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打引號是因為這些作家並非明星,他們的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作家的思想和對社會的觀察力。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和張藝謀互相成就。
但這些純文學作家無疑是通過電影被大眾熟知的,尤其是在純文學被人忽視的年代。曾有人誇張的說全中國只有一個人還在讀小說,他就是張藝謀。所以,能被張藝謀導演選中作品也是一種榮譽。
和張藝謀合作的作家不少,我們選幾個最出名的,他們現在基本上算是文壇的領袖。
1、 莫言和《紅高粱》。
1987年,貌似憨厚農民的青年作家莫言和沉穩乾瘦的陝西青年導演張藝謀一起合作了當年中國最野性浪漫的電影《紅高粱》。
兩位主演,是24歲的影帝姜文和21歲的在校生鞏俐。
一年後,&34;火遍全國。
32歲的莫言當時剛在文壇嶄露頭角,《紅高粱家族》系列引起了轟動,但僅限於文化圈內。張藝謀是第一個要把小說拍成電影的,他用一句話打動了莫言:我要把它拍成中國最野的電影。
而在莫言的家鄉高密專門種了一片紅高粱,則是導演張藝謀為大土匪餘佔鰲和&34;浪漫愛情打造的天地溫床。
作為三個編劇之一,莫言全程參與了電影的拍攝。
姜文入組後,與張藝謀、莫言喝酒,三個人喝的酩酊大醉。這時天上一個炸雷,姜文說:我們的電影要火。
網上流傳最廣的照片,三個人赤膊合影,其中姜文最強壯、張藝謀最精瘦,只莫言皮膚白皙,且有贅肉,但&34;那種野性的靈魂,正是來自這位32歲,小學五年級的肄業生。
1988年,《紅高粱》獲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金熊獎,莫言開始被大家熟知。
而在1993年,《紅高粱》被&34;的葛浩文譯作英文,介紹到全世界。
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2、 劉恆與《菊豆》。
《菊豆》改編自劉恆小說《伏羲伏羲》。改成電影時劉恆親自編劇,這也是他編劇生涯的開始。多年來他一直被稱為中國電影界第一編劇,正是始於《菊豆》。
他和張藝謀後期也有多次合作。
應該說在和張藝謀合作之前,劉恆憑《狗日的糧食》已在中國文壇有一席之地,但同樣,叫好不叫座,90年代正是&34;時期。大批優秀小說不受重視。而莫言的成功則激勵了諸多作家,他們開始主動和電影導演合作。
唯一的例外是王朔,他在小說暢銷的同時,作品也大量被搬上銀幕。僅1988年就有四部小說被拍成電影,被稱為&34;。
但全國僅此一例。
《菊豆》當年獲坎城金棕櫚獎提名,在內地票房也不錯。而劉恆憑藉其深厚的編劇功底,得以和國內知名導演繼續合作。
由他編劇的主要作品有:張藝謀《秋菊打官司》,根據陳源斌《萬家訴訟》改編。黃蜀芹《畫魂》,電影《沒事偷著樂》,張大民的電影姊妹片,電視劇《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並因此獲當年最佳編劇獎。
此外,劉恆還曾編劇《張思德》、《雲水謠》、《集結號》、《金陵十三釵》,時間跨度大約十幾年。劉恆也被稱為電影界的第一編劇。
唯一比較遺憾的是,在劇本創作豐收的同時,他的小說創作基本停滯,即使有作品,也是先有劇本,後有的小說,如《集結號》。
3、 蘇童與《大紅燈籠高高掛》。
《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這篇小說發表於1989年,於1991年被改編成電影上映。電影的上映使原著蘇童的名氣大大提升。
但和劉恆不同,蘇童一直和電影保持距離,他雖然感謝張藝謀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但也坦誠:和這些導演只是商業合作的關係。
這種距離感使蘇童在成名後依然保持了旺盛的創作勢頭,佳作不斷。其長篇小說《黃雀記》獲2015年茅盾文學獎,併入選《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同時蘇童也是中國公認的小說大家,先鋒派文學領軍人物。
中國先鋒派文學五虎將:南帝蘇童,北丐洪峰,東邪餘華,西毒馬原,中神通格非。
蘇童的一些其他作品也曾被改編成電影,如《紅粉》、《米》等。其中《米》被改編成電影《大鴻米店》,號稱中國第一部限制級電影,賺足噱頭,但票房和口碑均一般。
4、 餘華與《活著》。
餘華最重要的作品就是《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我記得我年輕時讀過《許三觀賣血記》,薄薄的一個小冊子,印數好像只有2000冊,裡邊故事情節荒誕離奇,語言晦澀難懂,所以只讀了幾頁我就放棄。
可能因為當時我還年輕,但是後來這麼多年,也沒緣再讀一遍這部小說。
而《活著》是我在看完電影後讀的,倍受震撼,而且我認為,小說比電影要好的多。
所以張藝謀和餘華是互相成就,餘華讓電影有了靈魂,而張藝謀則讓餘華擁有了更多讀者,也有了更自由的創作天地。
但說實話餘華作品不多。
電影《活著》獲得了坎城和美國金球獎的多項提名,其中葛優獲坎城影帝。
所以我們尋找《活著》電影和小說的最共通之處,就是葛優,因為他就是福貴。
據說當年張藝謀讀小說都是在飛機上完成的,一個旅程讀一部小說,所以不少青年作家給張藝謀喜歡讀的刊物投稿,渴望能被選中。
作家們其實也想&34;,這無可厚非。但不可能只依靠一個張藝謀。我們盼望出現莫言和張藝謀這種雙贏的局面,而不希望像劉恆老師那樣,滿腹的才華都獻給了編劇。
其實莫言老師後期也很想與張藝謀再次合作,他們後來合作過一部《幸福時光》,趙本山主演,但反響實在一般。
所以好作品也是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