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白鹿原》之後,又有一部國產劇收穫了不俗的口碑,這就是《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截止到7月6日,《軍師聯盟》的豆瓣評分為8.4分,評價人數超過2.5萬人。這樣的口碑,在國產劇中已經算是比較難得的。僅從今年播出的國產劇來看,《軍師聯盟》的豆瓣評分僅次於《白鹿原》,比上半年的現象級爆款《人民的名義》還高0.1分。
儘管《軍師聯盟》贏得了高口碑,圍繞該劇的爭議卻不絕於耳。「有明顯的歷史常識錯誤」、「洗白司馬懿家族」、「人物塑造臉譜化」等問題,成為了觀眾爭議的焦點。《軍師聯盟》的口碑為何會出現兩極化的現象?該劇的改編方式,是否值得後來者借鑑和參考呢?
一直以來,暑期檔都是青春劇廝殺的重要時期。正在熱播的《楚喬傳》、《夏至未至》,即將播出的《我們的少年時代》和《醉玲瓏》,都以小鮮肉和高顏值作為最強賣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期口碑最好的國產劇,卻是古裝權謀劇《軍師聯盟》。
在豆瓣上,《軍師聯盟》的評分為8.4分,遠超同期播出的《楚喬傳》(5.6分)和《夏至未至》(4.3分),也超過了2010年播出的新《三國》(7.5分)。這樣的口碑,在近幾年的國產劇中算是比較難得的。
近兩年來,古裝劇口碑遇冷,還頻頻因為摳圖、五毛特效等問題遭遇口誅筆伐,而《軍師聯盟》完美地避開了這些「雷點」。就已經播出的劇集來看,《軍師聯盟》整體節奏很快,人物刻畫明晰有力,主演演技出彩,臺詞頗具古韻,服道化也極具歷史感。
據了解,《軍師聯盟》從策劃、籌備到製作耗時5年,製作成本高達4億,光製作就用了333天時間。該劇的監製兼主演吳秀波曾坦言——「這部戲從前期到後期所付出的時間,是曾經拍攝一部戲工作時間的4倍」。從口碑來看,劇組的付出已經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翻開硬幣的另一面,對《軍師聯盟》持質疑態度的觀眾也不在少數。該劇播出不久,就因時間線混亂、人物形象顛覆、某些情節與真實歷史不符等問題備受質疑。比如,該劇前幾集的三件大事——華佗被曹操處死、曹操頒布《求賢令》、「衣帶詔」事件,在劇中幾乎同時期發生,在歷史記載中卻時間相差頗遠。劇中將歷史事件隨意拼貼,引發了觀眾的吐槽。
除了時間線混亂之外,《軍師聯盟》對歷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也引發了觀眾的質疑。在觀眾既往的印象中,司馬懿狡詐多疑、心機深沉,曹丕為了最高權力不惜骨肉相殘,曹操雖是一代梟雄,卻也有生性多疑、濫殺無辜的一面。到了《軍師聯盟》中,不但曹操和曹丕展現出了更多的人情味,主角司馬懿更是被塑造成了一朵「白蓮花」,一時間引發了不少爭議。
有別於以往的三國題材電視劇,《軍師聯盟》並不著重展示魏、蜀、吳三足鼎立的紛爭亂世,而是從曹魏視角切入,展現了司馬懿跌宕起伏的一生,給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樣也為這部劇招致了不少爭議。有觀眾認為,該劇的最大缺憾,就是對司馬懿的「洗白」。
由於《三國演義》流傳甚廣,觀眾常常把「演義」和真實歷史混淆。在《三國演義》中,「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十分明顯,劉備和諸葛亮代表的蜀漢被奉為正義的一方,而曹操、司馬懿等人都是書中的「反派」。因而,在觀眾的認知中,司馬懿被認為是「野心家」的代表,自古至今難以擺脫「老奸巨猾」的個人標籤。
在真實歷史上,司馬懿同樣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司馬懿是曹魏政權的三朝元老,同時也被視為曹魏政權的「掘墓人」。他晚年發動的高平陵之變,誅滅曹爽三族,成為司馬氏掌握曹魏政權的起點。正因為這一歷史事件,司馬懿背上了「意圖篡權」的千古罵名。
如果說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還能夠解釋為形勢所迫。他做的另一件陰損事,可就很難「洗白」了。早前徵伐遼東公孫淵時,司馬懿在襄平城大開殺戒,將城內十五歲以上的男子七千多人全部斬殺,把公孫淵手下的官員也殺了幾千個。這種近乎於屠城的行為令人髮指,司馬懿也因為這件事被網友指斥為「陰損小人」。
到了《軍師聯盟》中,司馬懿卻被塑造成為一個有智慧、有才學、忠孝兩全,甚至有些「懼內」的形象,難免引發眾多質疑。不少觀眾認為,《軍師聯盟》裡的司馬懿太過完美,簡直就是在給他「洗白」。甚至有網友笑稱,司馬懿的主角光環太強,簡直跟羋月有一拼。
平心而論,《軍師聯盟》前半部分的司馬懿,主角光環的確十分明顯。為了彰顯司馬懿的聰明才智,編劇不但去掉了「鬼才」賈詡,將賈詡的部分事跡嫁接到司馬懿身上,還醜化了和他相關的歷史人物,比如把恃才放曠的楊修寫成了一個陰險小人。
實際上,出於安全生產的考慮,對主角進行一定的美化,也是無奈之舉。如果把主角寫成一個全然腹黑的角色,可能這部電視劇都沒法過審。更何況,歷史上的司馬懿在接受曹操徵召後,長達十二年的時間裡,並沒有在任何大事上有任何作為。如果完全還原歷史,司馬懿的青年時代可以說是無從下筆。為了讓司馬懿參與到各個事件當中,就只能給他「加戲」。
