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第二屆海峽兩岸辯論賽」複賽已經進入到最後的結辯環節。
在場的觀眾緊張地注視著臺上。關於「大學生創業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顯然頗具爭議性,辯論雙方你來我往、劍拔弩張,把現場氣氛推向了一個又一個的高潮。
正方四辯,來自臺灣世新大學的黃執中,不緊不慢、儒雅動情地開始了己方的結辯陳詞:
各位呀,一個學生考大學考不上,他覺得天都快要塌下來了,在人生漫漫的歷程中,這又算得了什麼呢?一個人20歲的時候失戀,他會覺得整個世界都要毀滅了,你以為他50歲的時候,覺得這是什麼?歷練嘛,歷練嘛!
臺下掌聲雷動。
「第二屆海峽兩岸辯論賽」複賽 黃執中結辯
這是辯手黃執中的成名第一戰。
那句「人生歷練嘛,歷練嘛」從此成為圈內著名梗。
是的,如果對辯論稍感興趣,你一定聽說過黃執中的大名。他曾連續兩屆拿下國際大專辯論賽的最佳辯手,擔任4屆《奇葩說》導師,並獲得《奇葩說》第三季冠軍。他還有一些很玄的江湖名號:「辯論之神」、「寶島辯魂」…
黃執中十分擅於從價值與切入點的維度來辯論,以情動人,不知不覺地讓聽眾進入自己構築的價值觀的世界裡,極力渲染場景,卻又能做到潤物細無聲。
營造儀式感也是他的武器。《奇葩說》的舞臺上,他每次開頭都是「來」,辯述過程中喜歡用魔性的「對不對」來斷句,說完之後,「以上」,酷酷的收尾,落坐,等待掌聲響起。
《奇葩說》「愛上人工智慧算不算愛情」,黃執中的一段精彩辯論
憑藉著強大的辯論氣場與個人魅力,黃執中在《奇葩說》收穫了一票迷弟迷妹。
不過面對創業邦的採訪時,黃執中顯得謙遜而淡然:直到今天我也沒覺得自己有什麼語言天賦。如果我在每場辯論前,就提前預設如何表達會讓聽者注意到我,我會顯得笨拙不堪。
與朋友們一起創業
沒有大分歧,但常有分歧
2016年,黃執中四十不惑,漸漸積攢人氣的他決心創業。
雖然早已過了「人生歷練嘛」的青春歲月,但足夠幸運的是,其他聯合創始人是與黃執中朝夕共處、一路奮戰的戰友們:胡漸彪、馬薇薇、周玄毅、邱晨。
2016年,知識付費的元年,被馬薇薇戲稱為「老殭屍」的這五個人共同創立了米果文化。
米果文化在泛知識服務方面,先後打造了《好好說話》、《小學問》和《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課》三個爆款產品,總付費用戶已近50萬,特別是《好好說話》系列音頻付費用戶近30萬。
而在泛娛樂產品方面,米果文化又進行了短視頻業務嘗試。《說說而已》作為在網易新聞客戶端獨播的短視頻項目,單期平均播放量達到1800萬,節目完播後,總計播放量破10億。系端內短視頻節目Top1。
如此年輕的團隊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在被問到「你們在一起討論某件事或者做決策時,有過較大的分歧嗎」時,黃執中告訴創業邦:我們沒有大分歧,但常有分歧。因為我們的基本價值觀與判斷方式都是相通的,分歧主要來源於內容呈現的方法。
而這種呈現方法的分歧又是必不可少的,在磨合中不斷拉來拉去的過程其實就是辯論,這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只要是對用戶負責,就都OK。黃執中十分贊同「蟲仔」邱晨的一句話:
在我們共事的過程中,和諧是排序最低的元素。保持關係和睦與工作氣氛的和諧,是最不重要的。如果過分在意和諧,好多事情就不能做了。
知識不值錢
表達知識的方式才值錢
作為米果文化系列內容的產品課程總監,黃執中對知識付費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解。
前幾天,2018新榜大會在北京召開。黃執中作為演講嘉賓,在舞臺上亮出了自己的觀點:知識不值錢,表達知識的方式才值錢。
早在2016年強調知識付費和內容付費時,有一種論調特別火:
你們這樣搞不是開倒車嗎?我們都知道在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趨勢——知識獲取成本是大幅度下降的,知識應該是共享的,應該是以免費的形式提供給所有人,造福於所有人的。現在,你怎麼突然倒回來要收費了呢?
黃執中認為這個論調基本有一定的合理性,畢竟知識本身是趨近於免費的。米果內容產品主要收費的部分,主要差別就在於知識表達的方式。
黃執中拿自己曾在學校教書的經歷舉了一個例子,說自己常跟上課的對象開一個玩笑:
我們作為老師,在不同的場合上課,我們使出來的力是不一樣的。有些課程是屬於我們要為社會服務,去做那種所有人都聽的講座。另一種場合是人家付了大價錢,你要很努力地上課。這兩種場合我們使出來的力是不一樣的。
」有一次我在說的時候,底下有同學問,什麼叫做使出來的力不一樣?難道你在免費的場合所教的知識就留了一手,付費的你才教所有的?
