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歐美輿論場的一大風潮和「黑」這個字關係很大,不少經典美劇的單集因為出現了「黑臉」black face畫面而被下架。大家早就習慣了的「黑名單」blacklist一詞也被很多機構棄用。
不過好萊塢呢,其實有一份別樣「黑名單」,恰恰和被棄用的「黑名單」一詞有著截然相反的意思。
話說有一個叫Franklin Leonard的年輕電影人,曾經在Leonardo DiCaprio的製片公司工作。
Franklin的工作是看劇本,然後挑出自己覺得比較好的作品上報,看看有沒有拍成片的價值。(簡直是我的dream job!)
這個工作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非常枯燥又壓力巨大。
能被送到這些製片公司手裡的劇本,雖然基本上已經經過了某種程度的篩選,但其中絕大部分仍然是非常糟糕,毫無拍出成片的必要。
對Franklin來說,他需要看無數作品,然後大海撈針一樣挑選出覺得有希望的。但現實是很可能他熬夜幾天也挑不出一份好作品,工作就顯得很沒有成就感。
即使挑到了好作品,也要承擔自己看走眼,或者並不適合自己老闆Leonardo DiCaprio的後果。
而如果自己錯過了好作品,被競爭對手拿走拍成了電影,那麼當然也是工作失職。
總之,就感覺這工作很難。(但是真的是我的dream job~)
好萊塢一年會產出多少劇本?
單單就美國作家工會註冊作品,一年就5萬份。
Franklin就這麼日復一日看劇本,對自己從一堆沙子裡挑不出黃金而抓狂。
然後某一天他意識到,整個好萊塢幹著和他一樣工作的人有不少,他們又是怎麼想的呢?
於是Franklin找出了所有自己知道的同行們的聯繫方式,發了一封匿名電郵,問大家「你們手上看過的劇本裡,最喜歡的十部是哪些?」
不少人回了,於是他就做了一張表,把這幫好萊塢專門挑劇本的人眼中最好的未拍攝劇本列出來。注意,是未拍攝,就是沒有哪家真的下手打算拍成電影的劇本。
當Franklin把這張表通過電郵分享給所有貢獻了觀點的同行時,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開始了什麼。他甚至特別把這份單子稱為「黑名單」Blacklist。
這張表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成了好萊塢業內被津津樂道的熱點,甚至引起了媒體的注意。
那是2005年,那一年,這張好萊塢著名的「電影劇本黑名單」誕生。
對Franklin來說,這份名單幫自己確認了不少信息,一些自己看中但又不確定的劇本如果多次出現在同行們的名單中,那說明自己確實沒看走眼。
2005年的第一份黑名單中,很多專業挑劇本的人都提到了《朱諾》(Juno)。這部最終在2007年被拍成電影的作品後來獲獎無數,尤其是拿下了2008年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當然,這都是後話。
在第一份黑名單開始在好萊塢業內流行起來的時候,Franklin本人其實是很慌的。各家製片商都是競爭對手,他這麼一搞,就相當於和競爭對手分享信息,老闆可能會非常不高興。
但無論如何,這份名單開始流行起來了,一些機構為了向製片商推自家編劇寫的劇本,甚至會故意散布這個劇本即將登上新一期「黑名單」的小道消息。
Franklin繼續匿名搞「黑名單」,每年出一份名單,不過2007年的時候,他的身份還是被媒體知道了。
之後他離開了Leonardo DiCaprio的公司,幾番輾轉後,如今成為了Will Smith製片公司的高管,「黑名單」也在每年繼續搞下去。
上面提到了2008年《朱諾》編劇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其實那一年的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裡,上過「黑名單」的不止《朱諾》,還有《充氣娃娃之戀》(Lars and The Real Girl)。
這兩部電影來自2005年的第一份黑名單,它們被拍成片並且最終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得黑名單本身獲得越來越多肯定。