然而,《軍師聯盟》中過度美化的司馬懿,一身的正義光環,反而失去了這個歷史人物本身的魅力。歷史上的司馬懿,集大奸大忠、大智大勇、堅韌與猥瑣等眾多品質於一身。司馬懿一生都在「自相矛盾」,從韜光養晦到叱吒風雲,再到高舉屠刀,都與他複雜的性格息息相關。正因為司馬懿性格的複雜性,引發了無數後來者的好奇心,也使他有了很多「粉絲」。
這樣一個性格多變、經歷複雜的歷史人物,本身就是極具戲劇性的,他的魅力正在於他的「複雜」。目前來看,《軍事聯盟》洗掉了司馬懿性格上的大部分「黑點」,讓司馬懿一切的行為都變得正確合理,反而讓這個歷史人物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如果在電視劇的後半部分,司馬懿還能一直「政治正確」下去,可能會讓該劇淪為高配版的「傑克蘇」。
歷史上的三國時期,動人心魄的著名戰役多如牛毛,充滿魅力的英雄豪傑也層出不窮。深知觀眾喜好的影視製作者,自然不會放過這座影視改編的富礦。早在20世紀80年代,內地和香港就各拍過一部名叫《諸葛亮》的電視劇。
當然,真正讓三國故事家喻戶曉的,還是1994版的《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場面宏大、氣勢磅礴,人物塑造形神兼備,至今仍是一部難以逾越的經典。在這部電視劇之後,雖然也出現了《曹操與蔡文姬》、新《三國》、《赤壁》等眾多三國題材影視作品,口碑收視雙豐收的卻寥寥無幾。即使是明星雲集的新《三國》,也沒能如94版《三國》般成為經典。
相較之下,《軍師聯盟》無論是從口碑還是討論熱度來看,都屬於三國題材影視改編中的佼佼者。這部電視劇對三國題材的改編有哪些可取之處?是否能夠成為三國題材影視改編的範本呢?
以往的三國題材電視劇中,劉備和諸葛亮是絕對的主角,司馬懿、曹操、曹丕等歷史人物,都是作為反面角色出現的。因而,劉備必須是宅心仁厚的,諸葛亮必須是才智無雙的,而曹操必須是「奸雄」,曹丕必須要「骨肉相殘」,司馬懿必須是「老奸巨猾」的。
《軍師聯盟》的敘述角度,頗有些「反套路」的意味。該劇從曹魏視角切入,展現了司馬懿跌宕起伏的一生,給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站在司馬懿的視角,重新敘述三國故事,也為三國的歷史人物帶來了「翻案」的機會。
劇中,曹操、曹丕、司馬懿等歷史人物都擺脫了《三國演義》中的刻板印象。曹操成為了亂世中的「改革派」。他以「唯才是舉」打破了漢末的階層固化,「挾天子」是為了實現一統天下的雄心。以荀彧、崔琰為代表的漢臣,仍然堅守著原有的規則,為此不惜自我犧牲,以生命寫就一篇悲涼史詩。
這兩種價值觀,其實並沒有對錯之分。這正是《軍事聯盟》的可貴之處。即使從曹魏視角切入,該劇也沒有力圖證明曹魏政權的「正義性」,醜化劉備和孫權。亂世之中,沒有嚴格的忠奸之分,只有政治立場的不同,這才是三國該有的樣子。
以往的三國題材劇,往往都有宏大的戰爭場面。《軍師聯盟》中,戰爭場面簡直少得可憐,就連最負盛名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也僅僅用幾個鏡頭加旁白一筆帶過。《軍師聯盟》虛寫戰爭,是因為要重點關注戰爭背後的故事,從人性化的角度塑造歷史人物。
實際上,在《三國演義》的原著中,就存在人物臉譜化的問題。正如魯迅對《三國演義》的評價——「寫關羽之義而似偽,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簡直變成了「活神仙」,關羽成為了忠義的化身,而曹操成為了「奸詐」的代名詞。
《軍師聯盟》中,大部分主角都擺脫了臉譜化的問題。劇中的曹操有殘暴猜忌的一面,也有心懷百姓、惜才愛子的一面。曹丕並非生來殘忍,而是小時候無法得到父愛,只有寄希望於最高權力。楊修雖然恃才放曠,卻也愛重曹植的善良和才華。在這部劇中,每個角色性格的陰暗面都能夠找到一個人性化的解釋,給觀眾提供了一個新的觀史角度。
前段時間,《白鹿原》的叫好不叫座,引發了不少業內人士的關注。有業內人士認為,《白鹿原》收視慘澹,主要是因為該劇當下性不足,缺乏對觀眾心理需求的回應。在這一方面,《軍師聯盟》的做法是比較值得借鑑的。
在《軍師聯盟》中,可以看到不少時下流行的元素。該劇的主線劇情是司馬懿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正如網遊的打怪升級一樣,可以給年輕觀眾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司馬懿和夫人張春華在家鬥嘴的橋段,偷學曹操試探自己的橋段,都十分風趣幽默,拉近了歷史人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這種藉助現代語境,對古裝題材進行接地氣的解讀的方式,值得後來者借鑑。
僅從目前播出的劇集來看,《軍師聯盟》的確是一部好劇。但對青年司馬懿形象的過度拔高,成為了這部劇的一大缺憾。在後面的劇情中,司馬懿如何完成「黑化」,電視劇又將如何解釋司馬懿晚年種種「腹黑」的行為,才是電視劇成敗的關鍵。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