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是大家熟悉的「諜戰小說大神」,他所寫的《解密》、《風聲》、《暗算》,都拍成了電視劇,看過的人很多,而《暗算》更是獲得了茅盾文學獎。
麥家與《人生海海》
有人說「《人生海海》究竟哪裡吸引讀者?」
我覺得很大一部分人就是因為沒打開書之前,腰封上寫的那句非常辛辣的話: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
提起麥家,董卿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兩年前我與他因《朗讀者》相遇;兩年後又因《人生海海》重逢。4月21日的《人生海海》新書發布會上,麥家和董卿又聊起這段往事,再次讓無數人動容。
與我們所熟識的麥家不同,這一次他暫別了讀者熟悉的諜戰題材,記述一個人在時代中穿行纏鬥的一生。
在經歷生命種種的無奈、消磨、笑柄與罪過之後,「人生海海」不僅是一句感嘆,還意味著一種英雄主義。
董卿採訪麥家
既有生命的殘忍,也有時間帶來的仁慈。正如作者寫道:
我想寫的是在絕望中誕生的幸運,在艱苦中卓絕的道德。我要另立山頭,回到童年,回去故鄉,去破譯人心與人性的密碼。
董卿因書中的父子情嘆惋落淚、同為作家的高曉松在談笑風生間講述自我的觸動。
麥家:流浪於時代的拓荒者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著名作家莫言曾經這麼評價麥家,「如果一個作家能夠創造一種類型的文學,這個作家就是了不起的。那麼麥家應該是一個拓荒者,開啟了大家不熟悉的寫作領域。」而對於《人生海海》他感嘆道,「小說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能把不存在的人物寫得仿佛是我們的朋友,麥家的《人生海海》就是這麼迷人。」
莫言
《人生海海》是麥家對「故鄉」這個人文概念的紀念。「人的一輩子總要有一本關於自己故鄉的書,一方面是對自己童年的一種紀念。另一方面,也是和故鄉的一次和解。」這場和解需要勇氣。
麥家小時候因為和父親之間的隔閡,曾經20多年沒有回過家,這其中的對錯,外人是說不明白的。
之後因為汶川地震,麥家看著流離失所,痛失家人的場景,突然明白,自己是要回家的,這不僅是想要原諒父親,更是想要和自己和解。
但是在回家之後,麥家才發現已經太晚了。
因為父親得了老年痴呆症,已經不認得自己是誰,包括自己的兒子。
在浙江的老屋裡,父親拉著他的手,對他說:「你能讓我家老二回來看看我嗎?」他蹲跪在地,對父親大聲重複「爸,我就是老二啊」。而不管他如何耐心解釋,父親都是一臉漠然,再認不出他。
3年後,麥家的父親去世,在之後的三年時間中,麥家幾乎一直處於「失語」的狀態。在父親去世後的第8個清明節前後,麥家在小說《人生海海》中寫出了他對父親複雜而微妙的情感。
麥家
正因他幾乎剖開胸膛般殘忍的真情實感,讓無數人在這本書中找到共鳴。
董卿讀完《人生海海》之後說:
「我一個人坐在書房裡面,對著電腦。天色越來越黑,可是我覺得已經沒有力氣站起來去開燈。電腦藍色的光就映在我的臉上,我止不住地流眼淚。」
它戳中了她內心最脆弱、最敏感的部分。
高曉松這樣稱讚《人生海海》:
《人生海海》是麥家老師跨越了自己的第一座高峰,向內心深處的文學攀登下一座高峰的大作。
演員白百何說:
「人生就像大海,大海是神秘而偉大的,它很寬容,可以包容在海中生存的所有生物。不管你是平凡的,還是偉大的,大海都不會厚此薄彼。人生更是這樣。」
導演王家衛大讚:
有人說,稀奇古怪的故事和經典文學的直線距離只差三步。但走不完的也正是這三步。麥家的了不起在於他走完了這三步,且步伐堅定,緩慢有力,留下的腳印竟成了一幅精巧詭秘的地圖。
高曉松和麥家
如果你覺得這個星球上的書太過平庸,就去看看《人生海海》吧
人的一生要面臨許多問題,我們要勇敢的活著,接受生活帶來的挑戰,因為你永遠不知道生活帶給你的是懲罰還是獎勵。
就像麥家寫給楊洋的信:「順風多些小心,逆風時多些耐心」。
每個人都要活得精彩,《人生海海》值得一閱。
《人生海海》
喜歡這套書的朋友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儘快把它帶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