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海口N次方公園舉辦小島市集引得遊人如織。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文丨海南日報 郭萃
網紅美食、手縫皮具、手繪作品、定製香薰、DIY飾物……少有流水線上的「批量同款」,多的是有趣好玩的原創設計,這樣的創意市集,您逛過嗎?
不論是這兩年「五一」期間在海口N次方公園開辦的小島市集,還是節假日期間在很多商業綜合體、公園組織的各類有主題的市集,這類兼具展覽、購物、文化交流等功能的文化藝術活動,已經漸漸被海南的消費市場認可。
那麼創意市集在海南,是如何誕生的,又將走向何處?來跟隨海南日報記者一探究竟。
今年「五一」期間,在海口N次方公園的廣場上,一場主題為「春日LIFE野餐」的小島市集活動在此舉辦。
溫馨的燈光、激情的音樂、琳琅的商品、豐富的美食……小島市集吸引了不少市民遊客前來「打卡」。大家或穿梭於各攤位前,挑選心儀的文創商品,或坐在廣場外圍的臺階上,品著咖啡聽音樂。
海南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53個攤位中,既有斑馬院子、A to Z等海口知名網紅咖啡店,也有鮮花、即興漫畫、古著衣物(指二手市場淘來的有年代的而現在已不生產的衣物)、原創手工飾品等充滿設計與生活趣味的創意商品。而本地樂隊演奏的現場音樂會,更是將全場氣氛推向高潮。
「第一次在海口參加這種市集,這樣輕鬆熱鬧的氛圍也讓生活充滿了活力。」市民陳佩爾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自己是個比較內向的人,平時下班後喜歡「宅」在家,鮮少有出門娛樂的活動。5月2日晚,她在朋友的帶領下來逛市集,一進來就被這裡的氣氛所感染,「沉浸在樂隊的音樂裡,感覺好像卸下了所有的疲勞,這樣的生活真好。」
當晚,在一家花藝婚慶攤位旁,市民王瑩穎戴上頭紗,手捧鮮花,和丈夫站在一整面花牆前,拍了張特別的「婚紗照」,「平時生活節奏快,這樣浪漫的事情越來越少了,這一次又感受到了談戀愛時的興奮感。」
創意市集不只是屬於年輕人的盛會。
5月4日晚,在市集開設攤位的舒簡手工工作室負責人鄭棉榕,隨手用相機捕捉到了溫馨一幕。照片中,有對年近七旬頭髮微白的老夫妻一起逛市集,妻子正在攤位前好奇地張望著,丈夫則一手拿著洋甘菊花束,一手緊牽著她,眼神中充滿了寵溺。
「這對我的觸動非常深,很多人都覺得市集是屬於年輕人的,但其實它並沒有設限,市集的場景搭建會讓人有想親近的感覺,任何年齡段的人群都可以參加,母親節期間舉辦的市集,也有很多孩子帶著媽媽一起來參加。」鄭棉榕說。
在海口,像創意市集這樣,在特定場地展示、售賣個人原創手工作品和收藏品的文化藝術活動及經濟業態,越來越被消費市場認可。
在過去,市集等同於街市、夜市。大小不同的商販,在街道兩旁擺攤設檔,賣的多是蔬果魚肉、油糧雜貨。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行其間,來往買賣裡,藏著生活中的人情味兒。
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傳統市集被大型購物商場所替代,市集文化一度式微。
但自2006年起,創意市集從我國北京、廣州、西安等一線城市迅速興起。這種舉辦形式靈活多變,展售作品新穎多樣的市集,儼然成為城市文化的「新鮮血液」。
近兩年來,海口相繼舉辦了一些創意市集。2018年,小島市集首次在海口國貿中心舉辦,入駐的28家攤位展售了當地小吃、手工飾品、手工服飾包具、特色畫作等;在騎樓老街舉辦的2019新年夢想市集,則將海南本土小吃、傳統文化創意產品、懷舊小商品、手工藝產品等趣味創意融入其中,讓逛集的人們仿佛穿越回20世紀30年代的騎樓老街;在今年4月舉辦的復興城國際周末市集上,市民遊客可以體驗來自俄羅斯、加拿大等多國美食和異域文化;今年「五一」期間,在海口市萬綠園民俗風情街舉辦的覓島摩天輪市集,則匯聚了琳琅滿目的好物、色味俱佳的美食、歡快愉悅的民謠,妙趣橫生的遊戲,以及手工製作體驗,吸引了市民、外地遊客前來「打卡」。
在海南多個市縣,也舉辦過不同主題的創意市集。2019年首屆崖州古城文化創意市集現場,集中展售了三亞18個文創團隊帶來的原創手工作品和創意設計產品。人們不僅能從中淘到銀飾、絲巾、皮包、書畫、陶瓷等手工藝品,還能感受到舞蹈、古箏等表演帶來的文化藝術氛圍;今年1月,在陵水黎族自治縣舉辦的首屆「清水灣芒果」創意市集上,各類芒果、優選農特產品、特色文創產品集中亮相,為市民及遊客帶來了一場琳琅滿目的芒果盛宴。
創意市集的出現,颳起了一股多方共贏的消費新風潮:消費者從中挑選自己喜歡的原創手工製品,購買的是新奇的消費體驗;參與的商家與手藝人,能讓原創設計和製作收穫更多的市場認可;而主辦方,則通過一場場創意市集活動,賺來了客流和口碑。
5月4日晚,為期4天的小島市集結束後,來自海口的「90後」攝影師林一沐發了條朋友圈:「這幾天收穫最大的是大家的高度肯定,沒想到好評這麼多,在市集上也看到了現在海口有才華的人越來越多。」
這是林一沐第二次參加小島市集。「五一」期間,她創辦的一沐獨立攝影工作室,每晚都會在市集上展示工作室的攝影作品,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光顧。「創意市集是個符合年輕人消費觀念的活動,很多市民會駐足,不少人甚至當場就下了單決定擇日拍攝。」林一沐說。
