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退休教師,也是社區的熱心志願者。她關愛弱勢群體,將舞蹈與公益相結合,帶領殘障人士舞動人生奇蹟。
好人說:「舞蹈是我的愛好和樂趣,我雖退休了但希望能繼續發揮餘熱,用舞蹈也給他人帶來快樂。」
好人簡介:她年近七旬,卻依然活力滿滿,一旦登上舞臺,又如年輕姑娘一般,舞姿翩翩。她就是廣州市南沙區珠江街泰安社區沙田水韻舞蹈隊的隊長——馬銀英。這位社區文藝團體的佼佼者,還是一位出色的志願者。她不僅熱愛舞蹈,還將自己所長與日常社區公益相結合,開展富有特色的志願服務:為社區鄰裡搭建溝通的橋梁,為社區長者豐富晚年生活,為殘障人士增添生活自信。
撰文/信息時報記者 李丹 通訊員 李濱
攝影/信息時報記者 葉偉報
退休教師不褪色服務社區
馬銀英原是南沙區珠江小學的一名老師,曾在三尺講臺執教整整26年。2002年她從崗位上退休,但街坊鄰裡依然喜歡敬稱她一聲「馬老師」。因為馬銀英一直秉承著為人師表的風範,不僅公德意識強,還經常助人為樂,感染和教育了很多鄰裡的年輕人。她和丈夫都很熱愛文藝宣傳事業,丈夫能歌妻子善舞。日常生活中,夫妻二人經常互相策劃和編排節目活動,夫唱婦隨,家庭和睦。
「我以前當過6年的音樂舞蹈老師,所以2002年退休後,喜歡搞搞文娛活動,大家在一起聚聚熱鬧又開心。」馬銀英笑著說道。她主動邀請鄰裡婦女一起加入到社區舞蹈隊,耐心教導初學的街坊,用舞蹈打破鄰裡之間的隔閡。大家在輕鬆愉快的交流中,增進了鄰裡街坊之間的感情,社區的文化活動也因為有了他們的參與,變得豐富起來。
這位退休教師的熱情和活力與年輕人相比毫不遜色,各種社區公益活動也總能看到她的身影。同為老人,馬銀英還關注關愛社區裡的長者群體,經常參與社區走訪慰問老人的活動。她還把自己家的小院子變成老人們歡聚的園地,主動邀請周邊長者到自己家裡玩,讓老人家們可以開心地聊聊天,或者教他們唱唱歌,跳跳舞,為老人們的晚年生活增添幾分色彩。
為殘障人士上特殊舞蹈課
在珠江街的「珠江人家」舞蹈室裡,30名工療站學員正跟隨老師一板一眼地學習著舞蹈動作。他們的舞蹈老師正是馬銀英,她臉帶笑容溫柔地說道,「來,看這裡,這個太陽漂不漂亮哇?」只見她雙手手掌比劃出一個圓圈,往右上方舉起,以此來聚焦學員們的注意力。學員們的視線緩慢地隨著她的手移動,若有所思地看著。但輪到他們做動作時,卻又各按各的節奏演繹,令人啼笑皆非。
這樣特殊的舞蹈課,每周在「珠江人家」舞蹈室進行一到兩次,馬銀英已經義務給珠江街工療站的學員們當了7年的舞蹈老師。由於學員們大多是患有精神類疾病的殘障人士,他們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能力相對較弱,給他們上舞蹈課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積極地鼓勵。
馬銀英回憶,「有次我和志願者們帶領學員們參加南沙區舉辦的殘疾人運動會,臺上人正在致辭,在臺下等候的學員突然興奮起來,熱烈地鼓掌歡呼,打斷了發言。」不過,在馬銀英看來,這正是學員們的可愛之處——真實、簡單,高興就直接鼓掌表達。在馬銀英眼裡,每一個學員都是可愛的孩子,「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更應懷著一顆慈悲的心接納他們,關愛他們。」
馬銀英與學員們的交流不僅僅限於舞蹈教學,生活中她也力所能及地給予他們溫暖。2016年的冬至,她把學員們邀請到家裡,把錢主動交到學員手上,同他們一起到菜市場購買麵粉、蔬菜等。那一年冬至,也成了學員們心中最難忘的一個節日。因為他們平時在家裡基本沒試過自己到菜市場買菜,在馬銀英的帶領下,能夠上街買東西並且親自製作食物,讓他們感到滿足。學員們常常念叨著:「馬老師,我們什麼時候再去你家包餃子啊?」馬銀英教給學員的不只是舞蹈的技能,她給予他們的還有來自社會的接納和自我肯定的自信心。
不辭辛苦用愛舞動奇蹟
在2018年11月舉行的第五屆珠江街「鄰居節」上,馬銀英和舞蹈隊的隊員以及珠江街工療站的12名學員們一同演出的舞蹈節目《中國鼓》,獲得了臺下陣陣掌聲。「不介紹的話真看不出來,他們跳得很整齊,實在看不出肢體不協調。」一位觀看過演出的觀眾感嘆道。
在《中國鼓》表演中「挑大梁」的學員阿彪,雙眼高度弱視。剛開始練舞時,他不僅手腳不協調,就連辨別方向都十分吃力。尤其是轉圈和走位時,阿彪起初一轉就「轉過頭」,引來其他學員陣陣笑聲。每當這樣,馬銀英便教導道,「阿彪只是視力不好,這樣笑他是不禮貌的,我們要尊重他。」她針對阿彪的情況開始嘗試新的訓練方法。馬銀英發現,阿彪雖然視力不佳,但聽力和嗅覺都很好。訓練時,她通過告訴阿彪前後左右隊友的方位,讓阿彪辨別方向。在表演《中國鼓》時,阿彪的走位準確到位,沒有出現一次差錯。
馬銀英不辭勞苦,不惜付出,用比教正常人跳舞多100倍的精力用心教導每一位學員跳舞,讓他們感受到快樂和關愛。她堅持7年給學員們免費上課,希望學員們能夠通過舞蹈站在舞臺上散發出自己的光芒,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說到學員們跟隨馬老師學習舞蹈後的變化,原泰安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周毅丹頗有感觸,「以前學員們見到人都不敢打招呼,比較內向靦腆。但現在他們願意和陌生人交流了。」這種變化,馬銀英正是見證者和引導者。
「起初學員都不敢跟我有眼神和語言的交流。但現在每當訓練結束後,有的孩子會過來給我一邊按摩一邊說『馬老師你辛苦了!』這讓我很感動,我相信這是他們感受到愛以後的回應。」馬銀英動情地說道。在她心裡,單純率真的學員們都是「寶貝」,她總是笑著給予他們鼓勵。這位在教師崗位上工作了26年的老師,又將自己教師生涯中積累下的教學經驗、耐心和愛心,用到了工療站學員們的身上,幫助這群特殊的「孩子」站在人生的舞臺上舞動新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