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9年5月19日北京工體(鳥巢)
個人演唱會還有
今日送出:【5部】iPhone11
3白色+2黑色、128GB
感謝老闆支持
二碼並行,任選其一即可
幹就完了!
知識就是力量,歡迎回到2049。本節目音頻由喜馬拉雅獨家播出。看節目,送手機。昨天我們一下送出了5部iPhone11,雖然投入比較大,但說來慚愧,對於我來說,最終的結果還是很讓人高興的,高興得差點沒睡著。今天本來應該送出最後三部白色的iPhone11,但我臨時又去搞了兩部,不過一直以來給我供貨那哥們,手裡白色的只有256GB的了,這太貴了,送不了,所以只能增補兩部黑色的。所以今天還是送5部iPhone11,三個白色兩個黑色,都是128GB內存,這是接下來一段時間中,送出的倒數第二款手機,在此之後,很長時間之內就不會再有手機了,感謝老闆支持。
長久以來,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行動,總是被歌頌為人類科學技術進步的偉大裡程碑,但與此同時,圍繞在阿波羅計劃周圍的,還有從未停歇的質疑。許多人都認為,NASA的阿波羅登月工程並沒有成功,人類至今還沒有登上月球,而所謂的登月工程,其實就是用攝像機和照相機,記錄下了一系列精心偽造的登月證據,說白了這就是一場美國政府自導自演的科幻電影。而且這些質疑並不是單純的「我不相信」,人們也提出了很多證據,來說明阿波羅工程的不真實性,比如有飄揚的旗子、錯亂的影子等等等等,具體內容,各位老闆可以參考我們2018年的一期節目,名叫《阿波羅登月:壯舉還是騙局?》
也正是在這些證據的催化下,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到了指控阿波羅計劃的隊伍之中,而且這種指控已經不再限於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很多資深的科學家也對阿波羅計劃抱有懷有態度。甚至以此為藍本,華納兄弟還在1978年拍攝了一個科幻電影,名為《摩羯星一號》。電影的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NASA搞了一個航天項目,一搞就是16年,其間耗費了大量美元,但卻一直沒有取得什麼成果。由於沒辦法向國會和民眾交代,於是NASA的首席科學家便決定鋌而走險,假造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巨大的成果,這便是發射「摩羯星一號」宇宙飛船,載人登陸火星。毫無疑問,這個故事正是在質疑阿波羅登月的真實性。有意思的是,在當時那個時代,一部美國電影要在大陸上映是十分不容易的,而《摩羯星1號》有幸成為了其中一部,而它之所以獲此殊榮,想必原因正在於它揭露了資本主義的虛偽。
《摩羯星1號》
《摩羯星1號》在我國的宣傳海報
當然了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其他國家探測月球能力的提升,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阿波羅登月的真實性。我們有理由相信,阿波羅計劃自宣布之日起,到1972年阿波羅17號完成最後一次登月飛行為止,十一年間,整個計劃耗資255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了月球,阿波羅工程是當之無愧的偉大壯舉。不過,即便證據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鐵,但質疑聲卻從未有任何消減,於是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人們熱衷於質疑阿波羅登月的真實性?為什麼別的科學成就,就很少遭到這樣廣泛且持久的質疑?我想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阿波羅登月這事兒,普通人是無法進行驗證的,這是客觀事實,不論你是支持者還是懷疑者,其實我們都沒有確鑿的證據,大部分人所得出的判斷,無非就是媒體上的隻言片語。由此我們便可以得出這樣的推斷,那就是美國政府利用強大的媒體,對美國以及全世界公眾進行輿論灌輸,最終就把阿波羅工程建構成了一項事實。而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普通的事實就會成為鐵定的事實,不容辯駁。抑或者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美國60,70年代上不了月球,但美國人很是自信,作為世界第一科技大國,率先登月的桂冠也早晚都是美國的,到時候美國人只要完成了所謂的「第二輪」登月,誰又會在乎第一輪的真假呢?
