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浙江麗水市圖書館館長季彤曦在朋友圈曬出一位讀者的照片。那是一位戴著鬥笠、身穿藍色舊外套的老人,手上拿著十多本期刊,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往包裡塞。 季彤曦在旁邊寫下了這些話:期刊均為在館閱讀不外借,今天我們破了例……這是周一閉館日的唯一讀者,帶給我們感動,更值得我們學習。 照片中的老人名叫朱貞元,今年84歲,是位普通的農民,年輕時曾在民辦學校當過代課老師。
7月19日,他坐半小時公交、步行40多分鐘來到麗水市圖書館。 「老人是第一次來,說不做農活了,想看看書。因為不認識路,一路打聽過來的。」那天接待朱貞元的,是麗水市圖書館副館長葉慧玲。當時,葉慧玲剛好在諮詢臺邊,老人正向工作人員打聽哪個區域有他想看的書。隨後,在葉慧玲的引導和推薦下,找到了《山海經》《聊齋志異》,並
為老人免押金辦理了借閱證。 考慮到老人交通不便,
工作人員當場在借閱機上辦了續借,借期延續到60天,請朱貞元放心閱讀。同時,又另外在小紙條上寫了還書日期,夾在書裡讓他一起帶回去,並將他送到圖書館附近的公交站。
沒想到,20日早上8點半,老人又出現在圖書館門口,和前一天同樣的裝束,說還想再借一些期刊雜誌。館長季彤曦說,她無法想像,老人是什麼時候出發,又是怎樣坐著公交,什麼時候到館裡的。「昨天指引他坐公交後,雖節省了時間,但老人來回還需兩小時。」 老人不知道周一是閉館日,就這麼來了。但
圖書館還是破例打開大門,將老人請了進來;期刊均為在館閱讀不外借,他們又一次破例,將十多本雜誌裝進了老人隨身的單肩包裡。 季彤曦說,「我們打算為了方便老人,以後給他寄書,但老人婉言回絕了,
他說想經常到圖書館來,很喜歡這裡的環境。就算老人真的忘記還書,我們也願意把書送給真正愛讀書的人。」 上午8時,浙江杭州江幹區解放東路58號J座杭州圖書館樓下總會站不少人。晨練的市民發現,總有些人扛著髒兮兮的大麻袋,或拎一兜飲料瓶,衣衫襤褸。 副館長梁亮對這一幕再熟悉不過:一些流浪、拾荒者正等著圖書館開門,「在舊館就常看到很多流浪、拾荒者背著鋪蓋,把撿來的垃圾放在閱覽室門口,再進去看書。」 其實,
杭圖不僅允許流浪、拾荒者入館,也允許他們攜行李入內。而將雜物放於門外,則是自發行為。 「流浪、乞討者可能暫時居無定所,可能暫時窘迫,但不代表我們可以拒絕他對文化的追求。」梁亮說,至於從何時開始對流浪人員開放,她已回想不起。但確定的是,自從她來杭圖,杭圖始終沒有拒絕過流浪人員。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在杭圖搬入新址之前,因舊館面積有限,讀者彼此距離較近,曾有讀者對身邊的流浪、乞討者散發異味而感到不滿。原館長褚樹青為此勸導讀者,如覺不便可更換座位,
圖書館沒有權利去讓另一位讀者離開,何況流浪、乞討者並沒有幹擾他人。 據了解,除杭圖外,廣州、南京、成都等地的圖書館也對流浪人員開放。
來源:中新社浙江分社文一君(ID:zxyxcns),綜合:中國新聞網、法制晚報、鳳凰網、共青團中央
本期編輯:胡洪江、蔣川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