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以來,以《謎砂》《湄公河大案》《刑警隊長》為代表,公安刑偵題材的影視作品集中湧現。這些作品製作精良,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突破了傳統公安劇以警匪搏鬥為主線的敘事模式,塑造了一批符合警察特徵、展現警察風骨、謳歌警察精神的人物形象。因此,有業內人士評論稱,「公安題材影視劇重回『黃金時代』」。
目前,國內公安劇往往以當代民警為主要刻畫對象,選材集中於民警破案故事,其中以《重案六組》為經典。而最近開播的電視劇《黎明決戰》則選擇了一條全然不同的路徑。以1946年解放前夕我國第一代公安戰士為核心人物,講述了他們在哈爾濱與敵對勢力鬥智鬥勇,最終平息暴動使城市得以治理的故事。
《黎明決戰》定位於「年代公安劇」,不僅從時間上為故事背景劃定了範疇,更為其賦予了特定的歷史意義。這是國內公安題材的影視劇首次將故事發生時間置於抗戰後解放前這一特殊的歷史階段——我國第一代公安的職責不僅是除暴安民,也要肩負對抗國民黨特務的重任,這就決定了《黎明決戰》的故事講述方式不同於以往任何一部公安劇,也讓該劇在刑偵題材的路子之外,兼備了國家歷史的宏大敘事。
《黎明決戰》的整體歷史背景是解放前夕國共對峙時期,這使得該劇得以同時容納「刑偵」和「諜戰」兩條敘事主線。兩條敘事線相互嵌套,助推劇情鋪展。
導演劉江在拍攝《黎明決戰》之前,曾執導過經典諜戰劇《黎明之前》。但劉江在接受採訪時坦言,拍攝《黎明決戰》的難度比前作大得多,「從題材上看,《黎明之前》是標準的諜戰劇,可以天馬行空地演繹;而《黎明決戰》是有歷史背景和真實原型的,要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進行創作,又要做到可看性,難度比前作大得多。」
為了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再現歷史,劉江透露,該劇光是劇本的打磨就歷時一年多。除了精巧的懸念設置和富有張力的敘事文本,《黎明決戰》也把時代背景很好地融入到敘事中。
時值國共對峙的內戰時期,戰火紛飛,哈爾濱是全中國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前有偽滿政府統治遺留的滿目瘡痍,後有國民黨特務的地下活動,新生的中國共產黨政權風雨飄搖。由王千源飾演的公安局局長程檣和由劉詩詩飾演的國民黨特務宋紅菱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相遇,倆人又曾是舊日戀人,割捨不斷的舊情和迥異的信仰、國家命運與個人感情,共同構築了劇中矛盾線。情節據此展開,為故事的敘述帶來張力。
可貴的是《黎明決戰》的劇情並未囿於男女主角的情感糾葛和內心掙扎,而始終貫穿著一條背景性的主線——在國共戰爭中,共產黨因為得了民心,逐漸在全國戰局上佔據上風;而國民黨則節節敗退。這一切戰局的變化以微縮的形式在哈爾濱這座城市裡展現著:從政府機構的集體撤退和回歸、商人的市場行為、市民的集體行動乃至街頭賣報聲透露的小報消息等細節,都從側面反映了國共對峙形勢的變化。
通過把歷史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劇情中,《黎明決戰》在單純刑偵和諜戰情節之外,為故事文本增添了一種歷史的厚重感,而真實歷史因素的加入又能讓熟悉歷史背景的觀眾產生代入感。不同於多次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當代公安民警,中國第一代公安戰士的故事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知,《黎明決戰》以公安局局長程檣從最初到任的茫然無措,到後來的有勇有謀這一變化過程,真實地再現了第一代公安戰士面對新形勢的認知和適應過程,把對於觀眾而言陌生的歷史以熟悉化的手法進行解構,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主旋律的聲音。
劉江曾感嘆正劇難拍:「政策尺度的把握,尊重史實的拿捏,又要發揮可看性,這幾點同時要做到。一句話就是既要尊重歷史,又要尊重觀眾的收視習慣。」
《黎明決戰》講述的是一段歷史的「執拗的低音」,加之故事背景發生在哈爾濱而不是以往同類作品呈現得最多的上海。因而,敘述的難點在於既要尊重史實,又要符合觀眾的認知範疇。對此,《黎明決戰》採取的策略是真人事跡加上合理虛構,使劇情具備觀眾可以理解的普遍性,也為創作增添了一定的自由度。
在敘事線索的設置上,該劇以新中國首位公安局局長的個人事跡為藍本,選取了刑偵作為全劇的基礎線索。此外,為強化戲劇性,又安排了國民黨特務宋紅菱擔綱了諜戰這一線索。過去,國內諜戰劇多採取「敵明我暗」的敘事角度,間諜通常由主角扮演,如《潛伏》《偽裝者》等。《黎明決戰》則從公安的角度展開敘述,同大多數刑偵劇類似,採納「敵暗我明」的視角。因此,全劇帶著諜戰劇的底色,卻使用了一種與之截然相反的敘事線索,反明為暗,顛覆了明線和暗線的主次位置。這種雙重線索的建構方式,無論在爭取觀眾,還是在劇情鋪陳上,都是聰明而有益的:一方面滿足不同受眾的觀劇需求,另一方面也為情節設置帶來多種可能性。
本劇圍繞著「奪寶」展開,故事的主線是一批軍火,這批軍火對國共兩黨來說都十分重要,雙方在爭搶軍火過程中的明爭暗鬥推動敘事。隨著情節推展,國民黨特務宋紅菱原本的信仰產生動搖,轉而對原本是敵人的共產黨心生崇敬之情,這一變化使得原本相互平行的「明線」(刑偵)和「暗線」(諜戰)開始交叉重疊,故事的層次感和複雜性由此而來。
作為一部立足於特殊歷史階段的行業劇,《黎明決戰》在整體上採用了全知視角的講述方式,將個人感情和遭遇嵌入到家國命運的宏大敘事之中,形成了大時代和小人物對照的敘事格局。
紀錄片式的劇情提示構成本劇亮點,為此,劉江動用了為《黎明之前》配以旁白的「御用」配音演員,為這部劇交代歷史背景和呈現人物內心活動,由此生成冷靜旁觀的第三人視角,既能豐富敘事層次,又可以起到讓觀眾適時從個體化的劇情中抽離,進而對宏觀層面的家國命運有更深入的理解。
《黎明決戰》融合了家國情懷、推理探案、社會倫理、人情法理等多種元素,將其濃縮在31集的體量中展現。據了解,《黎明決戰》原本攝製了40集的內容,卻在後期剪輯時被導演刪減成31集,「這部戲後期我管得多些,把要求抬高一點,不要有廢戲,把拖泥帶水的戲份剪了,毫不猶豫把『贅肉』減掉……因為是強節奏燒腦劇,剪輯要快些」,劉江坦言,「《黎明決戰》如果從商業上考慮是吃虧的。但是在品質和商業之間,我選擇品質。」
從全劇的呈現來看,劉江的「狠心」剪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從首集開始,劇情就十分緊湊,迅速拋出「軍火」這一故事主線,同時,對公安局局長程檣和國民黨特務宋紅菱的感情戲也沒有著墨過多,而在故事推移中以兩人的互動來回應細膩情感。
《黎明決戰》兼備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明暗交織的敘事線索,這為國內公安劇的創作提供了同類題材創作的經驗與方向,這一全新的範本或許將激活一批新類型公安題材的創作。
【版權聲明】本文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