而且在當時那個時代,別說普通民眾無法驗證阿波羅工程的真偽,即便是蘇聯也難以做到這一點,雖然蘇聯也開展了一系列探月工程,各種飛行器先後造訪月球,甚至蘇聯還率先實現了對月球背面的探測,但限於當時月球探測器的解析度,看清月球地面的情況,從而鑑別阿波羅計劃在月球上的遺蹟,根本不可能。
相比之下,蘇聯所進行的太空項目就很好驗證了,比如第一位太空人進入太空、第一次太空行走、空間站的建成等,那都是明擺著的事情,在這一點上,阿波羅登月確實處於先天劣勢,這就告訴我們,你有的時候實力不能太強,否則別人就會以為你是在造假,當年江蘇衛視有一檔節目名叫《一站到底》,其中有個來自於清華大學的選手我非常喜歡,名叫檀越,這哥們簡直是無所不知,各種冷門知識信手拈來。當時我還在政府部門工作,結果辦公室裡的大姐們就說,節目組肯定都是事先彩排的,他們都有題庫可以背,要不正常人哪能知道這麼多東西?她們有所不知的是,當時躺在辦公室沙發上抽菸的那個哥們,正是這樣一個人物。所以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做人一定要低調,要悶聲大發財,你看我這麼厲害,我什麼時候出去亂說?
其次,質疑阿波羅登月的第二個原因在於,面對質疑,當事人表現地很不主動,從來沒有出來自證清白或是澄清事實,這要是某些公知,早就跳房頂上了。就比如說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這哥們拒絕參加任何記者招待會,也不給別人籤名或是與他人合影,幾十年來,他一直選擇沉默,那這就很是耐人尋味了,不過阿姆斯特朗畢竟只有一個人,其他登月的太空人其實還是挺積極的,所以阿姆斯特朗的態度並不具有說服力,說不定這哥們就是傻X看多了,實在是懶得廢話了。
而除了以上這兩個原因之外,我想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就是對阿波羅登月的定性問題。長久以來,美國政府與世界各國公眾,在表面上,都給它做了一個虛假的定性,這個定性便是把阿波羅登月視作人類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如果我們回到當時的歷史時期就會發現,阿波羅計劃其實本質上並不是科學的裡程碑,而是一個冷戰的裡程碑,是一個政治的裡程碑。也就是說,我們表面上認為阿波羅登月是一個科學事件,但在我們內心深處,其實從未忘記它是一個政治事件。當然了,阿波羅登月肯定是要科學技術來實現的,光靠著政客們坐在屋裡扯淡,大火箭是上不了天的,但這個行動在本質上,依然不是一個科學行動,科學技術只是政治所利用的工具。只要可以達到政治上的目標,政客們才不在乎工具是科學還是宗教。這就好比說是黃博士在街頭擺攤,搞電腦算命,他的這一行動只能定性為封建迷信,而不能定性為計算機實驗。
那麼美國為什麼要利用科學技術,費這麼大勁來搞這麼一個冷戰壁壘呢?這個原因我們就很清楚了,那就是在兩極對抗的時代,美蘇雙方雖然在軍事上互相忌憚,從而沒有爆發戰爭,但孰強孰弱,還是要比一比的,以此向世人證明自身制度的優越性。那麼怎麼才能算優越呢?先進的科學技術當然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於是雙方便在科技領域,展開了白熱戰,而在當時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非航天莫屬,更何況航天還關乎到一個國家的安全。所以當蘇聯領先一步,成功把衛星送上天,還把人送上天之後,美國那是上老火了,甘迺迪總統就曾表示:誰能告訴我如何才能趕上去,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了。沒過多久,有人就給甘迺迪出了一招,蘇聯不是把人送上天麼?那咱就搞一個比他更大的,直接把人送月球上,阿波羅登月工程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了,所以我們才說,這個工程在本質上是一項政治工程。
而在這項政治工程的背後,它所暗含的邏輯便是,我的科學技術比你先進,就證明我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也比你先進,所以在一切公開場合,阿波羅登月工程都被建構成了一個純粹的科學探索行動,絕口不提它的政治性。至於蘇聯方面,它們也是一樣的邏輯,只不過蘇聯所創造的那些成就,其真實性更加容易判斷而已。所以我們就明白阿波羅計劃為何長久以來廣受質疑了,那就是既然它只是一場政治作秀,又何必勞民傷財地真幹呢?
當然了阿波羅登月的真假問題,雖然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其真實性,但至今其實還沒有絕對確鑿的證據,不過真相總會大白於天下,目前來看,最有可能揭開這一謎底的便是我們中國,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而在現在,如果你問我我是怎麼看的,我認為,阿波羅登月肯定是真的,因為如果我不這麼認為的話,那些掌握了信源的科學主義者,肯定會把我罵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