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內地娛樂圈全面進入了「流量偶像時代」。
這幾乎已經形成了一個工業化的造星流程,由具有一定的流量承載性的平臺發起選秀活動,比賽的同時收穫大量流量和粉絲。
這樣模式下「生產」出來的偶像藝人成功的繞開了傳統的院校體系,大大減少了成為一名「明星」的時間周期。
這類偶像明星參考的是韓國娛樂圈的『練習生模式』。
不同的是,韓國練習生通常需要培訓多年才能獲取微小的出道可能,且偶像藝人處於韓國娛樂圈生態鏈最底層,只有最頂尖的最知名的偶像藝人,才能擁有拍攝影視劇的權利。
而這些擁有拍攝影視劇權利的韓國偶像,通常都是從戲份不多的小配角演起,得到觀眾認可後才有拿到其他影視資源的可能性。
但國內的偶像藝人不同。
平臺看準「選秀偶像」自帶的巨大流量,迅速為他們安排各類影視劇資源,他們不需要經歷評判「是否有潛力成為演員」的藝考,不需要在專業的藝術院校進行表演學習,就可以直接出演影視劇,甚至可以上來就出演影視劇的男女主角。
隨著這批幾乎沒有什麼演技可言的「偶像藝人」衝進影視劇市場,國產劇面臨著又一個巨大的質量滑坡。
最近,國內知名編劇汪海林在採訪時又一次曝光了當下國內影視劇行業的「亂象」。
因為大量「流量偶像」開始湧入影視劇拍攝市場,因為專業性的缺失,甚至需要專門的劇本來「匹配」他們。
有投資方在劇本創造期就會明確的告訴編劇,不要寫太長的臺詞,降低劇情的難度,「他演不出的」。
汪海林自嘲,他們已經有幾年沒寫過兩句以上的臺詞了,而且十分自覺的分配臺詞,儘量讓男方說一句,女方說一句。除此之外,還要儘量避免男女主角在同一個帶戲的空間裡。
因為流量偶像手上的綜藝和商業活動太多了,經常不是這個不在,就是那個不在,甚至是兩個都不在。只能由替身演員和配音演員完成戲份。
跟這樣的流量偶像藝人比起來,以前被觀眾怒斥的「數字演員」都算是敬業的。
畢竟還是本身親自到了拍攝現場的。
是所有的流量偶像在拍戲的時候都像汪海林吐槽的這樣嗎?
當然不是,但汪海林吐槽的確實是行業的大環境和普遍現象。
95後,甚至是90後演員中臺詞過關的明星屈指可數,大多數明星離開配音演員之後簡直是慘不忍睹。
先不說他們能否把臺詞念的字字標準,陰陽頓挫,情緒飽滿且適宜,大多數流量明星連基本的背臺詞都是難事兒。
吳亦凡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就表示自己和楊紫拍攝的古裝劇《青簪行》是自己演過的臺詞最多的角色,自己記憶力不行,過目就忘。
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到了片場開機前十分鐘背詞兒,這樣最有效。
拍之前10分鐘背詞兒,估計也只能是「背詞」,談不上什麼理解和感情可言了。
除了基本的臺詞不過關之外,線下活躍的演員更可怕的是文化水平太低了,這點兒在拍攝古裝劇和年代劇時體現的最明顯。
《知否》中的康姨娘把「託大/拿喬/不尊長輩」斷句成「託大拿/喬不尊長輩」,連基本的意思都理解錯了。
朱一龍在《知否》裡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下更是鬧了非常大的烏龍,將「齊」讀了重音,「家」字讀了輕音,明顯是把這句話中的「齊家」理解成了「齊衡的家」。
最可怕的是,朱一龍已經算是現在大流量明星中有演技的了。
包括近兩年被很多網友吐槽的灣灣明星普通話口音重,也是臺詞不過關的體現。
老牌灣灣明星的普通話臺詞其實非常的好,代表人物有李立群老師和在《甄嬛傳》中飾演「蘇培盛」李天柱老師,臺詞功底非常好。
近十年,國產影視劇質量大幅下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編劇在影視劇創作環節中地位的低下。
國內的絕大多數編劇在一部影視劇的創作過程中擔當的是「執行者」的角色,個人才華和創造能力幾乎得不到任何的展現。
日韓編劇的地位非常高,在劇組中地位僅次於導演,稍有名氣的編劇是收視率的王牌保障,在劇組地位甚至比導演還要高。
但國內編劇地位非常尷尬,從汪海林說投資商要求他們改臺詞和劇情就可以窺探一二。
其實並不是一直如此的,八九十年代,國內影視劇創作時還十分重視編劇,國內首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創作的時候,新人編劇的的薪資水平已經比劇中的大腕兒們高很多了。
汪海林之前吐槽過,國內影視劇創造環境最好的時候,就是煤老闆做投資人的時候。
受行業性質影響,煤老闆們通常非常尊敬專業人員,除了要求女演員之外絕對不瞎指揮。
因為他們知道,在煤礦採集過程中瞎指揮專業問題是會出大問題的。
後來房地產商做投資方的時候,也挺好,他們只是喜歡管理,不喜歡幹預你的創作。
到了現在網際網路公司投資的時候,創造環境就非常差了,他們想法太多了,又要你這樣,又要你那樣。
劇本改完之後慘不忍睹。
可能有網友疑問,既然偶像明星參演的電視劇爛片率這麼高,為啥還能賣得出去?
這就要談談電影和電視劇的市場區別了。
電影和電視劇在傳播變現時最大的區別是,電影是一張一張票面向每個觀眾的,只有內容達到一定標準,觀眾才願意花錢買票。
當一個明星的演技口碑已經成為觀眾進入票房的阻礙的時候,電影投資商就會慢慢的放棄他。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流量偶像的演戲路徑都是大陣仗進軍電影圈➡️被觀眾吐槽演技爛➡️票房接連撲街➡️被電影圈退貨。
但電視不一樣,電視劇能不能賣得出去,大概率看電視臺或網站購片部門領導的決定。
而觀眾在選擇觀看電視劇的時候很多情況是被動的,以前是電視臺放什麼看什麼,現在是視頻網站不停的用推薦模式轟炸你。
所以搞定購片部門領導,是電視劇售賣過程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牽扯到了另外一個行業「潛規則」——陪吃飯,哄開心。
以前都是女演員陪吃飯,現在改男演員了……
吐槽歸吐槽,近兩年國產劇和內地影視圈環境還是有向好的方向發展的。
「大IP➕流量偶像」不再是讓觀眾買單的必勝法寶,好的劇情才是留住觀眾的唯一途徑。
大家一般看到什麼樣的配置會默認一部片是「爛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