之後上了「黑名單」的「漏網之魚」劇本被拍成片的越來越多,比如《逃離德黑蘭》(Argo),《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等等。
很難說如果沒有「黑名單」,這些劇本裡有多少最終會被埋沒掉。
之前聊過一部美劇的誕生要經歷一段多麼漫長的過程,電影當然也不會更簡單。
這些專業人士每天在多如牛毛的劇本裡挑選,這種工作模式效率到底怎樣實在很難衡量,好作品被錯過的概率並不算太低。
比如《朱諾》的編劇Diablo Cody完全是新人,Franklin這種工作人員即使覺得這劇本有潛質,在無法和同行交流的情況下,很可能會陷入對自己眼光的懷疑中。
所以「黑名單」主要起的作用就是給這幫讀劇本的一個機會,去確認自己眼光沒錯。
哈佛商學院對「黑名單」做過研究,發現名單上的劇本最終被拍出來之後,比那些相似的,但沒上名單劇本拍出來的電影收益要高90%。
怎麼說呢,差不多就是說雖然影響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因素非常非常多,但一個業內公認是質量比較高的劇本就是保證電影成功的一個大前提。
劇本非常重要。
「黑名單」越來越成功之後,Franklin乾脆搞了一個網站,任何人都可以支付費用然後上傳自己的劇本,等著被好萊塢發現。
我專門去這個「黑名單」網站blcklst.com看了一下,歷年名單很全,然後電影專業人士和專業編劇都可以註冊看劇本或者上傳劇本。
稍微掃了一眼2005年至今的15份名單,榜單上其實不少熟悉的電影呢。
比如2005年的榜單上,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部,其實還蠻多被拍成片的,包括著名的The Kite Runner,Charlie Wilson’s War和Horrible Bosses。然後那年榜單上有兩個劇本雖然最終沒拍成電影,但都被改編拍成了電視劇,分別是A Killing on Carnival Row和Altered Carbon。
2006年榜單上,500 Days of Summer爆紅;Rendition被拍成電影拿了一堆獎;Hanna讓大家認識了Saoirse Ronan。
2007年榜單上,作為電視電影的Recount拿了一大堆獎;Farragut被改編成電影The Ides of March拿到了奧斯卡將最佳改編劇本提名;Passengers在2016年被拍成電影,也是那一年的大熱(就是星爵和大表姐那部);Selma在2014年被拍成片,那年超級紅的一部電影;Source Code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科幻片。
2008年的榜單上有經典的昆汀的Inglorious Basterds。
2009年榜單上有著名的The Social Network。然後去年一部超級棒的Book Smart的劇本也是那一年就上榜了。還有一部Desperados剛被拍成,最近奈飛剛上線,可以看看。
2010年榜單上,講甘迺迪夫人的電影Jackie在2016年也是大熱作品;All You Need is Kill被改編成了著名的Edge of Tomorrow。Argo也是那年上榜的。
2011年的榜單上,The Imitation Game位列榜首。
2012年的榜單上,Story of Your Life最終被改編成了著名科幻片Arrival。
接下去幾年的榜單上,出現了一些已經被拍成片的電影,比如Hot Summer Night,The Babysitter等等,但是更多的是被某家公司買下版權待拍攝作品。這些作品裡,或許還隱藏著很多未來的熱門電影。
其實蠻好奇,不知道美劇屆有沒有類似的業內秘密名單。
今年特殊情況之下,美劇拍攝受到了很大影響,秋季新季不確定性非常高,像CW就直接買了一堆外國劇或者老劇的版權,自家的劇都打算明年春季再戰。
然後就有人提議,要不要讓電視臺把那些拍過導航集但是沒有被續訂的劇拿出來,乾脆一個個pilot轟給觀眾,弄個真人秀最終選出來一部被重啟的劇呢?
當然這個面臨很多很多問題,版權方面問題,演員是不是還願意演的問題等等,大概是只能想想,不可能實現。
但確實讓人好奇,那些拍了導航集卻最終沒繼續的美劇,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最後想再感嘆一句,真是羨慕看劇本挑劇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