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AKi 印客美學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當你看到一個人的時候,你首先分辨『男性還是女性?而且,你習慣於毫不猶豫地下判斷。」然而在現代,事實可能並沒有那麼簡單。
近年來,女生「搶」男生衣服穿已經成為極為普遍的事情了,常說「女生帥起來就沒男生什麼事情了」。女穿男裝成為流行,網絡上的「女裝大佬」們也引起了一波男穿女裝的風尚。
為什麼中性風越來越受歡迎?
現如今,「中性風」似乎成為潮流。
阿里曾發布的「中國時尚趨勢報告」中提到,「西裝」成為淘寶網上女性搜索最高的關鍵詞,女性西裝的銷量甚至超過男士,中國女性正在追求更加「中性化」的外觀。
但中國男性在時尚界卻更追求「女性化」的風格:蕾絲、耳環、透明等等這些搜索增長名列前茅。
而當我們回望這幾年的時尚秀場,我們同樣可以發現類似的潮流趨勢——設計師們開始不再受到性別概念的限制,不再劃分男女裝,而是更加自由的進行設計。
△Blindness 2019 春夏男裝系列
「無性別主義」在時尚圈大行其道的表現更在於Gucci等一系列品牌開始將男女裝合併辦秀。ZARA的官網甚至推出了「無性別」分類的服飾。
△ZARA無性別
但實際上這樣的風潮也並非是新鮮事,「無性別」潮流只不過是過往的一種「復古」。男生女相,雌雄同體的玩法實際上早已經被前輩們探索過了。
David Bowie可以說是「雌雄同體」風格的開創者。John Lennon評價他說:「Bowie的歌是塗了口紅的搖滾」
在上世紀70、80年代注重個性表達與肆意反叛的風潮之下,男女性從過往的社會要求之中被解放出來。男扮女相也成為了一種備受追捧的時尚風潮。
△日本設計師山本寬齋為Bowie設計的條紋連體服
他的標誌性橘色長髮,緊身褲,厚底鞋,讓人雌雄難辨。在舞臺上,他可以是色彩繽紛的連身衣,踩著高跟鞋,名為「Ziggy Stardust」的一個中性外星怪物。而在現實中,他是「無性別」的時尚先鋒,他創造出的閃電妝、太陽妝被爭相模仿。
△1973年的專輯《Aladdin Sane》的閃電妝顛覆了性別界限
△「太陽妝」更加熱烈、燦爛,與連體衣搭配更突出其雌雄同體的特質
他的雙性戀的身份以及公開出櫃的行為更是鼓舞了許多少數群體。
以如此激烈的方式向主流對抗的先鋒們,至少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性別是可以視覺化的。顏色、面料、圖案、輪廓……這些處在不斷變化中的符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主觀性,會隨著時間、地點、歷史與文化的改變而不同。而處在相似文化中的人群會有較為固定的一套「符號系統」。
當我們追溯歷史時,我們會發現這一套「符號系統」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
為什麼我們要用粉紅色代表女孩子,藍色代表男孩子?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在近代美國才定型。
那時候,男孩和女孩都會穿相似的白色長裙,而裙子長度會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而變短。猜性別的遊戲在雜誌上非常流行,性別的含混在當時得到了很大的寬容。
而隨著美國童裝業的發展,這樣的情況出現了改變。1918年,一本雜誌給家長們提出了「藍色溫和寧靜,具有女孩氣質;而粉色則更有活力,更具有男孩氣質」這樣現在看來驚世駭俗的建議。但當時的人們並沒有聽從這樣的建議,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性別的符號系統都很混亂。
直到二戰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二戰之後,大規模的商業營銷開始出現。經銷商們發現,如果將同樣的產品區分為男女用品之後,銷量會增大。於是,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之下,粉色成了女孩的代表色,藍色成為了男孩的代表色。
「粉色屬於女孩,藍色屬於男孩」這個準則逐漸固定下來,二戰出生的這一代被描述為一出生就具有穩定色彩符號的人群。
△《藍衣少年》,託馬斯·庚斯博羅
「粉對藍」的思維模式逐漸開始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以至於到了21世紀,已經作為一常識、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被人們所普遍認可和接受。
所以,當我們再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是什麼塑造了我們的「性別」?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不能單純地把性別理解成為一種生物屬性,而應該是一種社會建構。在不同關於性、性別和性取向的爭論之中,最為根本的爭論點其實是我們的性別究竟是先天所決定的,還是後天構造的?
為何「男扮女裝」更難令人接受?
