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前奏,萊布尼茨願用算法創造世界 | 《星野教育周刊》

2021-02-18 星野學院

1968年,「滑鼠之父」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elbart)的發明飽受盛譽,反響熱烈;但在此300年之前,萊布尼茨的機器卻在倫敦和巴黎的現場演示中舉步維艱。這臺機器的製作成本並不算高,但在製作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一系列資金和技術問題。英國皇家學會曾(The Royal Society)向他拋出橄欖枝,表示當他將其完善後,會對他發出入會邀請。然而不少人猜測,雖然萊布尼茨的豪言壯語出現在鋪天蓋地的信件和出版作品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的計算機器其實從未真正起過作用。

無論如何,這臺機器深刻地影響了之後技術人員們的想像力,萊布尼茨的機器被寫進了有關計算學發展的教科書和行業故事中,成為計算學從業人員回顧他們工作歷史的一部分。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為他們的「閣樓古董」系列收購了一個功能複製品。科學家兼發明家史蒂芬·沃爾夫拉姆(Stephen Wolfram)評論他的成就是超越當時時代的預言性發明,「用自己的想像力構建一個知識計算化的整體架構」。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將他稱為控制論的「守護神」。另一位近代作家稱他為「現代算法的教父」。

雖然萊布尼茨為現代二進位數字系統以及微積分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但是他在計算史上的作用遠遠超過了他所有科學技術成就的總和。他還開創了一種我們可以視為類似「計算想像」的東西,反映出將這整個世界可計算化的分析和實現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從萊布尼茨到扎克伯格:算法和它許諾的美麗新世界
    萊布尼茨出生時,正值歐洲各國談判達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自相殘殺。因此,他註定會將自己驚人的智慧和精力用於調停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並制定能實現大同世界的規劃。「驚人」這個詞也許還不足以形容萊布尼茨的精神力量。幾乎只需要一呼一吸之間,他就能冒出一個念頭。他留下的文檔到現在也沒完全公開,其中有約二十萬頁手稿,滿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創造。
  • 萊布尼茨,一個千古絕倫的大智者,本人就是一所科學院
    不過後世學界認為牛頓和萊布尼茨分別發現了微積分,而萊布尼茨的標記法更便捷,直到現在都被廣泛使用。正如他自己所說:「要發明,就要挑選恰當的符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用含義簡明的少量符號來表達和比較忠實地描繪事物的內在本質,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的思維活動。」1712年英國皇家學會成立了一個機構,專門調查此案。
  • 算法正義:呼喚數字時代的人文精神
    在今天的網際網路上,所有的平臺和網站都不會告訴用戶其搜索到或被推送的信息是如何遴選出來的,用戶同樣不知道,算法在背後已經對自己進行了全方位的立體畫像。帕斯奎爾將由於算法的秘密性所帶來的信息社會稱為「黑箱社會」,並且新媒體們可以逃避責任,不必像傳統媒體那樣直面公眾,所有公司都在最大化地隱藏算法設計方法,甚至隱藏算法的存在,「商業機密」成為隱藏的「合理」說辭。
  • 陳根:算法下的選擇讓渡,你被算法裹挾了嗎?
    文/陳根相較於傳統的物理世界,新一輪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一個基於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科技而形成的「數字世界」正真實而具體地嵌入我們的社會生活,深刻又廣泛地影響著我們習以為常的現實世界。但不論是大數據還是人工智慧,都依託算法而存在,我們正在走進的數字世界本質上則是數據驅動的算法應用。
  • AI驅動,多形態「數字人」如何推動數字時代變革?
    在2019年數博會上,《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及暢銷書《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發表了以「數字孿生,鏡像世界」為主題的演講,演講中凱文·凱利描繪了對未來20年數字世界的想像:在未來的世界裡,真實世界裡的每個東西都會有一個晶片,整個世界都將被數位化,一切都將在虛擬數字世界裡有一個複製品,像是現實世界的一面鏡子。」
  • 那些難以企及的人物——多才多藝的萊布尼茨
    除了試圖向路易十四獻上遠徵埃及的詭計以外,他還曾提出用由西印度群島(比如古巴)的糖做成的廉價朗姆酒去切斷法國白蘭地的銷售,以此削弱法國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雖然由於「優先權之爭」萊布尼茨與英國學術界鬧得很不愉快,但他始終對英國人懷有好感。萊布尼茨十分讚賞一度旅居巴黎的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的論斷——所有推理都是計算,這或許是他發明計算機的一個動力。
  • 大陸唯心論——從萊布尼茨到尼採 導論
