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清代道光年間的《京報》嗎?
世界第一臺自動相機產自哪裡?
300多年前的古床又是啥樣?
……
今天是518國際博物館日
小編就帶大家走進
掩藏著成都社區裡的博物館
打卡那些稀奇又好耍的寶貝
相機博物館
(美國柯達老相機)
這裡的500餘件藏品,包括單眼相機、微單相機、傻瓜相機、膠片相機,以及古老的箱式相機等。海鷗、友誼、峨嵋、牡丹……眾多如今市面上少見的國產相機這裡都有。居民不僅可以欣賞到世界第一臺自動相機、世界第一臺單眼相機,甚至還能看到當年白求恩在中國時所用過的同款相機。
博物館根據歷史順序和技術結構按早期相機、折箱相機、旁軸相機、雙反相機、單眼相機、傻瓜相機、數位相機、特殊相機、相機的衍生品及附件,以及衝印暗房等分類陳列。品類明確、層次清晰的相機,帶領大家跨越時空,追憶歷史。
館長孫建東介紹,這家社區相機博物館由成都市攝影師協會與石人南路社區共同打造,展出各時期、各類型、各型號、各品牌相機及周邊設備、設施、附件等500餘件(套),並在不斷增加和更新中,其中不乏精品、名品、稀缺品。「藏品均來自協會會員的個人收藏,因為場地限制,展出的近500餘件(套)佔我們所有收藏的一半。」
•地址:青羊區府南街道石人南路社區
報紙博物館
(圖據成都李彬報紙博物館)
該館是西南地區唯一一家對外開放的民間公益性報紙博物館,也是成華區首家民辦博物館。
(圖據成都李彬報紙博物館)
「現已收藏古今中外各類報紙1.5萬多種近5萬份。」該館創辦人李彬介紹,在這些收藏品中,清代道光年間的《京報》於2010年4月被中國報業協會集報分會評為首批「中國集報精品」;同治、光緒年間的《申報》及光緒、宣統年間的《政治官報》《益聞報》《匯報》《點石齋畫報》《外交報》和康有為主辦、梁啓超主筆的《時務報》以及民國初年的《政府官報》《光復報》等孤品、精品都非常珍貴。李彬介紹,該館將長期堅持公益性,對外免費開放。
•地址:二仙橋街道綜合文化活動中心
古床博物館
市民劉均收藏了360餘張雕梁畫棟的古床,其中近200張床超過300年歷史。為了展示這些寶貝,他開了一家古床博物館。
收藏數量多,品種複雜,從使用者分類來講有老人床、夫妻床、女兒床、傭人床等;從造型來講有半圍、全圍、亭床等;「大部分人很喜歡的大花床一般是清朝的。清朝的床雕刻繁複,基本都雕刻了寓意富貴吉祥的造型。而明朝的床則較為簡潔,看上去清新雅致。可惜流傳下來的很少!」劉均介紹說。
(劉均與他收藏的古床)
寶貝收藏多了保存可是個大問題,一張古床拼好後有一間房子那麼大,就算是一片片拆了堆放也要好大的地方才能放下,木製家具如果沒人使用也不易保存,如何保護好它們是個問題。
藏品達到一定規模後,劉均也很想與大家分享,於是他在武侯祠大街上租下房子開了一家「四川漢室古床博物館」。但是,劉均走訪了不少國內古床、古家具博物館後發現,很少有人願意為了參觀古家具花幾十元錢買門票。他將博物館打造成了漢室酒店,可免費參觀,也可入住體驗。酒店內共有96張古床,每張床都註明了床的名稱、年代、產地、規格,然後分別安置在7款房型裡。博物館還提供了古代服飾,供參觀者免費穿戴拍照。
•地址:洗面橋橫街社區
古燈博物館
(圖據「方志金牛」)
這座全國唯一以古燈文化為專題收藏的私人博物館——成都宇曜文化博物館,分為石燈、陶燈、銅燈、煤油燈、瓷燈、電燈等十幾個展區,以時間為脈絡,梳理出古燈的演變進程。
館長姚宇林從2004年開始還著手撰寫古燈文化的著作,館中展陳各種中外古燈老燭1000餘具:它們歷史悠久,歷經千朝百代,其材質豐富,石、貝、玉、陶、瓷、金、銀、銅、鐵、錫、竹、木、水晶、琉璃、象牙、刺繡,應有盡有,不一而足;其形制多樣,豆、盞、匜、壺、人物、動物,憑想而造,異樣紛呈;其形式多種,座、掛、吊、插,因境而別,方便實用……
(館內藏品:清時期的阿拉丁神燈 圖據「方志金牛」)
(館內藏品:清時期的繡娘燈 圖據方志金牛)
