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慶餘年》是娛樂版或者說搞笑版的《琅琊榜》。
先聲明本人沒有看過原著,劇也沒有看完,但不妨礙我先吐吐槽,有人關注總比無人問津強,導演和編劇深諳此道,必不會埋怨我輩信口雌黃,娛樂一下嗎,對不對(此處要用升調)?
看劇的源起是節前出差北京,一天來回,7、8個小時在高鐵上,問老婆大人,何以解悶?推薦《慶餘年》。一看之下,還挺抓人眼球,「陣容強大、製作精良」這八個字還是擔得起的,至於是不是好劇就見仁見智了,不過槽點還是滿滿的。
一、 關於演員。陳道明、吳剛、李小冉、高曙光、于榮光、張若昀、辛芷蕾、肖戰…可謂大咖雲集,老中青相結合。不過現在電視劇常常可以看到各路臉熟的明星,綜藝節目中也是扎堆情況嚴重。坊間傳言,現在明星多,好電影少,大咖紛紛「下凡」,有點像前些年港臺明星批量到大陸接活。作為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原因不重要,多在劇中看到明星和戲骨自然是好的。「小範閒」頭開的不錯,也奠定了全局「無釐頭」的基調,此子在國慶獻禮大戲《我和我的祖國》「女排篇」中擔綱重要角色,前途不可限量。郭麒麟扮演「範思轍」,也給大家帶來不少喜感。陳道明作為劇中最大的「腕」演技自然是一直在的,只是這造型是得罪了什麼人嗎?那髮型、服飾、做派總讓我有日本「幕府」的感覺。
二、 關於劇情。由於沒有看過原著,我一直以為是穿越劇,直到看到範閒老娘留給他和五竹的信。原來不是穿越、不是平行宇宙,還是地球,是大冰川期毀滅後下一季的文明,經過原始、奴隸社會又進入了封建王朝。為什麼還是使用漢字?皇帝還是自稱為「朕」?官制也雷同?他老娘講了,是由於有類似他們這樣的人不斷「甦醒」過來,引導了文明,所以滕梓荊會說「近朱者赤」王啟年言稱「退避三舍」。那我就納了悶了,在那麼長的演進過程中,就沒有甦醒的「先賢」或背過或讀過或寫過哪些文學大家的作品?要知道範閒「剽竊」的可不止一首啊,夜宴之上背誦了百首作品,鑑查院八處翻遍存檔也找不到出處,這不合理啊!!!難道只有範閒喜歡「顯擺」?他老娘也有理由「賦詩」幾首啊,以劇中人設觀之,那是非常可能。作為搞笑正劇,慶國的各種設置還是正兒八經的,我就想問一句編劇,範閒夜宴之上的百首佳作涵蓋唐宋大家、唐詩宋詞,這能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嗎?杜甫能寫出李白的詩句來嗎?慶國有宋朝的那些詞牌嗎?太子既然能說出「落井下石」,那可是出自經韓愈之筆的柳宗元墓志銘,就沒有聽說李杜、韓柳的其他作品?還有就是範閒再博學,但默寫《紅樓夢》,這簡直是……唉,算了,不過是一個劇,那麼認真幹什麼。
三、 關於朝代。作者這個非穿越劇的設置太雞賊了,要知道穿越劇往往會出錯,是由於中國的歷史過於悠久,很多成語我們習慣拿過來就用而忽略了出處。你穿越到漢初,當時的人就說不出「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話,「退避三舍」云云均有故事和典故。看過一部三國劇,關羽和劉備說:主公真是樂不思蜀啊。我當時就把電視關了。由於不是穿越,咱們只能通過劇中透露的信息來判斷慶國大概是我們的什麼朝代。劇中已大量使用紙張,範思轍也一直嚷嚷著要開書局。造紙術我國自古有之,但大量使用是魏晉南北朝之後的事,隋唐時期誕生著名的宣紙。另一重大證據是慶國有「春闈」,科舉是自隋開始、唐發展、宋至頂峰的盛舉,影響中華千年文明。劇中這些設定可以斷定慶國大概相當於我們隋唐以後的朝代。慶國有鑑查院(《琅琊榜》有懸鏡司,還都是皇帝直管,看來皇帝都喜歡這調調呀),北齊甚至有錦衣衛(編劇也太懶了吧,拿來主義啊),廠衛是明朝的標誌。劇中還有茶、銀票、板凳等物品,看來朝代介於隋唐到明朝之間。從劇中服飾風格,以及林婉兒、範若若等大家閨秀那麼的行動自由、戀愛自由,更像是我們的大唐風範。
四、 關於黨爭及其他。慶國有專權而多疑的皇帝、平庸而不甘的太子、覬覦太子位的強力皇子、長袖善舞的長公主、武功高絕而忠心的大內護衛、聽命於皇帝一人的特務機構、環伺四周的強敵……這不是娛樂版或搞笑版的《琅琊榜》是什麼?唉,難道我們的古裝劇只能是王侯將相、才子佳人?的確是的,我們的二十四史都是帝王史,找不到老百姓的身影。劇我還是要看完的,雖然比不上我的最愛《權遊》,也比不上《琅琊榜》,但可看性還是好的,梗和槽點也夠多。說實話,很多劇也製作精良,但就是看不下去,也堅持了,不行。包括《琅琊榜》的姊妹篇《風起長林》,還有什麼《花千骨》、《九州縹緲錄》、《三生三世》….都很好,但是…怪我不懂欣賞。
春節遭遇疫情,改變出遊計劃退了機票宅在家裡,看劇是首選。國劇的水平逐年提高,特別在製作上,花的錢可以看的見。但說故事的短板似乎一直沒有補上。咱不和歐美的高分劇比,就是日韓也常有讓人慾罷不能,願意追的劇,歸根結底,劇之好壞根本還在內容。
《慶餘年》這個名字還是很有彩頭的,適合在春節的氣氛裡八卦。祝春節假期的您節日愉快!如果您還在堅守工作崗位,那麼向您致敬!做人嘛,開心最重要,祝您2020笑口常開。
子慕
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