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文化藝術的生命力在於一代代不斷的傳承。崑曲作為世界文化的遺產,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未來,屬於我們的祖先,也將屬於我們的子孫。多年來,香港志蓮淨苑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進行著不懈的努力,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崑曲,熟悉崑曲,喜愛崑曲,主辦了一系列推廣崑曲的演出活動,將經典的傳統劇目介紹給廣大香港觀眾。志蓮淨苑也深刻認識到:發展、創新同保存、繼承是相輔相成的,在創新、發展中繼承,才是最好的繼承,因此今天不僅要召喚崑曲的歷史記憶,還要賦予它新的舞臺生命,既要小心保護舊根舊源,又要大膽培育新花新果。從2012年起,志蓮淨苑和著名的浙江崑劇團連手,陸續推出原創崑劇《未生怨》、《解怨記》、《無怨道》,開始了將佛典故事改編成崑劇的大膽嘗試。
博大精深的佛教經典蘊藏著許多寓意深刻、生動感人的故事,是文化創新不竭的源泉。崑劇《未生怨》的劇情取材自佛教經典《佛說觀無量壽經》,講述的是古代印度一對王家父子間恩怨情仇的故事:求子心切的瓶沙王由於一念之差逼死了一位修道人,喜得貴子的同時種下了仇恨的種子;王子阿闍世長大後,受人挑唆報前世之仇,又殘害致死自己的父親,犯下更大的罪行。怨仇叢生,貪嗔痴為罪惡之源,世尊教誨:「知過能改,善莫大焉。」瓶沙王苦心修行終得解脫, 阿闍世也痛心悔恨,拔除罪根,改過自新。全劇以動人的藝術語言形象地展現了世間的的善惡、親情的冷暖,清晰闡述了千古人生的不朽哲理,古老的故事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具有勸善誡惡的積極意義。文化藝術自古以來即有寓教於樂的功能,讓人們在欣賞美輪美奐崑曲表演的同時陶冶情操、獲得心靈的啟迪,這是志蓮淨苑為廣大觀眾奉獻該劇的誠摯心願!
崑劇《未生怨》在2012年首演獲得成功之後,經過精益求精的加工焠煉,今天即將以新的面貌再次舉行公演。幾年來,名聞中外的浙江崑劇團以其精湛出色的表演徵服了香港觀眾,贏得廣泛讚譽,可以相信,在《未生怨》再次公演的舞臺上,我們將欣賞到一場星光璀璨、更加精彩的藝術盛宴,令人難忘!
劇情介紹
崑劇《未生怨》是取材自《未生怨經》、《觀無量壽經》及《大般涅盤經》,綜合改編而成完整的故事。
古印度摩竭陀國的君主瓶沙王憂心王位繼嗣無人,相師佔算出有位山中修行人三年後命終,死後將會投胎為太子。
瓶沙王求子心切,即以王命令修道人早日往生。修道人憤慨道業未成而遭受迫害,自盡時矢誓報仇,心懷怨懟,投生王宮。
其後韋後誕下阿闍世太子。瓶沙王見懷中兒子怒目相視,想起自己一念之差而逼死修道人,心中驚懼,失手摔嬰兒於地,導致太子折斷一指。瓶沙王為所犯的罪過深感後悔。
十六年後,阿闍世太子長大成人。惡僧調達為實現成為教主的野心,極力挑動阿闍世對父王的仇恨,故意洩露折指的秘密,致使太子策動政變,捉拿瓶沙王。
阿闍世命人囚禁瓶沙王在牢獄中。
阿闍世篡位後自立為王,嚴禁任何人探望及送飯與瓶沙王,目的是要把父王活活餓死。
身陷囹圄的瓶沙王得佛陀的弟子為其說法授戒,悔悟罪業果報終必自受,努力修行。
韋後恐瓶沙王餓死,施計救護,她在瓔珞中裝滿了葡萄槳汁,探望瓶沙王時暗中送食,保王性命。
韋後送食予瓶沙王,阿闍世王知悉後大怒,本欲殺母,幸得耆婆及月光兩位大臣勸阻,韋後被幽禁於深宮。
韋後於宮中祈請佛陀指點迷津,感得世尊放光說法,指引她勤修「三福業」,即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及讀誦大乘經,便能往生極樂淨土。
韋後希望能親見佛國聖境,於是世尊以神力令莊嚴的極樂世界及西方三聖顯現,並講述淨土的修行法門。韋後頓感意念清淨,心生嚮往,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
阿闍世於父王死後,惡疾纏身,自知因大逆不道的惡業所致,於是誠心懺悔,獲得佛陀為其治病,慈悲化度,拔除罪根,怨結消除。
此劇深刻地刻劃人性的光明及黑暗面,劇情極具張力,發人深省,既充滿佛教哲理,又彰顯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精神,主旨是知過能改,勸善誡惡。這個佛經故事千百年間教化過不同國家的無數信眾,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主要演員
毛文霞 飾 阿闍世
鮑 晨 飾 瓶沙王
徐延芬 飾 韋 後
胡立楠 飾 調 達
胡 娉 飾 明 後
曾 傑 飾 修道人
薛 鵬 飾 李將軍
朱振瑩 飾 白將軍
徐 倪 飾 耆 婆
