫堂而皇之出軌,被婆婆刁難「不顧家」。
但女性存在於世界上的面目本就不只一種,既沒有任何一種壓力要我們必須當媽媽,也沒有任何一種標準的當媽的模板。
圖片來源:《BOSS說》
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被採訪問到: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她直言: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不應該有那麼多的角色偏見。
在成為母親之前,她們首先是一個人,有權利去探索人生的任何一種可能。
世間廣大,塵世繁華,當媽的,本來就有萬千種樣子。
但我們總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感受母親對孩子的愛,和對自我的價值探索,無論她是踩著高跟鞋拼殺在職場,還是繫著圍裙慢慢做湯羹。
對母愛最好的回報,並不是用一些偉光正的詞彙去限定她們、描述她們,而是將她們從道德神壇上解放下來,首先將她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看待。
去看見她們最真實的面目,去儘量滿足她們最真實的需求。
母職並不是天職,是兩個人相親相愛,所以決定要組成一個家;
母愛也不是天性,這種紐帶需要和孩子一起慢慢建立。
無論我們的身份是不是母親,請永遠不要忘記,去享受這個花花世界的快樂。
原創內容,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Protected by copyright.
Copying without permission is forbid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