    通過訴求亞里斯多德對形式與質料的區分,我們也許會說,康德形容他的哲學包含了貝克萊的「唯心論」的逆轉,作為一個「物質唯心論者」,作為一個關於質料的唯心論者,貝克萊將質料還原為觀念(idea)[2]主體地構建,而且把質料還原為心靈。而相反地,康德是一個關於形式的唯心論者,把時空的形式和對象概念的形式作為認知的心靈(作為「依賴於心靈」)的原因而不是自身獨立實存。
  • 流行鋼琴知識點12丨經典萬用的前奏part.1
    好聽的前奏不只會讓歌手更有感情進入歌曲中,也會讓音樂多了更多豐富性唷
  • 數字時代,藝術與設計院校正在成為新一代數字文化生產的試驗場
    作品包含了3D錄音及再造系統的處理、心理聲學的觀念和認知、以及對實時空間音頻處理的數位技術,並引入了有趣新穎的創新技術,例如算法和生成作曲或交互式音樂。 在數字時代的藝術學校,老師更應成為領路者,而學生更應成為創造新工具的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跨界融合的藝術創作趨勢之下
  • 萊布尼茨、圖靈、賈伯斯與計算機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說這句話的人便是生於17世紀的德國人萊布尼茨,就連德國人也很難用一個頭銜為他蓋棺定論,因為萊布尼斯是德國歷史上重要的數學家,物理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和牛頓同為微積分的創建人,他的研究成果還遍及化學,地理學,解剖學,動物學,植物學,航海學,天文學,語言學,法學邏輯學
  • 書評:《算法霸權》與大數據時代的正義
    ——莫爾斯1844年,人類史上首個「摩斯電碼」信息被發送,也就是人類第一封電報,內容是:「上帝啊,你究竟創造了什麼?」160年後,掌握大量信息的谷歌發表「不作惡」宣言。進入大數據時代的今天,人們討論著「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也有人說「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希望大家多給騎手5分鐘」。
  • 「數字世界」基本的工作原理
    還有一個比較共性的描述方式是將數字孿生定義為實體對象從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的一種映射,更準確一點講,是物理世界對象到數字世界對象的一種映射,這種映射可以是對象特徵的映射,也可以是對象運行機制的映射。個人認為,映射的提法,強調了數字孿生的保真度,但映射的結果還得落地,要麼用虛擬表示或數字表示,要麼用模型來承接。
  • 算法世界給不了你真實溫暖的生活
    人們的工作與學習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網絡零工與數字遊民的生活方式也再度變得流行。許多人在網絡上工作,開會,再通過網絡進行娛樂與消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了虛擬的「城市群落」,朋友圈和臉書上有我們的社交關係,小紅書和Instagram構成了我們的購物與生活方式,我們訂閱的公眾號、頭條號和新聞郵件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 為什麼,數字世界是母系氏族?
    這就是數字世界的脆弱性,當然「武力思維」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可恥的,人類還要不要移民火星,徵服太陽系,去銀河?星際探索?放著那麼大的滿宇宙的資源不探索,搞毛啊。至於全球女性的團不團結問題,那是女性的教育創新和文化創新及女性科學技術突圍(收購兼併也可以突圍)的問題。總結:數字世界不能斷電,是發展數字經濟最根本的問題,那麼怎麼避免呢?就是讓全世界父權制的男人們,精神女性化,都放下屠刀重新做人信奉女性教。
  • 是萊布尼茨,還是來源於中國的周易
    萊布尼茨是德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他對能斯卡加法器進行了改進。設計出一種用手描的演算機器。並推算出了著名的二進位。對以後的數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這種二進位和中國《周易》裡的內容相吻合,以至於讓二進位的發明權有了爭議。到底是誰發明了二進位?是萊布尼茨還是古老的中國人?
  • 34歲的馬丁·路德·金現身《時代周刊》?
    近日,一張熟悉的面孔再次出現在《時代周刊》封面上——馬丁•路德•金,這位一生致力於社會平權,甘地之後最偉大的非暴力主義者繼1957年、1964年
  • 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倡議發布 助力青少年在數字時代健康成長
    《倡議》),助力青少年在數字時代健康成長。用優質數字內容,讓孩子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召開全國教育大會,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 微積分的發明權之爭,你認為牛頓和萊布尼茨誰贏了?
    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微積分優先發明權之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它即不為才,也不為色,更不是你死我活的那種故事,但它卻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甚至導致了18世紀英國和歐洲大陸的對抗。這場戰爭在當時看起來牛頓是大獲全勝,萊布尼茨輸了,甚至他的晚上生活蒙上了巨大的陰影。