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狂人日記》嗎?
全文主要描寫了一個迫害狂患者的心理活動,把生活感受和心理幻覺融為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揭露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弊端。
日記,是白話文,可為什麼日記的開頭會有一大段文言文呢?寓意何在?介紹說明?為何不用白話文,卻用文言文?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但無疑是一個鮮明的對比。題為日記,開篇提古,顯然是別有用心。仔細想想,這算不算是一種暗示?
一個曾經得了「迫害狂」的人,寫的內心獨白,人名地名都隱去,甚至連時間都沒記錄,這是什麼日記,荒誕無稽,無可查詢,所以病好之後,給這段時間寫的日記,起了個名字,《狂人日記》。然後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如果不以狂人之口,如何發聲?那個狂人,既是自己頭腦裡的正常人,也是普通人眼裡的「狂人」「瘋子」,因為大多數人已經麻木不仁,得過且過了,不願也不想去反抗了。
一系列的環境描寫,步步緊逼,讓人慢慢感覺到壓抑,按捺不住心中的沉悶,想要禁不住吶喊出來,從而達到文章想要表達的效果。
《吶喊》的開篇就是《狂人日記》,記得之前也看過,可看完現在回想起來,好像絲毫沒有印象,再次觀看也只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如果不是大家一起共讀,好像真的沒有深入思考,可能真的是好些年沒如此深入讀書了吧,看了兩遍,仍然沒有太大的感觸,之後又戴著耳機聽了五六遍。效果好像不一樣了,一邊聽一邊思考,一邊思考一邊結合實際,好像慢慢有種撥開雲霧見太陽的微妙感覺。
記得在自序裡作者好像有提到說《狂人日記》的來由,「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
「狂人」明白自己雖然發了聲,可依然擺脫不了壓在身上的枷鎖,只能寄希望於「救救孩子」,雖然自己沒有希望了,但希望孩子能夠得到更好的生活,雖然全文都在反抗,在吶喊,表達對制度和禮教的不滿,也只是給我們留了一個希望,並沒有切合實際的指導,該怎麼去做,只知道壓在身上的包袱想要卸掉,可之後呢?之後該何去何從?像「狂人」一樣發了「狂」,治好了之後繼續沉默其中嗎?
有一種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感覺。不能因為我撞了南牆,確定撞不動,自己失去了信心,而告訴後人,不要做這件事了,或許是我的力量不夠大呢?或許這南牆並不是堅不可摧呢?或許只是需要足夠的力量,便可以摧倒它呢?假如這是唯一的出路,只能靠流血犧牲來鋪就,我便願意做那個引路人!
《狂人日記》表面上看是狂人寫的日記,可也只有這樣寫,才能發表出來,否則以當時的社會,早就被深埋了。正因為如此,看的懂得人格外的少,看不懂的就當成瘋子的瘋言瘋語,一笑而過。雖是星星之火,但只要不滅,星星之火未嘗不可以燎原。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月光好,今天晚上才發現,這是啟迪,似乎看見了希望,讓人振奮。「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剛剛出現的希望,好像被打壓了。「晚上總是睡不著。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困惑疑慮,如何作鬥爭。……這些平常不仔細看,不深入思考,都不會去留意這些。
窺見了真相的人,要麼清醒孤獨而痛苦地方活,要麼只能選擇融入其中,成為看砍頭的圍觀者之一。然而生活不可能,時時按照理論來進行,也不可能完全按部就班,生活就像汪洋大海,縱然海面靜的可怕,卻也難以看見海面下的暗流湧動。但我們可以一邊結合理論,一邊切合實際不斷調整,從而讓自己生活的更加通達。
雖說看了那麼多解讀,自己也反覆看了很久,可回頭來寫讀後感,依然是語無倫次,感覺自己都要變成「狂人」了!
最後借用一首小詩來結尾:
黑夜裡的一點光
並非不知道,最暗的星
也比我更輝煌。
我還是一閃一閃地飛行,
儘管我只有這麼一點點光。
——《螢火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