一個值得捉摸的現象是,談及「中性風」,女性的扮酷可能比男性更容易讓人接受。當男性提及中性風時,則會多些考慮。
正如「時尚」一詞往往用於女性,而非男性。對於男性來說,「時尚」一詞一旦被用於他們,似乎就是在暗示女性化過程中的輕浮變化、多彩的細節、繁複的花邊以及淺薄無知。
現代男裝秉持的簡約、沉著以及款式較為單一的觀念,但這不意味著男性的講究因此減少——相反,男人在服裝上更講求「低調奢華」。他們的衣著中儘量去除顯著的特徵,但是關注細節,男性的裝扮變得微妙、不易察覺,甚至體貼入微。
△王牌特工,服裝就是他們的武器
唯有那些真正「懂行」的人才能夠解讀衣著的密碼。
△在末扣上也會下功夫
歐洲一些學者把這種現象稱為是:「男性的時尚棄權」。
這種現象實際上則是一種性別的重新賦予,當面料、裁剪等等細節成為了一整套新的話語,一種凸顯男性特徵的全新方式和態度就產生了。這種社會規範進而發揮其作用,維護男性性別霸權。
而超越了這種構造的行為,則註定會受到既有社會秩序的質疑。
發生於臺灣葉永志事件就是其一。
當時葉永志就讀於國中三年級,因為舉止「女性化」而常常遭受到同學的欺凌。儘管他的母親曾經向學校反映,學校卻未作任何處理。4月,他被發現倒在學校廁所的血泊中,不治身亡。
他的死因被判定為身體原因導致的突然暈倒,暈倒時頭部受到重創。但他真正的「死因」,是因為他受到霸凌、同學會在他如廁時扒他的褲子,他只能在廁所無人的時候進去如廁。
以至於在事故發生之後也沒有受到及時的救治——他間接死於性別刻板印象帶來的暴力與霸凌。
這些處於社會之中的「精英人士」不斷地嘲笑那些超出規範的人。實際上,則反映了他們對於打破常規的隱隱的焦慮。
△性別認同的轉換極為困難,《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因唱詞錯誤被懲罰
而同性戀在部分人的眼中則更多表現為一種「女裡女氣」的身份,成為一種刻板印象。
△張國榮演唱會時也多次穿著裙子
豬豬男孩成為另一種流行新趨勢
但被傳統男裝所定義的這種「優雅」「低調」的社會規範也在發生著變化。
保養整容,植髮,去眼袋,割雙眼皮……過去被視為女性專利的修飾手段,如今同樣也適用於男性。衣著火辣,性感撩人的美女形象已經不再是新聞,一批有著英俊面容的美男子成為了雜誌封面的寵兒。
過去,往往年輕、苗條、皮膚白皙的女性身體作為被大肆表現和宣揚的對象。而現在,男性模特出場時展露的肌膚越來越多。
△西班牙模特,Xavier Serrano
男性的身體不如過去那般傳統和矜持,男性對自我形象的重視超乎以往。
一方面,他們追求健美壯碩的身體體型,以展示純粹的男性魅力。而另一方面,在「造星熱」之中,各種類型的偶像樣式,也指引著男性塑造自我的方式。
△傑尼斯的偶像產業
屬於史泰龍、高倉健等的硬漢形象已經遠去,在當下的偶像潮流之中,鮮肉們更注重外表,他們的衣著、穿戴更容易策動潮流。
大眾媒體在其中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視,讓我們來看一段某時尚雜誌對於一件西裝單品的廣告語:
「西裝,男裝衣櫥中不可錯過的優雅單品,在暖意漸起的初春時刻亦是紳士造型中舉足輕重的戰袍。……另有一個小巧的零錢袋設計,在細枝末節處彰顯出傳統製衣法追求完美的匠心精神。暖棕色休閒鞋選用上等牛皮,皮質富有韌性且耐磨,……白色橡膠底……令紳士平穩踏實的行走在都市森林之間。」
「追求完美」,「耐用踏實」,這些融匯了理想男性特質的詞語都融匯在這件西裝單品之中。廣告為了完成商業目的,對於男性形象、男性特質的標準進行定義。
△《教父》中的經典服飾被稱作「男人的教科書」
但無論如何,男性身體被媒體、娛樂業所影響,成為一種被消費的主體,已經是事實。我們只不過把對於年輕的、白皮膚、女性的關注轉變向了對於年輕、白皮膚男性的關注。
消費時代中,似乎無論是男性或是女性都無法迴避「被消費」。我們更關注身體,對自己的身體提出了各種各樣嚴苛的要求。而我們所購買的商品,也只不過是身體延伸出的產物。
事實上,正如新周刊所說:「婦女解放發展到今天,之所以仍難看到盡善盡美的平等,很大程度上源於男人未能解放。只有解放男人,才能真正解放女人,達到兩性平等的理想境界。」
真正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不止是秀秀肌肉、身材與金錢。性別平等並非是出售與購買,而是回歸追求美與欣賞美——儘管這條道路可能依然還「任重而道遠」。
但我們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
原標題:《現在開始流行男穿女裝?》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