展廳中有一組十二生肖古燈也特別引人注目,談到收集的這組古燈,姚宇林感慨萬千。二十多年前,看到了一盞兔燈,這讓姚宇林萌生了集齊十二生肖的想法。姚宇林跑了許多古玩市場,「少了一盞都不叫十二生肖。」正是姚宇林的堅持,人們如今能在博物館看到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燈。
•地址:成都市金牛區金府路668號
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
(蜀錦博物館的織機模型)
在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不僅可以看到國寶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蜀錦的仿製紋樣,近距離觀摩風靡全世界的唐代蜀錦名款「陵陽公樣」的紋飾細節,還可以看到漢代及南北朝時期的珍貴蜀錦原件。
博物館展出的北朝對鳥對羊燈樹紋錦,便具有濃厚的中亞西域特徵。另一件北朝時期的胡王牽駝錦,更是直接織出胡人執鞭牽駝的紋樣,並間以「胡王」二字,生動地反映了隋唐時期大量的胡商沿絲綢之路往返於東西方長途販易,進行物質文化交流的狀況。
(複製的唐中晚期黃地對鹿紋錦。據四川日報)
仿自湖北江陵戰國楚墓出土的戰國舞人動物紋經錦,可以看出2000多年前的織錦雖然只能織出簡單的3色,卻顯出嚴謹儒雅的風格。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技藝得到更好發展。尤其漢代以來,蜀錦不僅能織出奔騰飛躍於山脈雲氣中的龍虎、仙鹿、麒麟、鴻雁等動物,還能在紋樣間隙處,加織「長樂明光」「登高明望四海」等吉祥銘文。
仿製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就是一幅漢晉時期的蜀錦。1995年,在新疆尼雅地區出土的這件錦護膊,其上發現了最早的「中國」字樣,且織錦達到220根經線/釐米的密度,堪稱漢代織錦技藝的巔峰。史汋睂說,此件護膊採用難度極高的經線提花織造方法,不僅讓織錦產生了厚密的質感,也可以織出更豐富多彩的紋樣。
•地址:成都草堂東路18號
金絲楠烏木博物館
金絲楠烏木,多出於四川。它是兩千年至萬年前,天體發生自然變異,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將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處。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樹木,在缺氧、高壓狀態下,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過數千年甚至上萬年的炭化過程而形成,故又稱「炭化木」。
雅楠緣金絲楠烏木博物館以金絲楠烏木為特色,設有前廳序言館、拜水問道館、觀音殿、羅漢堂、生活藝術品館、自然生態館、禪茶文化室、DIY室和文創展示區,全面展示了成都地區金絲楠烏木文化歷史和自然高雅的天府文化魅力。
•地址:都江堰市荷園路與川西旅遊環線交叉路口往南100米
除此之外,位於成都天府新區天府微博村的成都「三農」博物館,佔地480平方米,展廳總面積達1460平方米,共計展陳文史資料、照片文物、傳統農具等各類藏品近300件。
位於成都郫都區古城鎮的成都鳥籠博物館,珍藏100餘年間的百餘只鳥籠。古城鎮鳥籠編制歷史悠久,最早可溯源三國時期,「夜半起篾聲,晨明坐鳥肆;七裡觀作籠,八裡聽鵑鳴」是這裡獨特的文化記憶和技藝傳承。
大家還知道哪些「另類」的博物館呢?
歡迎在留言區下方評論
往期精彩回顧
華西社區報記者 劉福燕
原標題:《家門口竟有這麼多「藏寶閣」!這些開在社區裡的博物館或許你都沒聽說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