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著,盼望著,夏天到了,電影院復工的日子終於來了。《多力特的奇幻冒險》、《喋血戰士》、《誤殺》、《第一次的離別》、《當幸福來敲門》等多部國內外新片與重映片陸續登陸大銀幕,影迷們終於可以重溫久違的影院觀影樂趣。
電影業向來是最為全球化的行業之一,由於目前海外的疫情尚未得到控制,國際電影市場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今年的坎城、多倫多、柏林、東京及香港等國際性影展都被迫取消或延期。
坎城電影市場原定於5月舉行,但最終於6月底只以網上形式舉辦。主辦機構雖然取消實體影展,但也從全球選出56部入圍官方評選單元的電影,並將在今年稍後舉行的其它影展上放映。
獲選的亞洲電影有寰亞電影的《七人樂隊》,由徐克、杜琪峯及許鞍華等香港知名導演聯手執導,各自拍攝一個短篇故事。另一部亞洲區入圍電影是由日本導演河瀨直美執導的《晨曦將至》,講述一對夫婦應付養子親生母親的故事。還有一部則是韓國的喪屍驚悚片《釜山行2:半島》,有部分場景是在香港拍攝。中國內地以少年成長為題材的藝術電影《野馬分鬃》也成為今年的入圍電影。
韓國《釜山行2:半島》是入圍坎城電影節的亞洲電影。
雖然成為坎城電影節的入圍電影已是一種榮耀,但今年的影展當然沒有紅地毯首映禮或其它實體營銷活動,取而代之的是於6月底舉行的各項網上電影放映、推介及會議等活動,全球電影業者只能坐在自己的數字設備前參與其中。
此外,CAA、Endeavor及UTA等歐美多家大型經理人公司及銷售公司聯合舉辦A Demain Marché活動,展期為6月22至28日,展出多部供全球發行的大製作英語電影。
在這個平臺上最受歡迎的電影是由Nick Jonas及Laurence Fishburne主演的動作驚悚片《The Blacksmith》、由Michael Mann執導並由Hugh Jackman飾演義大利一級方程式巨擘法拉利的《Ferrari》,以及動作驚悚片《Kandahar》(由Gerard Butler主演)。
臺灣的華文創是一家電影發行及製作顧問公司,國際發行業務總監楊鎧宇表示:「雖然我們設有虛擬展位,但與許多參展商一樣未舉辦任何放映會。由於很多參展商都不熟悉這個平臺,我們最終使用Skype、WhatsApp及其他應用程式溝通,大家都只是為了緊貼業內最新進展。本公司的主要電影未準備好放映,所以我們未達成銷售協議。」
香港銷售代理Asian Shadows的營業及採購主管Maria A. Ruggieri則較為進取:「我們使用Marché Online的各種網上應用程式,想知道充分發揮虛擬市場的潛力後可以獲得多大效益。整體而言,我認為這種技術大多數時間都運作暢順。雖然如此,與製作市場相關的網上會議則別具挑戰性,我們要多次轉用其它平臺。」
虛擬市場贏家:坎城電影節的坎城電影市場。
亞洲許多發行商通常都會到坎城採購電影,但今年最終都在平臺以外舉行會議,不過,他們承認,在舉行簡介會及放映新電影方面,Marché Online及A Demain Marché確實可以發揮效用。
Times Vision是一家北京的電影發行商,行政總裁Nathan Hao評論坎城電影節的網上平臺:「你可以在放映會開始後1小時內參與,也可以在任何時間暫停放映,然後繼續追看。與實體放映會比較,你毋須排隊等待,確實節省不少時間,也不會在放映室滿座時被優先門票持有人搶佔座位而不能入座。」
Wowow是日本的收費電視營運商兼電影發行商,美國分公司主管Kayo Washio也對坎城的網上平臺留下深刻印象。她點出參加網上影展的一個不便之處:「我頗為喜歡這個平臺,因為方便營商。不過,我們從遠方參加,時差是最大挑戰。」
香港電影《七人樂隊》在坎城電影節大受好評。
最終,除了一兩家公司對網上影展有所保留之外,國際電影業的大多數東西方業者都認同坎城電影節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必須以某種形式舉行。雖然製作延誤及全球各地的影院關閉,但買家及銷售商依然積極互相聯繫、經營生意或至少評估新冠疫情對業界的衝擊、探討電影銷售及發行的未來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業一些行政人員表示,想在疫情完結後儘快重回崗位。虛擬市場至少在可見將來是其中一個舉辦影展的途徑。
因此,在旅遊限制下,香港國際影視展將於8月26至29日以網上形式舉行,與Marché Online相似,設有虛擬展位、放映會、網上研討會及推介活動,包括備受稱許的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
香港國際影視展於2020年移師網上舉行。
由香港貿發局舉辦的香港國際影視展是亞洲首要的影視界盛事,也是全球舉足輕重的電影交易市場之一,每年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著名製片人、發行商、投資者及業界代表踴躍參與。今年的第24屆香港國際影視展將移師雲端,繼續為全球影視界業內人士打造專業平臺,幫助全球展商能足不出戶地開展全方位宣傳推廣、拓展人脈網絡、洽談交易。
亞洲電影業其它近期舉行的虛擬影展有印度的FICCI Frames、亞太地區付費電視營運高峰會(APOS)。上海國際電影節則在7月底以實體模式舉行。
歐洲的情況也是一樣,於9月舉行的威尼斯電影節將簡化流程。北美的電影業盛事多倫多電影節將會縮小規模,以混合形式舉行,即實體與虛擬影展並行。
有鑑於此,電影業面對的一大難題是,電影節何時或會否再以原有的線下形式舉辦。在新冠疫情肆虐之前,已有不少電影公司行政人員、製片商及電影製作人員質疑,影展帶來的舟車勞頓成本及對環境的影響是否值得。
曼谷電影發行商兼發行商Sahamongkolfilm副行政總裁Gilbert Lim認為:「如果電影公司可以產生相同或略少的利潤,但毋須支付機票、酒店、展位及廣告等高昂成本,則虛擬形式或許是舉辦電影節的新常態。」
不過,並非所有電影業者對此表示贊同。香港安樂影片的營業及發行主管Esther Yeung堅稱,只要安全,她將如以往一樣到各地參加影展:「作為獨立發行商,我們須參加很多會議和放映會,實地參與會容易得多。當我坐在香港的辦公室時,事無大小都要處理,因而有所分心。相比之下,當我參加影視市場時,我可以全神貫注,心無雜念。」
入圍坎城電影節片單的《晨曦將至》從多視角探討「成為母親」和「母親本身」的意義。
同樣地,電影業其他行政人員都認可,可以在實體電影市場、商貿展覽或雞尾酒會上找到機遇,但在網上電影市場,彼此之間不會交流行業信息,也難以物色夥伴。
對於亞洲的電影業行政人員來說,他們特別喜歡面對面交流,藉此建立信任,並認為實際面談接觸遠勝於使用Zoom或Skype舉行會議。
Asian Shadows創辦人Isabelle Glachant就放眼未來的電影市場:「儘管虛擬市場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它們永遠不會完全取代實體市場。我們要物色人才、推動電影製作及與發行商夥伴會面,若航空公司能夠提供航班服務以及各國重開邊境,我們還會到各國的電影市場物色機遇。虛擬市場較為方便,將繼續存在,但它們永遠只是工具,並非最終目的。」
中國內地以少年成長為題材的藝術電影《野馬分鬃》今年也成為入圍坎城官方評選單元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