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家暴事件發生,就會有人在埋怨施暴者的同時,還要埋怨被長期家暴的女人,埋怨她為什麼不反抗,為什麼不早點離婚,到頭來不僅苦了自己,還害了孩子和家庭……
那麼,被家暴的女人真的就沒有反抗、沒有想過離婚、沒有為離婚奔走呼號過嗎?
只要不變態不智障,被家暴的女人應該人人都想離婚,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不離婚或沒有堅持離婚的女人?
首先,很多被家暴的女性長期隱忍不發,確實因為那個濫俗的理由:為了孩子。
不為人母,真的很難理解其中的辛酸和無奈。
經濟條件不好的女性,怕離婚後一個人養不好孩子,會降低孩子的生活質量,尤其是教育質量。
自己經濟條件不好,還可能得不到孩子的撫養權,所以即使被家暴,也會忍耐再忍耐。
因此,如果想生孩子,女性一定要先在經濟上強大自己,否則,還是不要生孩子為好。
臺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裡,那個因為愛情生下兒子的女人,就因為自己經濟不行而把孩子拱手讓給男方,最後的結果是,女方瘋了。
經濟因素之外,有的女性屢被家暴卻始終下不了離婚的決心,還有很多是因為擔心離婚會對孩子感情上有傷害。
關於這個,大城市可能要好點。
比較而言,大城市離婚率高一些,孩子們見怪不怪,可能會好接受一些。
二是大城市人與人之間關係疏離些,人們不太關心這些別人家的事情。
再就是大城市人的觀念要開放開明些,包括老年人。
而小城市的女性,就會特別擔心離婚後自己的孩子可能會被社會歧視,還擔心孩子會夾在父母雙方之間難以做人,難以搞好學習等。
如果一方心胸狹隘、修養不好的話,可能會在孩子面前詆毀對方;法制觀念不強或極端自私的人,還會把孩子藏來藏去,不讓孩子見另一方。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為此撕破臉、打爛頭的也不在少數。
其實,很多事實一再說明:常常家暴的婚姻,不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一個人安靜帶大的孩子比在吵鬧、撕打裡長大的孩子要好一萬倍,雖然感情上會有缺憾,但傷害要小很多,至少沒有暴力傾向,沒有生命危險,而且有父有母。
其次,很多被家暴的女性不離婚,除了擔心孩子,還會擔心父母。
為人父母的人,自己的父母大都步入老年,沒幾個人想讓含辛茹苦為自己操勞半生的父母再接著為自己擔驚受怕。
經濟條件好、思想開明,且只有一個閨女的老人家還好說,他們會因為心疼自己閨女而同意離婚,然後幫著閨女做做家務、帶帶孩子等。
經濟條件不好,思想不夠開明的父母,即使明知道閨女常常被家暴,也會勸和不勸離,因為他們實在幫不上閨女什麼,總心存希望女婿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不管怎樣,離婚不僅會傷到孩子,還會傷到父母,這可能也是很多女性在遭受家暴後獨自隱忍的主要原因。
其實,現在的社會,父母們大都相當開明開放,即使農村的父母,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婆家總受欺負,大多數父母也會因為心疼閨女而同意她離婚。
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所以,如果你不幸嫁給一個家暴男,還是早點離婚吧,早離早安全,最好在決定要孩子之前。
否則,遇到極品惡男,不僅危及自身性命,連父母孩子也有危險。
很多長期忍耐家暴的女性,不僅助長了家暴者作威作福的惡習,最終苦了自己,害了全家,四川家暴男殺子燒車的悲劇即是明證。
第三,被長期家暴卻遲遲下不了決心離婚的女性中,對男方心存幻想的也不在少數。
很多女性被家暴後,總是被對方的長跪、眼淚和信誓旦旦所打動,總認為對方會懸崖勒馬、回頭是岸。但事實是,家暴者即使把手剁掉,也改變不了吃屎的本性。
即使某個家暴者此後家暴的次數明顯減少,那也不是他本人改了本性,而是對方隱忍更多的緣故。
但隱忍是危險的,等到被家暴者爆發之時,就已不是家庭小事,而是家破人亡的家庭悲劇了。據統計,中國女性殺人犯中已婚佔90%左右,大多殺的是自己的丈夫。
臺灣女作家李昂的轟動性中篇名作《殺夫》,就詳細描述了這樣一個忍無可忍、憤而殺夫的悲劇故事。
殺夫之外,遭遇家暴的女性還會選擇自殺尋求解脫。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女性自殺率超過男性的國家,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將近16萬婦女自殺,其中60%是因為家庭暴力。
第四,可能也有雖遭家暴卻不想打破安穩現狀的女性在。即使有時遭受家暴,但總有風平浪靜的時候,只為貪戀這一點,於是忍耐再忍耐。
習慣使然?惰性使然?鴕鳥心態?可能都有吧。
雖遭家暴卻不離婚的女性中,應該也有怕名聲受損的因素在,尤其是小地方,更加「人言可畏」。
即使社會再開放再開明,總有不開放不開明的黑暗角落,那裡的女人們在遭受家暴時怎麼辦?在家暴的痛苦危險裡度過漫漫一生的應該佔大多數吧。
總之,當你不幸遇到家暴,一定要堅決說不,能離婚的趕緊離婚,離婚不易的也要努力——明天的自由幸福正在不遠處向你招手,自己的命運一定要自己作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