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流水紀(微信號:liushuiji1987)
坦白講,我對「模特杜鵑」不算熟悉,對「演員杜鵑」的好感,則是始於那部毀譽參半的《港囧》:在一眾稍稍用力過猛的角色裡,唯有她的一顰一笑頗為賞心悅目,最重要是,散發出一種讓人感覺鬆弛、舒服、自然的美。
是的,這是我認為杜鵑迷人的地方,頂著1米79身高,頂著國際超模光環,自是美的無法忽略,卻不曾帶半分咄咄逼人,甚至會覺得:簡單。
這是一種經歷過盛放,更懂得從容的「簡單」,無法一眼看穿,卻保持了難得透明的乾淨,就像在新上映的電影《紐約紐約》裡,作為「阮玉鵑」出現的她,神秘又純粹,清新而性感,驕傲卻怯弱……一個魅力和缺陷都很致命的女子,但不沾染任何複雜與塵埃。我相信,從這個角色開始,人們能看到一個更加敢於挑戰自我的杜鵑。
不過,說來好笑,真正讓我驚豔的,竟然是「歌手杜鵑」。
掌鏡MV的是《紐約紐約》導演羅冬,造型指導張叔平,歌曲監製林二汶,製作地在黃耀明「人山人海」工作室,首播地在紐約時代廣場……如此豪華班底、眾星捧月,為的是第一次開嗓唱歌的杜鵑,她唱的是《聽海》。
應該沒有人不知道或不會哼這首歌吧!來自張惠妹近二十年之前的作品,跨越歲月打磨高低起伏,恰如一顆珍珠,變成煥發永恆光彩的經典金曲,養活了許多前僕後繼靠翻唱成名的選秀歌手,也為許多遭遇感情折磨的痴男怨女提供了舔砥傷口、發洩情緒的首選……這麼一想,如此「苦大仇深」的名作,倒和人們印象中的杜鵑有些格格不入?
直到她的身影出現在MV裡,開口唱,開口念,直到畫面、歌聲和旁白都融為一體,變成了杜鵑版本的《聽海》。
「這世界,像片海,看不到盡頭,潮起潮落,海裡的水滴和沙粒一樣多,從柔軟中汲取柔軟,向堅硬學習堅硬,這是我需要的矛盾,一邊幻想會被世界溫柔相待,一邊承認柔軟,才能分泌出勇氣……」杜鵑的聲音確實在柔軟中帶著堅硬,喃喃自語著內心最隱秘也最真實的想法,而她的歌聲亦如一場呢喃在我們耳邊的訴說,被包裹在舒緩的Bossa nova曲風裡,任由著婉轉的吉他與淡然的鋼琴交織,講一個哀而不傷、有關自我的故事。
MV是杜鵑真實的工作與生活記錄,從清晨機場,到黃昏沙灘,中間有無數聚光燈下的熱鬧喝彩,也有一個人在偌大房間裡安靜獨處,最後,她說,「每個女人都是珍珠,堅硬而柔軟,溫柔而堅定,矜貴會留下,美麗被珍藏,京潤珍珠。」
哦,原來,這首歌也是京潤珍珠,一個在珍珠產業鏈擁有23年歷史的民族品牌的宣傳曲,只是這樣的植入,倒是沒讓人感覺絲毫不悅,反而會有一種「恰如其分」的恍然感。
我說過,《聽歌》本就是一顆珍珠,一顆飽含太多淚水和磨難的珍珠,只是從沒想過杜鵑會賦予其另外一種色彩——「包容那些堅硬的沙粒,那些隱秘的傷害,令它們也成為自己真實的一部份,直到時間,將它們孕育成珍珠,我相信我看到的美麗,也相信,還有更多的美,藏在看不到的地方,我相信,你也相信……」
從T臺,到大銀幕,再到麥克風,杜鵑這一路經歷許多磨礪和挑戰,有太多可以掏心掏肺滔滔不絕的故事可提及,不過她想傳達的態度是不說教,不狗血,只想和大家分享「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不斷經歷情感、生活、事業、家庭等的磨礪,猶如珍珠形成過程中的沙子,備受眼淚與苦難洗禮,最終蛻變為自信、溫潤、實現自我價值。」
所以,杜鵑的這版《聽海》,就跟她的人一樣,也是史上最「簡單」的《聽海》,卻能夠在技巧、唱功之外,帶來許多不一樣的回味,也讓我第一次對MV裡用各種細微表情詮釋歌聲狀態的杜鵑,有了「女神」驚豔感。
黃貫中曾說,「美女唱歌十有八九都不好聽,你聽過張曼玉唱歌嗎?她是真的美人。」後來,這個「真美人」還是唱歌了,而且風格頗為大膽,即便在萬人音樂節表演,也旁若無人地自在搖擺,甚至在突如其來的大風幾乎吹垮舞臺,被工作人員抱離舞臺時,還在大喊著「我不想停!」也許,唱歌對於張曼玉來說是一場開心的「自我玩耍」,而對於同樣勇敢地在歌聲裡展露自我的杜鵑來說,這首《聽海》同樣無損「真美人」魅力,甚至讓她和背後的京潤珍珠都顯得更加生動、立體,因為杜鵑是在用自己的實際經歷,告訴每一個人,每一個「你」——
不必哀哀欲絕地沉溺在傷痛中無法自拔,
生活的磨難,本來就是珍珠打磨成形的過程,
如果你不覺得自己會是被輕易吹落的沙子,
如果你認定自己會是真正煥發光彩的珍珠,
那麼,別抗拒磨礪,別放大傷痛,
請相信,這一切只是人生之所以美麗的必要組成!
你只需不斷努力,
勇於選擇,敢於放棄,勇於痊癒,
那麼,你就會知道了,
成就你的,是你本身能夠自我完善的價值。
所以,聽杜鵑的《聽海》,我們會發現:
原來大海的眼淚,並非一場風暴,
而是浪潮拍打後,依然綻放的美麗,
如同我們應該如珍珠般的信仰——
天生矜貴,何必嘆息。
杜鵑《聽海》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