鄭棉榕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創意市集除了拉動現場銷售外,還存有不小的「後勁」,「以往我們在線上做營銷,通常微信一次只能加到三四十個新好友,但參加小島市集的前後6天時間裡,我們就新增了超過400個微信好友,後續大多都在微信上下單,可見通過創意市集拓展的客戶群,定位更加精準。」
Young Studio工作室創始人楊惜玲專程從陵水來海口參加小島市集,「我們品牌就是從這樣的市集起步的,創意市集更符合年輕人逛街購物的需求,也能給我們本土的文創品牌一個宣傳、學習和交流的機會,讓我們在市場上檢驗自己。」
對商場來說,「五一」期間N次方公園整體客流量和業績數據均大幅增長,其中商場客流環比增長230%,業績環比增長190%。
「年輕人受教育程度高了,對文化生活的追求自然更多,而創意市集正是回應這樣的社會需求和價值觀,在市集上他們可以遇見喜歡的手作,可以直接和設計師交流,大家會更珍惜這種親密互動的關係,因為這是在線上購物所體會不到的。」小島市集發起人董盈盈說道。
這也是她創辦小島市集的初衷之一。在常年定居外地的董盈盈看來,海南仍然缺乏適合年輕消費者「玩」的地方,因此她想搭建起一個屬於年輕人的自由、不羈的平臺。
「在海南舉辦創意市集的優勢也很明顯。」董盈盈認為,內地很多城市到了冬天只能在室內舉辦活動,但氛圍不如在室外舉辦的效果好,「海南的氣候可以一年四季舉辦室外活動,且海南人也非常喜歡戶外活動,發展創意市集有很好的前景。」
創意市集如此火爆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在網際網路時代下,創意市集是對年輕人生活方式的一種新的定位和適配。」海南國際旅遊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李仁君認為,網際網路時代,年輕人的生活大多以宅在家為主,購物、辦公都可以在網上完成,但是久而久之,人們就會產生孤獨感,也會對這種生活方式產生抵抗,尤其是在疫情的影響下,人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更少,「而假日期間舉辦的小島市集,則是給了大家一個自由去玩的平臺。」
此外,類似的創意市集,也為年輕創業者、手藝人搭建起展現自我的平臺。「只要商品理念夠吸引人,就能擁有市場並獲得營利。」李仁君說,創意市集也會反哺城市,不僅為城市帶來活力與魅力,給居民帶來新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刺激內需的有效手段。
今年的小島市集活動持續4天後落幕,不少市民仍意猶未盡,呼籲創意市集能夠在海南常態化開展。
但是在董盈盈看來,海南的創意市集要常態化仍存在不少困難。一是由於海南文創領域的商家不多,可供市集組合搭配的攤主比較單一,「目前舉辦的很多市集,銷售的文創產品還比較初級,創意不足的設計讓商品大同小異,使得攤位『可逛性』不足,產品『可買性』不佳。」
此外,攤主的投入程度不足,也是市集發展的瓶頸之一。「參加創意市集的,應該主要是沒有實體店的草根文創手藝人,但這次參加小島市集的攤主,大多擁有實體店,節假日期間也是他們線下店生意最火爆的時候,這對於商家的精力分配也是一種挑戰。」董盈盈說。
曾在澳門等多個城市參加過創意市集的楊惜玲,在小島市集現場感受到了一定的差距。「小島市集從現場氛圍上來說跟澳門市集差不多,但是參與的商家品質差距很大。」她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澳門市集的參與商家,都是來自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比較好的文創品牌,而且市集的舉辦也受到了當地政府的扶持,獲得多方的重視。
「商家池小,同時消費池也小,消費市場規模不大,這都是創意市集在海南發展的制約因素。」李仁君認為,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是要擴大開放,吸引更多遊客來擴大消費需求,同時發展本土文創產業,孵化更多文創手工業者,「目前海南正在推進自貿港建設,文化旅遊產業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遊客多了就有了需求池,自然會吸引供給池,讓更多年輕的手工業者願意去從事文創產業。」
此外,這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在海南能不能取得成功,形成自給自足的產業鏈閉環,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
目前,海口市商務局已經委託海南大學科研團隊,對手工業和服務業開展相關調查。李仁君建議,對發展創意市集來說,無論是選址、產業培育還是資金扶持,政府相關部門都要有整體規劃,「海口有很多公園、廣場、海邊空地都很適合打造創意市集,選址時既要考慮必要的配套設施問題,也要注意儘量避免影響周邊市民生活;在商家培育方面,則可聯合企業一起孵化適合海南本土的文創品牌,打造海南的新名片。」
「創意市集小而精的優勢,還可以向傳統消費領域延伸,帶動傳統消費模式轉型升級。」李仁君說道,「比如在舉辦扶貧市集時,就可以將本土的手工創意商品融入其中,吸引更多人參與;還可以打造國際化的創意市集,在展示各國文化的同時,也形成一個可供外語交流的『英語角』。」
「是否以後外地旅客想要了解海南,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創意市集裡逛一圈,體會當地生活百態;每到周末,家庭出遊、情侶約會更多地選擇去創意市集中尋找樂趣?」對於創意市集在海南的發展,董盈盈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