朱 斌 飾 月 光
田 漾 飾 相 師
主創團隊
文學文本:陳雁姿(香港)
編 劇:林為林
藝術指導:周世瑞
導 演:林為林 吳婷婷
作 曲:周雪華 程 峰
司鼓:張嘯天
司笛:馬飛雲
精彩劇照
毛文霞飾《未生怨》中阿闍世
鮑晨飾瓶沙王
徐延芬飾韋後
朱振瑩飾白將軍
薛鵬飾李將軍
曾傑飾白修道人
排練花絮
導演林為林正在為演員說戲
毛文霞(飾阿闍世)與胡立楠(飾調達)
藝術指導周世瑞
鮑晨(飾瓶沙王)與徐延芬(飾韋後)
演出時間
2015年11月7日 及8日 (周六及日)
19:30—21:30
演出地點
九龍黃大仙鑽石山志蓮道五號
志蓮淨苑中心禮堂
浙江崑劇團成立於1955年,是由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梁等,在原民間戲班「國風蘇崑劇團」的基礎上組建而成,是當時全國唯一的崑劇藝術表演團體。1956年,浙昆排演了經過整理、改編的傳統崑劇《十五貫》,以其高度的思想性、人民性和藝術性轟動全國,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毛澤東主席先後兩次觀看了該劇演出。在梅蘭芳等著名文藝界人士參加的崑劇《十五貫》座談會上,周恩來總理稱讚該戲是「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榜樣,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人民日報》以「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發表專題社論。從此,各地崑劇院團紛紛成立,崑劇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浙江也因此成為新中國崑劇的發祥地。
自《十五貫》後,浙江崑劇團又相繼改編、創作和演出了《西園記》、《風箏誤》、《長生殿》、《浮沈記》、《獅吼記》、《漁家樂》、《少年遊》等傳統劇目,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拾畫叫畫》、《題曲》、《寫狀》、《打子》、《界牌關》、《彈詞》等一批崑劇傳統折子戲,經過不斷磨礪雕鏤,也成為了當今中國崑劇舞臺的藝術精品。在周傳瑛、王傳淞等「傳字輩」藝術家的栽培下,劇團的演員陣容曾出現「傳、世、盛、秀」四代同堂的興旺局面,培養了以「世字輩」享有「巾生魁首」聲譽的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盛字輩」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王奉梅和「秀字輩」享有「江南第一腿」美譽的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林為林為代表的享譽海內外的三代浙昆代表性傳承人。1982年,浙昆被文化部授予「繼承革新獎」;1986年獲浙江省人民政府嘉獎;2000年榮獲首屆中國崑曲藝術節「優秀演出獎」。
自2003年恢復獨立建制後,浙江崑劇團堅持走出人、出戲、出精品、出效益的發展之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一、運用當代科技手段錄製出版發行了100出題材內容豐富、表演風格各異的崑劇傳統折子戲——《幽蘭飄香·傳世盛秀》DVD音像製品。使一批具有浙昆特色的、珍貴的崑劇傳統折子戲舞臺藝術數據得以有效、穩定的記錄和保存下來,並為多形式開展崑劇藝術搶救、保護工作積累了可以借鑑的經驗。
二、創作排演了崑劇《公孫子都》、《徐九經升官記》、《紅泥關》、《喬小青》、《十面埋伏》、《琥珀匙》、《未生怨》等多部新劇和新版《西園記》、《臨川夢影》、《爛柯山》、《蝴蝶夢》、《雷峰塔傳奇》等多部傳承改編劇目,與浙江交響樂團聯合首創的崑曲交響樂《水磨雅韻——崑曲交響音樂會》在拓展崑曲表現形式上跨出了可喜的一步。2014年,浙昆專為「萬字輩」青年演員傾力打造,根據明代周朝俊的同名傳奇改編而成的崑劇《紅梅記》也成功首演,受到領導、專家及觀眾的廣泛好評。