我說,不是這意思。其實在兩個地方我講的內容一模一樣。差別在於後者的場合裡,必須要花所有力氣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前者我就照例把該講的講完我就收工。」
黃執中坦言:人家付費付的不是單純的內容,而是你能不能讓我專心15分鐘,專心50分鐘。這個很值錢。
知識不值錢,能夠讓用戶對一個重要,可是不感興趣的東西保持專注15分鐘,就很值錢。
付費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你讓他Pay attention。
「電玩」是我轉移注意力的重要方式
對於工作,黃執中自己也保持著高度的注意力。
黃執中告訴創業邦:他習慣於深夜工作;一來因為需要錄音必須安靜,二來是深夜手機上沒有新訊息,不太容易分心,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
通常忙到凌晨三四點之後,收工,睡到中午。下午再去公司開內容會,看稿改稿......
米果文化有著強大而紮實的內容團隊。開內容會是黃執中每天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事們各自準備提綱,在會中提出,由我這邊給出反饋......主要看的,是他們能否對內容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
黃執中更喜歡把這份工作比做為導演:內容會有點像是拍戲時,導演為了要讓演員進入狀況,他會進行「說戲」——針對同一個知識點,身為導演,得要交流它的表達方式,尋找這堂課所想要造成的亮點在哪裡。
當然,為了平衡放鬆與專注之間的關係,黃執中在閒暇時分最大的愛好就是打電玩。「沉迷」《王者榮耀》似乎也成了米未和米果員工公開的秘密。
黃執中告訴創業邦:電玩對我來說,是重要的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我的工作是思考內容,所以沒有明確「上班」跟「下班」的界限......這就得靠電玩,來幫我跳開一陣。
「形式」是最大的奧秘
與傳統內容創業者面臨「內容隨時可能枯竭」的擔憂不同,米果文化暫時還不用面對類似的困境。它不生產內容與知識,它傳遞的是內容的表達方式。
而黃執中認為:在眾多的表達方式中,形式是最大的奧秘。
這兩年,米果文化一直在嘗試,做了三個不一樣的產品。
像《好好說話》,它的節奏都是快的。因為我要學一個明確有用的技能,真正要的不是賣關子。可是,還要給你充足的練習,包括讓你知道怎麼表達說話的方式。
黃執中告訴創業邦:看書和聽音頻最大的差別,在於人說話的時候,語氣和節奏不是書本能告訴你的。書本的文字裡告訴你,在和人道歉的時候,要坦然說對不起,這是我的錯。這句話該怎麼講,你看文字的時候是沒感覺的。關鍵在於節奏和語氣,要用音頻展現。
可是到了《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課》,語氣就要很慢。因為學情商的時候,用戶不是要知識點,要的是借這些知識覺得自己被了解,也就是網絡上講的「告訴我,我不是唯一一個人,因為我是被了解的」。
「另一個產品《小學問》又和上述兩個不一樣。《小學問》講的都是知識,把碎片做到極端。就算你不知道一個概念的緣由,但只要知道了概念本身,就能像積木一樣立刻引用。
因此,語速必須要比《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課》更快,更像播報。而本身的整理是更有工具性的。「
由此可見,黃執中在打辯論賽時營造的形式感與做內容付費時所把握的形式差異性都有著敏銳的洞察力。
而這種洞察力還要歸功於黃執中在大學時修的一門課:美學。這門課給了黃執中很大的啟發,他清楚得記得美學老師課堂中教授的那段話:
在藝術領域,形式是最大的奧秘。無數的畫家畫蘋果,蘋果本身沒有奧秘。大家都是在努力地找出畫蘋果的形式。一開始畫蘋果的時候大家只求一個字,就是像。每個人畫得都很像,惟妙惟肖之後,難題才剛開始:我的蘋果怎麼和別人不一樣。
關於未來發展,黃執中告訴創業邦:我們要讓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趣。大家可能都覺得學習這件事很苦,實際上學習的本質就是「對一件事不知道變為知道」,本身是充滿成就感的。我希望我們能把這一面還原。滿足用戶的求知、好奇這些最本真的心理,提升生活品質,服務於「進一步」、服務於「業餘學習者」。
番外
邦哥也是關注「少爺」(黃執中江湖暱稱)微博的迷弟。他經常在微博上會給一些粉絲答疑解問,更有意思的是每次還會掛一張令人想入非非遊走在尺度邊緣的配圖。如下所示:
在表達了自己小小的好奇心後,「少爺」發來了一段很妙的話:
因為我寫的內容是正經的,而且有品質,所以有時候配上一張不正經的圖(其實也沒有多麼不經),會讓我的讀者感到一種不知如何是好的為難這過程,對我來說是一種惡趣味。我有一點小小的自信,就是我寫的內容,即便配上一張你們所謂「想入非非的配圖」,讀者也不會因此,就說我這個人低俗。我能「撐得起」什麼樣的內容,就敢「配得上」什麼樣的圖。。
細細忖度,這應該是「知識付費」的又一層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