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用一段來了解一下這個幸福的小家是怎麼來的:
我跟我先生是在東京機場認識的,當時他在紐約,是紐約土生土長的,我是在日本工作。我記得有一天晚上,我跟他講說:「我希望我們兩個人在一起。」他說:「好,那我就回臺灣。」於是,我們結束了兩年半遠距離交往,結婚了。
1999年結婚,我們拖了四年半沒有生小孩,但是在之後的7年我生了5個孩子(此處臺下滿是驚嘆聲)。這5個孩子分別生在2003年、2006年、2007年、2009年、2010年。除了老三是兒子,其他4個都是女兒。而我們家老二跟老三,他們差11個月。所以有一天,當他們發現這個問題之後,來找我:「媽咪,你知道嗎,我們兩個人有一個多月時間是同歲吔!」我說:「是真的嗎,好像是真的。」因為姐姐晚出生了10天,弟弟又提早出生3個禮拜,他們兩個這樣湊合就正好差11個月。
這就是我們的七口之家。
圍繞著共創一個美滿家庭這個主題,臺灣媽媽趙文瑜總結出一句話「參與教育,圓滿每個家庭」。下面我們摘錄了她分享的部分觀點和具體做法,大家一起來學習吧!
1.讓我們自己先養成習慣
孕期養成習慣的這些事情,我覺得會讓我在孩子生下來之後,繼續延續這個習慣。比如閱讀,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因為我是職業女性,懷孕時我必須去開會,去上班,去做所有事情。中午是唯一可以坐下來,留給我自己的時間。我把燈光全部關掉,坐在椅子上面,開始跟寶寶講話,開始閱讀,一本書大概15分鐘。我慢慢這樣分享,慢慢地讀,慢慢跟孩子講。15分鐘,它會讓我整個心情穩定下來。這是我的一個習慣,所以到現在,老大11歲,11年來的每天在家裡面還是跟孩子親子閱讀。
這個氛圍,這樣一個所謂的習慣是從懷孕開始,先生跟著我一起,每一胎都是這樣一起做,一起做這些事情,我覺得我沒有辦法讓我先生體會胎兒在我肚子中的感受,但我必須跟他分享,我會請他跟我一起去進行一些活動,這個活動,能夠讓孩子也參與在其中。
2.怎麼去引導孩子喜歡讀書
我再順便談閱讀的這件事情,怎麼去引導孩子喜歡讀書。很多家長問我,為什麼你們家孩子喜歡閱讀,他不會啃書嗎?不會撕書嗎?為什麼我拿到書,孩子就開始跑?
其實這中間有很多我們可以去做的。比如三個月的寶寶還抱在懷裡,就可以開始跟他互動。同時,選書也很重要,我們在翻頁的時候會說:「寶貝,翻頁了。」每翻一次,我們都講要翻頁了,我們去引導他什麼叫翻,怎麼去愛護書。類似像這樣,我們在家的這些動作,跟我們怎麼閱讀書籍其實都有關係。我們要從小給孩子這方面的一些習慣,讓他養成尊重書籍的態度。
我們家還有一個傳統,在一起閱讀的時候,誰選書,誰可以坐在中間,可以讓我摟著。因此,我們家每個寶寶都很喜歡選書。這也是我們希望達到的效果。閱讀的這種過程,我相信可以帶動我們生活很多話題和內容。
3.用實際的行動去體會和感受
我們家老三他坐不住,他的坐姿也很不好。怎麼講?就是他坐的時候,你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他永遠沒有辦法很規矩地坐好。我一直擔心他在成長過程中,脊椎等各方面會側彎,會對身體有影響。
於是我想了一個方式,帶孩子去騎馬。因為騎馬過程中要求你必須要坐直。
第一次去時,老師跟我講:「媽媽,快點回去跟你兒子講,這樣太危險,他一定會摔下來!」
結果第二次去(當時我也在騎),在另外一邊突然聽到一聲巨響「嘣」,孩子摔下來了。但是好在有穿防護衣,就是安全背心。我問我的教練沒有關係吧。教練說應該沒有關係,不用擔心。之後我繼續在騎,又聽到一聲,他又摔下來了。那天,他摔了三次。
下課以後,孩子的教練跟我問我:「剛剛你還好嗎?有沒有很擔心?」我說:「有擔心,但是我也沒辦法,我也下不了馬,所以我相信你在旁邊不會讓他有危險。」他說:「謝謝你沒有馬上衝過來。我要讓這個孩子知道,他必須尊重這件事情,他必須要去遵守一些要求,不然會有安全上面的問題。」
到了第三次上課,老三終於學會了怎麼去坐,從此以後就都OK了。
4.擁抱是一種技巧
擁抱,這件事情有一個技巧,我想示範一下。
我覺得擁抱,平常我們都是這樣簡單抱一下。但我覺得擁抱如果可以上跟下,上跟下,緊緊地摟住,稍微再拉近一點,左右搖一搖,那個感覺真的不一樣,不信待會兒試試看。
擁抱,這是相當於跟人說好愛你,好愛你,這是平常我們在家裡面必須做的。有時候孩子可能不想要,沒有關係,但是媽媽還是想跟你講我愛你。我現在在臺灣經常做這樣的示範。
另外,我看到臺灣有的家長有時候會拎著孩子,手是這樣拉著孩子走路。我心想他如果可以用雙手十指跟孩子握緊,在走路過程中還能有點別的,比如我小時候跟媽媽走路,媽媽會一邊拉著我一邊走,跟我講好愛你,讓我心中覺得滿滿的愛。所以我們不應該是拎著孩子,而是要跟他手握著手,牽著手走。
5.互動與參與
讓孩子盡情去玩,去創造,就很好。送去外面學是一種,我覺得在家裡還有更多事情我們可以做,可以一起參與。今天很想跟大家分享的這些事情都是可以透過參與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的個性,他們的喜好,他們的強弱項,而只有通過了解孩子才會知道怎麼去引導。
二女兒大概3歲的時候,我們買了一個書架回來。我跟她講要不要幫忙,於是她開始幫爸爸一起組合書架。我覺得在互動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一種認真,一個3歲的孩子在那邊很認真地敲打。這就是一種互動,這種互動就是我們平常在跟孩子講:不是說你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什麼事情,什麼事情我們都可以一起做,什麼事情我們都可以試試看,並且是一起試試看。一起做做看這種情況,在我們平常生活過程中,不斷、不斷讓它在發生著。
我們家有一個傳統,我一定會在孩子生日那天讓他自己做一個蛋糕,一個數字蛋糕。我們家老二跟老三,還是好小的時候,看著香噴噴的蛋糕,他們兩個覺得好香,於是,他們就去研究。我很喜歡這樣的畫面,什麼事情都是我們大家一起參與。每次幫誰做蛋糕,都是跟所有孩子一起做。我很想跟大家分享,我們家庭的這種氛圍,很多事情必須要一起參與,而不是我做什麼,你做什麼,任何事情你都不用煩惱,我們都會幫你一起做好。
圖為臺灣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趙文瑜在「尊重生命·自然養育」論壇上
點擊「閱讀原文」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