三、獲獎劇目不斷湧現。新編崑劇歷史劇《公孫子都》榮獲國內外多項大獎,如2006年榮獲第三屆中國崑劇節「優秀劇目獎」;2007年榮獲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優秀劇目獎」;2008年榮獲2006——2007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榜首),同年又榮獲全國戲曲最高專家獎「中國戲曲學會獎」;2009年榮獲法國第四屆巴黎中國戲曲節最高獎項「塞納-馬恩省-馬恩省大獎」;2012年該劇與浙昆保留劇目《十五貫》雙雙入選「全國崑曲十大優秀劇目」,成為浙昆自《十五貫》、《西園記》後又一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崑劇佳作,被業內公認為是「當代崑劇的新收穫」。此外,如新編崑劇歷史劇《紅泥關》榮獲第四屆中國崑劇藝術節「優秀劇目獎」;新版《西園記》榮獲第四屆中國崑劇藝術節「劇目獎」;新編崑劇《喬小青》和《臨川夢影》榮獲第五屆崑劇節「優秀劇目獎」。而《十五貫》憑藉57年的代代傳演和1528場的演出場次,於2012年榮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四、崑劇理論研究也取得可喜成果。一批藝術家傳記和學術論文集如《中國崑曲精選劇目曲譜大成·第七卷浙江卷》、《張嫻舞臺藝術回憶錄》、《王世瑤舞臺藝術傳》、《崑劇〈十五貫〉文集》、《靈魂的救贖——崑劇〈公孫子都〉創作評論文集》、《十五貫學術論文集》、《一代宗師周傳瑛》、《周傳瑛表演藝術身段譜》等已出版發行。並完成了《關於「非遺」代表作名錄之崑劇——浙江10年保護與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和《堅持在崑曲傳承創新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調研課題。
五、崑劇藝術的普及、推廣和對外文化交流取得長足發展。劇團演出場次逐年攀升。近年來,劇團除了認真完成國家文化部、浙江省委省政府及省文化廳部署的(如高雅藝術進校園、雛鷹計劃、下鄉等)演出任務外,為打造杭州本土的文化品牌,與杭州上城區合作,在新開發的杭州中山中路南宋御街上的御樂堂,以周末駐點演出的方式,推出了崑劇高端旅遊演出品牌——百場御樂堂體驗版《牡丹亭》,讓來杭州的中外旅遊觀光客在古老的街坊欣賞到世界文化遺產——崑劇的雅韻。對外文化交流方面,浙昆曾應邀多次赴美國、英國、法國、瑞典、日本、韓國、泰國等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進行的訪問演出及文化交流;接待歐美亞部分國家及港澳臺專家學者、戲迷來劇團交流,對外文化交流擴大了浙昆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2012年4月在英國斯特拉福德市,浙昆與英方同臺獻演《牡丹亭》與《哈姆雷特》,實現了將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這兩位東、西方藝術大師傳世名作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架起了東西方文化友好交流的橋梁。爾後,又「登堂入室」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為30餘個國家的大使、文化使節及當地的僑領、僑胞演出,成為首訪世界「非遺」評選總部的第一個中國崑劇藝術院團。又如,2012年來,浙昆與香港志蓮淨苑連續兩年合作創排了根據佛典故事改編的原創崑劇《未生怨》、《解怨記》,兩次合作不僅受到了兩地政界、商界、文化影視娛樂界等要士、名流的廣泛關注與好評,獲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而且還開拓創新了崑劇題材,並被浙江省文化廳授予「2012年度優秀外事精品劇目名錄」。
2015年下半年,為更好地普及崑曲藝術,浙江崑劇團與中國美院聯合創立「幽蘭之美」大型崑曲藝術進校園公益講座項目,並且在省文化廳的指導下,啟動了「幽蘭尋根——百場崑曲送文化禮堂」的送戲下鄉演出項目。
六、藝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浙昆現有23位正高和31位副高級演職員。其中,有四人獲「中國崑曲終生成就獎」;四人獲「中國崑曲進步獎」;五人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一人獲「白玉蘭戲劇表演獎」;二人獲文化部「文華優秀表演獎」;一人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五人獲中國崑劇藝術節「優秀表演獎」、一人獲「優秀鼓師獎」;四人獲中國崑劇藝術節「表演獎」;一人獲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二人獲「全國崑曲代表性傳承人」;四人獲「浙江省崑曲代表性傳承人」;三人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
新世紀的浙江崑劇團,正以全新的姿態和發展理念,為浙江文化大省建設,為中國崑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